第121章 弱韩定毒计,巧匠入虎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1:弱韩定毒计,巧匠入虎穴(公元前246年,韩国新郑 & 秦国咸阳)

主要事件: 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威胁,韩国君臣苦思“疲秦之计”。水工郑国临危受命,肩负“间谍”使命入秦,游说秦国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意图消耗秦国国力。

韩国都城新郑,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昔日的“劲韩”早已威风不再,成了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朝堂之上,韩桓惠王(韩王安之父)面色灰败,手指在地图上秦国那大片刺眼的疆土上划过,重重敲击着靠近韩国的边境线。

“诸卿!秦人虎狼之心,昭然若揭!函谷关外,日夜操练不休!粮秣辎重,堆积如山!下一个目标,不是我韩国,还能是谁?!”韩王的声音带着恐惧和绝望,“难道寡人真要坐等亡国,做那秦国的阶下囚吗?!”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硬拼?韩军不堪一击。求和?秦国贪得无厌,割地只能暂缓一时灭亡。联纵?各国畏秦如虎,人心涣散。大殿里死一般寂静,只有韩王粗重的喘息声。

“大王,”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是相国公仲侈。他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臣有一计,或可暂缓秦人兵锋!”

“哦?相国快讲!”韩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

“此计名曰——疲秦!”公仲侈一字一顿地说,“秦人虽强,然其力亦有耗尽之时!我大韩有一宝,可献于秦!”

“何宝?”韩王疑惑。

“水工之技!”公仲侈嘴角勾起一丝冷笑,“尤其是……精通关中水系之人!臣闻秦国关中沃野千里,却常有旱涝之忧。若能派遣一位顶尖水工入秦,极力游说秦国修建一条前所未有的大型水渠,引泾入洛,横贯关中!此工程浩大无比,需征发民夫数十万,耗用钱粮无数,耗时更要以十年计!秦人一旦兴此大役,必然国力大损,民怨沸腾,短期内绝无力东顾我韩国!此乃‘疲秦’之计,为我大韩争取喘息之机!”

韩王眼睛一亮,随即又暗淡下来:“计是好计……然,秦国君臣岂是愚钝之辈?岂肯轻易上当?派去的工匠,若露了马脚,反会加速招致秦人报复!”

“所以,人选至关重要!”公仲侈目光扫向殿下一位沉默的中年人,“此人须是真正的治水天才,能拿出让秦人心动的完美渠线规划;此人须有坚定的意志,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此人……”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更须有为国牺牲的觉悟!即使……即使最终身份暴露,也绝不可牵连韩国!”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水工郑国。他约莫四十岁,衣着简朴,面容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眼神却异常清澈明亮,仿佛蕴含着山川河流的脉络。他是韩国最负盛名的水工,对关中水系了如指掌。

郑国感受到那沉甸甸的目光,心中五味杂陈。修渠治水,泽被苍生,本是水工无上的荣耀。可如今,却要成为倾覆敌国的利器?这非他所愿!但……韩国是他的故国!父母妻儿皆在韩地!秦兵若至,玉石俱焚!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跪拜,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臣……郑国,愿往秦国!”

韩王大喜:“好!郑卿!此事关乎韩国社稷!你之功劳,寡人永记于心!你的家人,寡人定会好生照料!” 这既是许诺,也是无形的枷锁。

几天后,郑国带着几名学徒,背负着精心绘制的引泾入洛水利图卷,踏上了西去咸阳的道路。他一步三回头,望着新郑城头残破的旗帜,心中默念:“此去不为功名,不为富贵,只为故国再喘息片刻……秦人啊,郑国对不住你们即将付出的血汗,但……这水渠本身,将是真正的杰作……”

与此同时,秦国咸阳,章台宫。年仅十三岁的秦王嬴政端坐于王位之上,虽然年幼,但眉宇间已隐隐透出一股迫人的威势。实际掌权的相国吕不韦立于阶下,正与群臣商议国事。

“大王,相国,”一位大臣奏道,“韩国近日派遣其国内顶尖水工郑国入秦,声称愿为我大秦规划一条引泾水入洛水、浇灌整个关中平原的超级水渠!所献图籍,详实精密,堪称奇观!据说此渠若成,可化关中无数泽卤盐碱地为良田沃野!”

年轻的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富国强兵,粮食是根本!关中若能多出万顷良田,秦军东出将更有底气!

吕不韦捻须沉吟:“哦?韩人如此好心?郑国之名,本相亦有耳闻,确为水利大家。只是……此事耗费必然惊人,需谨慎权衡。”

另一位大臣,出身秦国宗室的老将蒙骜(蒙恬祖父),却冷哼一声:“哼!韩人狡诈,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此渠工程浩大,必要征发我数十万民夫,耗费十年粮秣!恐是韩人的‘疲秦’毒计,欲耗我国力,阻我东进!”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交织。

嬴政的目光扫过争论的群臣,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李斯(此时尚为吕不韦门客,后为秦丞相)身上。李斯感受到秦王的目光,上前一步,谨慎地说:“大王,相国。韩人之计,或真或假。然关中水利,确系国本。不妨先见见那郑国,察其言,观其行,再详查其渠线规划是否可行。若真能利在千秋,些许耗费,也值得一试。亦可借此观察韩人真实意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嬴政微微颔首,稚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准!宣郑国入殿!着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和工程)会同水工,详勘其所献渠线!务必查清利弊,再做定夺!”

【本章启示】 韩国的“疲秦计”源于生存的恐惧与思维局限,只看到消耗对手的短期效应,却低估了对手化解危机的能力与工程的长期价值。这警示我们:困境中寻求出路,应着眼于提升自身实力(如韩国应改革图强),而非寄希望于削弱对手的“奇谋”;同时,真正的价值(如郑国的技术)往往能超越阴谋的初衷。

2:赤心铸长渠,暗涌惊雷起(公元前246年—前237年,关中大地泾洛之间)

主要事件: 秦国决策修建郑国渠,工程浩大展开。郑国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展现出卓越的水利才华。工程庞大耗费惊人,引起秦国保守势力不满与怀疑,“疲秦”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郑国站在泾水岸边凛冽的寒风中,望着浑浊汹涌的河水奔腾东去。他展开手中那份浸透了自己心血与无奈的水利图卷,向秦王嬴政、相国吕不韦以及秦国众多大臣、水工详细讲解:

“大王,相国,诸位请看!”郑国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手指在地图上坚定地移动,“引泾口当设于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此地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易于筑坝壅水!”

他的手指沿着精心设计的渠线一路向东:“渠线由此引出,需凿穿仲山、瓠山,此为最艰巨之工!渠水穿山而出,沿北面山麓蜿蜒东行,汇纳沿途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等众多水源,最终注入洛河!此乃‘横绝之术’,截断诸多自然水道,强行将水引向关中平原北部地势较高、最为干旱贫瘠的盐碱荒地!”

地图上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一条人工天河即将横贯关中。郑国的讲解充满了激情和对水利规律的深刻把握,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专业素养。

“此渠若成,可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郑国掷地有声地说,“关中北部,盐碱尽去,皆成膏腴!亩产可增数倍不止!秦国根基,将稳如泰山!” 这一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间谍的身份,完全沉浸在创造一个水利奇迹的憧憬中。

嬴政虽然年少,但极具战略眼光。他听着郑国的讲述,看着那宏大的蓝图,心中激荡着打造一个“天府之国”的雄心壮志!有了关中这个超级粮仓,大秦锐士将再无后顾之忧!

“彩!”秦王政忍不住称赞出声,“郑卿真乃大才!此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吕不韦也深以为然,作为执政者,他同样明白粮食的重要性。老将蒙骜虽仍有疑虑,但在秦王和相国都支持的情况下,也不好再强烈反对。

“好!”嬴政拍案定夺:“即命郑国为总水工,全权负责此渠修建!少府倾力配合,征发民夫三十万!国库钱粮,优先保障!此渠,就命名为——郑国渠!望卿不负寡人厚望,早日功成!”(史载渠名确为郑国渠)

随着秦王的诏令,整个关中平原沸腾了!三十万民夫,从三秦大地汇聚而来。旌旗招展,人声鼎沸。瓠口成为巨大的工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