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金陵堂前铁骨铮(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圣旨抵达成都时,已是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的仲冬。
寒意侵入了蜀地的每一个角落,连平西侯临时驻扎的府邸内,也弥漫着一股难以驱散的冷冽。庭院中,几株老槐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如同铁画银钩,直刺向灰蒙蒙的天空。寒风穿过廊庑,发出呜呜的声响,卷起地上零星的落叶,打着旋儿,又无力地落下。
厅堂内,炭盆烧得还算旺,但那股子寒意似乎并非全然来自外界,更源于人心。吴三桂麾下主要的将领、幕僚,以及新近归附的大西军将领刘文秀、李定国等人齐聚于此,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他们刚刚经历山西惨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正于成都舔舐伤口,整军备武,以期再战。这道来自南京的圣旨,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暗涌的湖面。
传旨太监在一众小黄门的簇拥下步入厅堂,他面皮白净,眼角微垂,带着一种宫廷内侍特有的、近乎刻板的倨傲。他并未多言,只是略微扫视了一下在场众人,那目光如同看待一群边陲武夫,带着不易察觉的轻蔑。随即,他清了清嗓子,尖细而缺乏温度的嗓音便在厅堂中回荡开来,字字句句,如同冰锥,刺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着平西侯吴三桂,即刻启程,赴南京陛见,接受内阁质询,以明山西战事失利之责……钦此。”
旨意简明扼要,却字字千钧。尤其是“质询”、“明责”等字眼,带着不容置疑的问责意味。
太监宣读完,将那道象征着皇权的黄绫圣旨轻轻合拢,脸上带着一种程式化的、居高临下的表情,微微前倾,等待着吴三桂谢恩接旨。
厅内刹那间鸦雀无声,只剩下炭盆中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吴三桂跪在地上,魁梧的身躯在这一刻显得微微僵硬。他没有立刻动作,只是深深地低着头,众人看不到他的表情,只能看到他脸颊两侧的咬肌因紧咬牙关而清晰地凸起、滚动,握住腰间玉带的手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这位曾在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的悍将,此刻正承受着来自背后朝廷的冰冷刀锋。
站在他侧后方的堂弟兼心腹爱将吴国贵,猛地抬起头,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那是一种被冤枉、被背叛的暴怒。他那只布满老茧的大手,已经下意识地紧紧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青筋毕露,似乎下一刻就要拔刀而起。站在稍远处的刘文秀、李定国等大西军将领亦是面色凝重,彼此交换着忧虑的眼神。他们虽新附不久,但与吴三桂部在山西并肩血战,深知其中冤屈,此刻亦感同身受,更担忧这来之不易的“联顺抗清”局面会因此崩塌。
戚睿涵站在文官幕僚的队列中,心中猛地一沉,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他脑海中瞬间闪过阮大铖那阴鸷的面容,田仰那油滑的嘴脸,以及左良玉那倚老卖老的姿态。果然,这帮蠹虫恶人先告状,将山西惨败的屎盆子,毫不留情地扣到了奋力血战的吴三桂和关宁军头上。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绞杀,目的就是要扳倒这位在军中威望日隆,又并非他们嫡系的“降将”。
“侯爷,接旨吧。”那太监等了片刻,不见动静,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明显的不耐与催促,再次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吴三桂仿佛被这声音惊醒,魁伟的身躯几不可察地震动了一下。他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沉重的凉意,缓缓抬起双手,手臂似乎承载着万钧重担,沉声道:“臣……吴三桂,接旨。”他的声音低沉沙哑,仿佛砂石摩擦,每一个字都压抑着翻江倒海般的屈辱、愤怒与不甘。
他接过那卷沉重的圣旨,入手冰凉,却仿佛接过了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灵魂都在颤抖。他依着礼制,恭敬地将圣旨高举过头顶,然后才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如电,扫过厅内每一个人的脸庞——悲愤的吴国贵、忧虑的刘文秀、沉毅的李定国,最后落在戚睿涵和一直静静站立在一旁、眉宇间凝着寒霜的董小倩身上。那目光中带着一丝询问,一丝决绝,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自己人从背后捅刀子的、难以言说的冤屈与愤懑。
传旨太监一行被引去厢房休息后,压抑已久的厅堂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大哥,不能去,万万不能去啊!”吴国贵第一个跳起来,声音洪亮如钟,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下,“这他娘的哪是陛见?分明是阮大铖那些阉党余孽和左良玉那老匹夫设下的鸿门宴。朱由崧昏聩无能,只知道躲在深宫里享乐,朝政都被马士英、阮大铖这等小人把持。你这一去南京,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他们正好借此机会除掉你这个心腹大患!”
刘文秀也立即上前一步,他性格相对沉稳,但此刻也是满脸急迫,拱手劝道:“平西侯,国贵将军所言极是,绝非危言耸听。南京朝廷党争激烈,早已非一日之寒。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排挤忠良,史可法阁部虽有心振作,亦往往受其掣肘。他们与左良玉等人素有勾结,各怀鬼胎。此次山西之败,损兵折将,丢失要地,朝廷总要有人出来承担罪责。他们自己畏敌如虎,临阵脱逃,如今却要反咬一口,拿侯爷您做这替罪羔羊,以卸其责。侯爷若去,凶多吉少,关宁军群龙无首,则大局危矣!”
李定国虽未直言,但紧锁的眉头和紧抿的嘴唇也明确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与刘文秀率大西军残部归附,看中的是吴三桂抗清的决心和关宁军的战力,若吴三桂被扣甚至问罪,这支刚刚凝聚起来的力量必然分崩离析,抗清大业将遭受致命打击。他沉声道:“侯爷,军中不可一日无主。四川新附,人心未定,清军虎视眈眈,此时离开,绝非良策。”
众将七嘴八舌,无不劝吴三桂抗旨不遵,留守四川。厅内弥漫着一股同仇敌忾的悲壮气氛。
所有的目光,最后都集中到了戚睿涵身上。这一路走来,从山海关抉择到说服南明联合抗清,再到招安大西军,这位看似文弱、来历神秘的“元芝公子”屡出奇谋,见解独到,往往能于绝境中窥见生机,早已赢得了吴三桂和核心将领们的信重。
吴三桂看向戚睿涵,眼神复杂,声音带着经历巨大冲击后的沙哑与疲惫:“元芝,局势如此,你怎么看?”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屡次带来奇迹的年轻人身上。
戚睿涵感受到众人聚焦的目光,心知自己的话可能决定未来的走向。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眉头紧锁,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何尝不知此去南京风险极大?那里是东林、阉党、军阀各种势力交织的政治泥潭,比真刀真枪的战场更加凶险万分。但他想的更深一层,不仅要考虑军事安全,更要考虑政治影响和大局稳定。
他缓缓走上前,步履沉稳,声音清晰而冷静,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兄长,诸位将军,稍安勿躁。此去南京,确是龙潭虎穴,步步惊心,但……我们恐怕不得不去。”
“为何?”吴国贵急道,虎目圆睁,“元芝,难道明知是火坑,我们还要眼睁睁看着大哥往里跳?就在四川,他们还能派兵来抓不成?”
“正因为是火坑,才更要跳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跳下去。”戚睿涵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斩钉截铁,“眼下抗清大局为重,维系‘联顺抗清’的民族统一战线,乃是根本,是我们能在此艰难时世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若兄长此刻抗旨不遵,便是授人以柄,给了南京那帮人最好的口实。朱由崧和马士英完全可以借此给我们扣上‘拥兵自重’、‘目无君上’、‘勾结流寇,意图不轨’的滔天罪名。届时,他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宣布我们为朝廷叛逆,甚至可能不惜撕毁刚刚达成的脆弱盟约,调转枪头,联合其他军阀来对付我们。清军未灭,而内讧先起,自家兄弟刀兵相见,这岂不是使清虏坐收渔翁之利?我们此前所有的努力,山海关的抉择,南明朝廷和农民军的结盟,山西的血战,所有的牺牲,都将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他顿了顿,让这沉重的后果在每个人心中沉淀,然后继续分析,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反之,我们去,是表明态度,是顾全大局,是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我们并非毫无凭仗。我们手握路振飞路大人的证词,他身为朝廷钦差、山西监军,亲眼目睹战事经过,他的证言分量极重。我们有关宁军数万将士可以作证,我们在山西是如何以寡敌众,如何浴血奋战的。阮、田、左三人临阵脱逃,嫁祸友军,事实俱在,岂容他们仅凭几句谗言就一手遮天?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据理力争,将真相公之于众,南京朝堂之上,未必没有明辨是非、心存公义之人。史可法史阁部,素来公忠体国;路振飞路大人,必会仗义执言;即便是首辅马士英,为了他自身权力的平衡和江南半壁的安稳,也未必愿意看到前线最能战之将领彻底寒心,导致抗清防线崩溃,届时他首辅之位又如何坐得稳?”
戚睿涵的话像一盆冰水混合物,浇熄了吴国贵等人部分的冲动与怒火,但也让众人感受到了更深沉、更无奈的凝重。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冒险,而是凶险万分的政治博弈,一步走错,便是万丈深渊,满盘皆输。他们不仅要面对战场上的敌人,还要提防来自背后的冷箭。
吴三桂沉默良久,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那株在寒风中顽强挺立的枯树,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景物,看到了波谲云诡的金陵城,看到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他想起山西战死的弟兄,想起邓从武和那四百壮士绝望的眼神,想起自己背负的骂名与期望。终于,他猛地转过身,脸上恢复了平日的刚毅与果决,那种久经沙场、决断生死的统帅气质重新回到了他身上。
“元芝所言,深谋远虑,正合我意。”吴三桂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此行非去不可,不仅要去,还要光明正大地去,要让天下人都看看,我吴三桂和关宁军,是忠是奸,是英雄还是懦夫!”
他目光锐利,开始下达命令:“国贵,你留在成都,替我掌管军务,整顿兵马,安抚士卒,严加操练,以防不测。四川是我们的根基,绝不能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末将领命!”吴国贵虽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戚睿涵的判断和吴三桂的决断。
“文秀、定国将军,”吴三桂看向两位大西军将领,“四川防务,暂劳二位费心,与国贵精诚合作,确保后方无虞。”
“侯爷放心,我等必竭尽全力!”刘文秀、李定国齐声应道。
最后,他看向戚睿涵和一直静静站在他身旁,手始终按在剑柄之上,清丽面容上满是坚毅之色的董小倩:“元芝,小倩,此去南京,凶险异常,非仅凭勇力可渡。元芝之智,小倩之勇,皆我臂助。你们可愿随我同往这龙潭虎穴?”
戚睿涵毫不犹豫地点头,目光坚定:“兄长蒙冤,大局攸关,睿涵义不容辞!”他需要亲眼见证这场关系重大的审判,需要在关键时刻为吴三桂出谋划策,需要在那个陌生的政治舞台上,为真相和正义争得一席之地。
董小倩更是干脆利落,她向前微微一步,声音清越,带着江湖儿女的侠气与决绝:“侯爷于国有功,反遭诬陷,世间岂有此理?小倩虽力薄,也愿随行,护卫侯爷与先生左右,寸步不离,以正视听,纵刀山火海,亦无所惧!”
事情就此定下。接下来的几日,成都侯府笼罩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吴三桂轻车简从,只精心挑选了百余名最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亲卫。戚睿涵则埋头整理各类文书证物,包括路振飞之前送来的书信副本、部分将领关于山西战事的陈述、以及那批左良玉提供的“哑炮”中残存部件的记录等。他反复与吴三桂推敲庭审时可能遇到的各种诘难,预设对方的问题,准备应答的证词,梳理逻辑链条,力求无懈可击。董小倩则负责内外警戒,排查随行人员,规划行进路线,她心思缜密,武艺高强,确保了准备期间未生任何意外。
离出发还有一夜,戚睿涵独自在房中,对着摇曳的烛光,再次审视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窗外寒风呼啸,他的心情也如同这夜色一般沉重。他知道,此去南京,不仅仅是为吴三桂个人洗刷冤屈,更是一场关乎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存亡、关乎未来历史走向的斗争。那个投靠了清廷的情敌张晓宇,此刻或许正为清军打造着更恐怖的武器,时间,并不站在他们这一边。
几日准备后,吴三桂一行悄然离开了尚算安稳的成都,乘船沿江东下,奔赴那风波诡谲、等待审判的金陵城。
一路东行,舟车劳顿。越接近南京,气氛似乎越发微妙。沿途经过的州县,地方官员依例接待,礼仪周全,无可指摘,但那份恭敬之下,却隐约透着一丝审视、疏离,甚至怜悯。关于山西战事不利的各种流言早已不胫而走,版本各异,细节不同,但矛头大多指向了“骄纵不驯”、“不听调遣”的关宁军和“先降流寇,再附南明”、身份尴尬的吴三桂。显然,舆论的高地,已被阮大铖等人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占据。
戚睿涵将这些细微之处一一瞧在眼里,心中忧虑更甚。他注意到,有些酒馆茶肆中,甚至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吴三桂早有异心,与北边暗通款曲。他将这些情况告知吴三桂,吴三桂只是冷哼一声,眼神更加阴郁,却并未多言,只是赶路的速度,似乎又加快了几分。董小倩则更加警惕,夜晚宿营时,亲自安排岗哨,几乎不曾安眠,确保了旅途未曾发生任何意外。
终于,在冬日的薄暮中,南京城那巍峨雄浑、饱经风霜的城墙,如同一条灰色的巨蟒,缓缓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这座曾经的陪都,如今的弘光朝廷中心,依旧维持着一派虚浮的繁华景象。秦淮河上画舫如织,灯火初上,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传来,歌女娇柔的唱腔混杂着酒客的喧哗,飘散在冰冷的空气里。仿佛北方的烽火连天、山西的血流成河、中原的生灵涂炭,都与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毫无关系。然而,城门口森严的盘查,守军脸上紧张疲惫的神情,以及空气中那股混合着脂粉香、酒气和某种隐约焦灼的气息,却又无声地揭示着这繁华表象下的脆弱与不安。
吴三桂一行被安置在城西的一处驿馆,并未得到立即召见。这种刻意的冷遇,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和试探。等待的几日,漫长而煎熬。除了路振飞派人暗中递来消息,表示他已抵京,愿在庭上全力作证,并提醒他们小心阮大铖等人可能在庭外耍弄手段外,再无其他动静。吴三桂每日在院中练武,以消耗内心的焦躁;戚睿涵则反复默记准备好的材料;董小倩倚窗而立,观察着驿馆外的动静,如同一只警惕的猎鹰。
审判之日,终于在一片阴霾的清晨到来。
地点设在内阁所在的文渊阁偏殿。这里不似正式朝堂奉天殿那般开阔恢宏,却更显威严肃穆,带着一种决定生杀予夺的压抑感。殿内光线有些昏暗,高大的梁柱投下沉重的阴影,仿佛蛰伏的巨兽。空气中弥漫着陈年书卷和檀香混合的气息,却压不住那无形的紧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前方设着三张公案,端坐着本次主审的三位大员:首辅马士英居中,他面色沉静,眼神内敛,手指偶尔轻轻敲击桌面,看不出喜怒;兵部尚书史可法坐于左侧,他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眼神却清澈而坚定;户部尚书朱大典坐于右侧,他大多时间低垂着眼睑,仿佛在研究案上的卷宗,显得颇为低调。
两侧侍立着锦衣卫力士,一个个身材魁梧,面无表情,手持水火廷杖,如同泥塑木雕,却散发着凛然的杀气。后排则肃立着众多身着各色品级官服的文武官员,一个个屏息凝神,殿内鸦雀无声,唯有众人轻微的呼吸声和烛火偶尔的噼啪声,落针可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