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先念山河沦寇盗,暂将身计付耕锄(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玄桢记》最新章节。
刘焕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怕担 “抗旨” 的罪名,拿起笔写下调粮令:“好,下官这就下令。只是大人到了江南,查王庆时,还请…… 给下官留几分颜面,别牵连到户部。” 萧钰点头:“我只查扣粮的人,不会牵连无辜。” 接过调粮令,萧钰心中冷笑 —— 这就是朝堂的腐坏,连户部尚书都怕权臣,若不彻底清查,江南赈灾只会沦为空谈。
萧钰离开户部时,石崇已从理刑院的眼线那里得知了消息。石崇坐在镇刑司的衙署里,手指敲击着案上的 “江南官员名册”,脸色阴沉 —— 萧钰去江南,明着是赈灾,实则是查漕粮克扣,而苏州知府王庆、淮安通判李达都是他的人,若被查出克扣,定会牵连到自己。
“来人。” 石崇喊来亲信(镇刑司主事刘达),“你立刻去江南,给王庆、李达带信,让他们把扣下的漕粮赶紧补回粮仓,把账册做平,再找几个流民‘作伪证’,说‘粮价高是因为粮商囤粮,与官府无关’。若萧钰要查账,就说‘账册送京中户部核验了,暂时拿不出来’。” 刘达躬身道:“大人放心,属下这就去。” 石崇又叮嘱:“路上小心,别被玄夜卫的人盯上。”
可石崇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玄夜卫的监控中。秦飞很快就得知了刘达要去江南的消息,立刻去御书房找周显:“大人,石崇派刘达去江南给王庆报信,想掩盖扣粮的事,要不要拦下来?” 周显摇头:“别拦,让他去。你立刻派人告诉萧钰大人,让他有个防备,正好借这个机会,抓王庆、李达的现行。” 秦飞应声而去,很快就派探子把消息传给了萧钰。
萧钰收到消息时,正在府中收拾行装。“大人,石崇果然要阻挠!” 赵烈气愤地说,“咱们不如先把刘达抓起来,审出幕后主使!” 萧钰却摆手:“不用。刘达去江南,正好帮咱们指认王庆、李达是石崇的人。咱们按原计划启程,到了苏州,先不查账,先设义仓放粮,稳住流民,等王庆放松警惕,再让张启查账,抓他个措手不及。” 他知道,对付石崇这样的老狐狸,不能硬碰硬,只能用 “稳” 字诀,一步步引蛇出洞。
出发前的两个时辰,萧钰召集群僚,敲定了详细的赈灾方案,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安流民”—— 到苏州后,立刻在漕粮码头设三座临时义仓,每日辰时、申时各放粮一次,每人领粮二升,同时登记流民户籍,避免重复领粮;第二步,“查粮道”—— 让张启带文勘房吏员,去苏州仓、淮安仓查近半年的漕粮出入账,重点查 “预留边军粮” 的去向,若账册缺失,便传讯仓管问话;第三步,“肃吏治”—— 若查出地方官克扣,先将人收押,再奏报萧桓,同时推举清廉的地方小吏暂代职务,避免赈灾中断。
“大人,” 王述提出疑问,“若石崇在京中施压,让皇兄召回咱们怎么办?” 萧钰拿出萧桓赐的尚方剑(清晨刚领的),放在案上:“皇兄给了我尚方剑,若遇紧急情况,可先斩后奏。石崇想施压,也得看皇兄信他,还是信流民的命。”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一条,咱们在江南的所有行动,都要让玄夜卫的探子记录在案,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咱们无私,另一方面,也是给皇兄看 —— 咱们查贪腐,是为了稳固朝局,不是为了争权。”
李谦补充道:“大人说得对!咱们还要让流民知道,是皇兄派来赈灾的,不是咱们个人的功劳。这样既能让流民感恩朝廷,也能避免石崇说咱们‘收买民心’。” 萧钰点头:“就这么办。义仓的牌子上,要写‘天德帝恩’四个大字,放粮时,让吏员喊‘谢陛下恩典’—— 咱们是臣,不能抢了帝王的恩威。” 众人齐声应和,方案终定,只待启程。
启程前,萧桓又召萧钰去御书房。御案上放着一封密函,萧桓递给萧钰:“这是朕给江南各府总兵的密令,若地方官敢武力阻挠赈灾,你可凭密函调兵相助。” 萧钰接过密函,心中一暖 —— 萧桓不仅给了尚方剑,还调兵权,是真的信任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皇兄,臣弟此去江南,定不辱使命。” 萧钰躬身道。萧桓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嘱托:“朕信你。但你要记住,查贪腐可以,但别赶尽杀绝 —— 石崇的人虽坏,却也不能一下子全拔了,不然朝堂会乱,谢渊的兵权就没人制衡了。” 这话点破了萧桓的深层布局 —— 他让萧钰查贪腐,不仅是为了赈灾,也是为了削弱石崇的势力,同时不让谢渊一家独大,维持朝局平衡。
萧钰心中了然:“臣弟明白,会把握分寸。若查出克扣,只处置首恶,其余人若愿悔改,可从轻发落。” 萧桓满意地点头:“好。你在江南,若有急事,可让玄夜卫用‘飞鸽传书’报信,朕会第一时间回复。” 他又让人取来一件狐裘,递给萧钰:“江南天冷,你身子不好,别冻着。” 这举动带着兄长的温情,冲淡了朝堂博弈的冰冷,萧钰接过狐裘,躬身告退:“臣弟告辞,望皇兄保重龙体。”
辰时三刻,萧钰带着随行人员(李谦、王述、赵烈、张启,及五十名校尉、二十名文勘房吏员),在京郊码头登船。玄夜卫的探子(秦飞派的十人)也乔装成船夫,混入船队,全程保护兼监控。船刚驶离码头,萧钰就察觉,后面跟着一艘不起眼的乌篷船 —— 是石崇派来跟踪的人。
“大人,要把他们赶走吗?” 赵烈握紧腰间的刀,问道。萧钰摇头:“不用。让他们跟着,咱们该做什么做什么。他们若敢动手,正好让玄夜卫的人抓现行,给石崇安个‘谋害赈灾官员’的罪名。” 张启笑道:“大人说得对!咱们文勘房的吏员,都带着‘密录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记下来,到时候奏报陛下,石崇百口莫辩。”
萧钰走到船头,望着江南的方向,寒风拂过他的锦袍,却吹不散他的坚定。他想起蜀地赈灾时,流民拉着他的手说 “多谢王爷”,如今江南的流民,也该在盼着这一天吧。“赵烈,” 萧钰喊道,“让兄弟们把义仓的帐篷、粮袋都检查一遍,别出纰漏。到了苏州,咱们要第一时间让流民吃上饭。” 赵烈应声而去,船头的 “江南赈灾总领” 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宣告一场 “济民肃贪” 的硬仗,即将打响。
萧钰启程后,朝局也暗流涌动。谢渊听说萧钰带尚方剑去江南查贪腐,特意去户部找刘焕:“刘大人,萧钰大人在江南调粮,你要全力配合,若有需要,兵部可派京营士兵护送粮船。” 刘焕连忙点头:“谢大人放心,下官已下了调粮令,还派了户部主事随行,确保粮船安全。” 谢渊此举,是在向萧桓表 “支持赈灾” 的立场,也在制衡石崇 —— 他与石崇素来不和,萧钰查石崇的人,正合他意。
而石崇则在镇刑司坐立难安,刘达去江南后,一直没传消息回来,他怕刘达被抓,更怕王庆、李达露馅。“来人,” 石崇喊来吴安(诏狱署评事),“你去玄夜卫衙署找周显,就说‘江南流民中有旧党余孽,恐图谋不轨’,让他召回萧钰,改派别人赈灾。” 吴安犹豫道:“大人,周显是陛下的人,他会听咱们的吗?” 石崇咬牙:“试试总比等死好!若萧钰查出王庆,咱们都完了!”
吴安去玄夜卫后,果然被周显拒绝:“石大人若有证据,可奏报陛下。萧钰大人是陛下钦点的赈灾总领,没有陛下的旨意,谁也不能召回他。” 吴安无功而返,石崇彻底慌了 —— 他知道,萧钰这一去,江南的天,怕是要变了。而御书房里,萧桓看着周显递来的 “石崇动向密报”,嘴角露出一丝淡笑 —— 他要的朝局平衡,正一步步实现。
片尾
萧钰的船队抵达苏州漕粮码头。按计划,三座临时义仓当日便搭建完成,流民闻讯而来,辰时第一次放粮时,虽有小混乱,却在赵烈的护卫下顺利完成,每人领到二升粮,不少流民对着 “天德帝恩” 的牌子跪地磕头。
张启带着文勘房吏员去苏州仓查账,仓管果然说 “账册送京中核验”,张启拿出萧桓的密令,强硬要求 “三日之内必须交出账册,否则传讯知府王庆”。三日后,账册虽送来,却有多处涂改痕迹,张启一眼看出破绽,立刻传讯仓管,仓管熬不住审讯,供出 “王庆扣粮三千石,卖给粮商,得银五千两”。
萧钰当即下令,让玄夜卫将王庆收押,同时奏报萧桓,推举苏州通判(清廉着称)暂代知府职务。淮安那边,王述也查出淮安通判李达扣粮两千石,同样将人收押。石崇在京中得知消息,想奏请萧桓 “从轻发落”,却被萧桓以 “流民未安,贪腐必严惩” 驳回,反而下旨让萧钰 “继续查,勿姑息”。
谢渊趁机奏请萧桓,将江南总兵的兵权收归兵部,避免石崇再借地方兵阻挠赈灾;刘焕则奏报 “江南漕粮调度顺畅,流民渐归”。天德二年正月,萧钰奏报萧桓,江南流民已安置八成,漕粮克扣案查出涉案官员十余人,皆已收押,江南民生渐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萧桓接到奏报后,召周显、谢渊议事:“萧钰没让朕失望。江南稳住了,下一步,该整顿吏治了。” 御书房的烛火再次亮起,映着新的奏疏,天德朝的中兴之路,因这场深夜托付与江南赈灾,又往前迈了坚实的一步。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萧桓御召萧钰托赈灾之役,实为天德朝‘稳民生、肃吏治、衡朝局’之关键。桓以兄弟情卸防备,以尚方剑赋权柄,知钰无党无派可托重任,亦借其手削石崇之势、制谢渊之权,显帝王驭局之智;钰察帝意而不骄,承重任而不怯,以‘安流民、查粮道、肃吏治’三步施策,既济民于水火,又避党争之漩涡,彰贤王之忠与谋。石崇之阻、刘焕之犹豫,皆为朝局腐坏之缩影,而钰以‘稳’破局,终成其事。”
御书房的旧茶盏仍在,烛火映过帝王的疲惫与期许;江南的义仓已撤,却留下 “天德帝恩” 的印记。这场深夜之召,非仅君臣托付,更是天德朝摆脱复辟动荡、走向中兴的转折点 —— 它证明:帝王之治,在 “识人善任”;贤王之责,在 “躬身济民”;朝局之稳,在 “制衡有度”。
它告诉后世:即便朝堂有腐坏、权臣有阻挠,只要有 “肯担责的君” 与 “肯做事的臣”,便能以 “民生为基”,破万难、安社稷。萧桓与萧钰的深夜对话,终将在大吴史册中,成为 “君臣相得、兄弟同心” 的典范,也为后世治世,留下 “以民为本、以制为纲” 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