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念军上学了(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东北谢文东》最新章节。
第三百七十八章:念军上学了
1951 年的早春,黄土坡上的积雪虽然还没有完全融化,但那凛冽的寒风似乎已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力,风中少了几分刺骨的寒意,反而隐隐约约地夹杂着一些刚冒头的青草气息。
黎明时分,天色依然昏暗,整个村庄都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然而,在谢文东家那座略显破旧的土坯房里,却早已亮起了灯光。微弱的光芒透过窗户纸,照亮了屋内的一角。
张彩霞正蹲在炕边,借着那点微弱的光线,专注地给儿子谢念军系着新做的蓝布书包带子。她的动作轻柔而细致,仿佛手中的书包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慢点穿,别把棉袄蹭破了。”彩霞的声音软乎乎的,手指捏着针脚细密的书包带,轻轻拉了拉——这书包是她攒了半个月的碎布,夜里就着煤油灯缝的,上面还绣了个歪歪扭扭的“念”字。念军刚满七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他伸手抓着书包带,急得直跺脚:“娘,快点嘛!爹说今天要背我去学校,晚了先生该不等我了!”
“急啥?先生还没开门呢。”谢文东从灶房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糊糊,上面还卧了个金黄的荷包蛋——这鸡蛋是他昨天去镇上换的,特意给念军上学第一天留的。他把碗放在炕边的小桌上,弯腰摸了摸儿子的头:“先把糊糊喝了,不然上学路上该饿了。”
念军噘着嘴,却还是乖乖坐下,捧着碗小口喝起来。彩霞站在一旁,看着父子俩,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她想起去年麦收后,谢文东从县里开会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跟她说要送念军上学:“咱这辈子没念过书,不能让孩子也睁眼瞎。村里新办了学校,先生是城里来的文化人,得让念军去学认字,将来做个有出息的。”
那时候她还犯过愁,家里的麦子刚分完,除去口粮,也剩不下多少。可谢文东铁了心,说就是再紧巴,也得供孩子上学。后来还是王满仓听说了,主动送来半袋玉米面,说这是互助组大伙的心意:“东子为咱组里操了不少心,念军上学是好事,咱大伙也得帮衬帮衬。”
“想啥呢?”谢文东的声音把彩霞拉回现实,他已经把念军的新铅笔盒装进了书包——这铅笔盒是他用家里的旧铁皮罐头做的,边缘磨得光滑,还在上面刻了个小太阳。“该走了,再晚真要迟到了。”
谢文东蹲下身,让念军趴在自己背上,伸手托住儿子的腿。念军搂住父亲的脖子,手里攥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兴奋地说:“爹,先生会教我写自己的名字吗?我还想学会读报纸,到时候读给你听!”
“会的,只要你好好学,啥都能学会。”谢文东站起身,脚步稳当得很。彩霞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件小棉袄,生怕念军路上冻着。
刚走出家门,就碰到了隔壁的李大嫂和几个媳妇在村口唠嗑。李大嫂看见他们,笑着迎上来:“东子,这是送念军上学去啊?瞧这孩子,穿得真精神!”
“可不是嘛,今天第一天上学,得让他高兴高兴。”谢文东笑着回话。
旁边的赵二婶凑过来,伸手摸了摸念军的书包:“这书包真好看,彩霞你手真巧。听说城里来的先生可严了,念军这么小,能适应不?”
彩霞笑着说:“严点好,严点才能学到东西。再说念军这孩子,别看年纪小,可懂事了,肯定能听先生的话。”
“话是这么说,可我听说……”赵二婶压低声音,看了一眼谢文东,“听说先生知道东子以前在部队的事,会不会对念军有啥想法啊?”
这话一出,旁边的气氛顿时有点僵。谢文东脸上的笑容淡了淡,却没生气,只是说:“二婶,我以前在部队是打鬼子的,没做过亏心事。先生是文化人,不会瞎琢磨的。”
李大嫂赶紧打圆场:“就是,东子是咱村的英雄,念军也是好孩子,先生肯定喜欢。再说了,东子现在是互助组的模范,先生巴结还来不及呢,咋会有想法?”
赵二婶也觉得自己话说得不妥,赶紧点头:“是我多嘴了,东子你别往心里去。念军,到了学校要好好学,回来给婶子背首诗啊!”
念军在谢文东背上,用力点点头:“知道了,二婶!”
几人又说了几句闲话,谢文东就背着念军往学校走。路上,念军趴在父亲耳边,小声问:“爹,赵二婶说的部队是啥地方啊?你以前去过吗?”
谢文东脚步顿了一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想起十几年前,自己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跟着部队在山里打鬼子,那时候枪林弹雨,身边的弟兄一个接一个倒下。有一次,他的班长为了掩护他,被鬼子的子弹打中,临死前还攥着他的手说:“东子,要是能活着回去,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爹?”念军的声音把他拉回来。谢文东深吸一口气,笑着说:“部队是保家卫国的地方,爹以前在那里,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现在好了,鬼子被打跑了,你能安安稳稳上学,就是爹最大的心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脸贴在谢文东的背上。他能感觉到父亲的肩膀很宽,很结实,像家里的老槐树,能为他遮风挡雨。
村里的学校就在村东头,是一间翻新的土坯房,门口挂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向阳村小学”四个黑字。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穿着灰布长衫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本书,正在来回踱步——他就是教书先生,姓周,是从城里来的,听说以前在师范学校教过书。
“周先生,早啊!”谢文东走上前,轻轻把念军放下来。
周先生转过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着说:“谢同志早,这就是念军吧?”他蹲下身,摸了摸念军的头,“这孩子虎头虎脑的,眼睛亮,像你。”
念军有点害羞,躲在谢文东身后,偷偷看着周先生。谢文东把儿子拉到身前,说:“念军,快跟先生问好。”
“先生好。”念军小声说,声音还有点奶气。
周先生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给念军:“以后我就是你的先生了,在学校要听话,知道吗?”
念军接过糖,攥在手里,用力点点头。谢文东把书包里的铅笔盒拿出来,递给儿子:“这是爹给你做的铅笔盒,里面有两支铅笔,一块橡皮,你要好好爱护,别弄丢了。在学校要听先生的话,跟同学好好相处,要是有人欺负你,就跟爹说。”
“我知道了,爹。”念军接过铅笔盒,抱在怀里,“爹,我会好好学认字,等我学会了,就给你读报纸,读你带回来的小册子。”
谢文东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眼眶有点热。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别说上学,就连吃饱饭都难。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认识几个字,不用每次看告示都得求人。现在,他的儿子终于能走进学堂,这比他自己当上模范互助组组长还高兴。
“好了,快进教室吧,其他同学都到了。”周先生站起身,牵着念军的手,往教室里走。
念军走到教室门口,还回头看了一眼谢文东,挥了挥手:“爹,娘,我放学再找你们!”
彩霞赶紧挥手:“去吧,别担心我们。”
谢文东站在门口,看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教室里,心里五味杂陈。彩霞走到他身边,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时间真快,还记得念军刚出生的时候,才这么点大,现在都能上学了。”她用手比划着,眼里满是温柔。
谢文东握住她的手,感慨地说:“是啊,要是那些弟兄能看到,该多好。他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能安安稳稳上学。现在心愿实现了,他们也能瞑目了。”
彩霞知道他又想起了以前的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他们肯定能看到,他们在天上看着呢,看着你把互助组带好,看着念军好好长大,看着咱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两人站在学校门口,看着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心里都暖暖的。过了一会儿,村里的几个媳妇也来了,都是送孩子上学的。李大嫂看到他们,笑着说:“东子,彩霞,你们还没走啊?我家狗蛋刚才还跟我说,要跟念军做同桌呢!”
“是吗?那太好了,俩孩子能互相照应。”彩霞笑着说。
赵二婶也来了,手里牵着她的小孙子,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谢文东说:“东子,早上的事是我不对,你别往心里去。我家小孙子也在这上学,以后还得让念军多带带他。”
谢文东笑着说:“二婶,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孩子们能一起上学,一起进步,才是好事。”
正说着,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紧接着,就看见念军哭着跑了出来。谢文东和彩霞赶紧迎上去,抱住儿子:“念军,咋了?谁欺负你了?”
念军擦着眼泪,抽噎着说:“爹,他们……他们说你是打仗的,说你手上有血,不让我跟他们玩……”
谢文东的心猛地一沉,他抬头往教室里看,只见几个孩子站在门口,怯生生地看着他。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村里没加入互助组的刘老三,以前就跟谢文东有点过节。
周先生也跟着走了出来,皱着眉头说:“谢同志,对不起,是我没管好孩子们。刚才那几个孩子胡说八道,我已经批评他们了。”
谢文东深吸一口气,把念军抱起来,擦干他的眼泪:“念军,别听他们的。爹以前打仗,是为了保护老百姓,手上的血,是打鬼子的血,不是坏人的血。你要记住,爹没做错事,你也没做错事,不用怕他们。”
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有点害怕,紧紧搂着谢文东的脖子。彩霞看着儿子委屈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对周先生说:“周先生,孩子们还小,不懂事,可他们的家长要是这么教孩子,以后念军在学校可咋过啊?”
周先生叹了口气:“我知道,刘老三他们几家,一直对互助组有意见,觉得东子你出风头,占了好处。他们肯定是在家里跟孩子说了你不少坏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大嫂在旁边听了,生气地说:“刘老三也太过分了!东子为咱村做了多少事,他不感激就算了,还教孩子说这种话,真是没良心!”
赵二婶也说:“就是,回头我去跟刘老三说说,让他别再瞎教孩子了。孩子们在一个学校上学,闹僵了对谁都不好。”
谢文东摇了摇头:“不用了,二婶。这事要是我去说,反而会让他觉得我心虚。我相信周先生能处理好,也相信孩子们相处久了,会知道念军是个好孩子,知道我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
周先生点点头:“谢同志,你放心,我会好好跟孩子们说,也会找刘老三他们谈谈。念军是个聪明的孩子,不能因为这些事影响他上学。”
谢文东把念军放下来,蹲在他面前,认真地说:“念军,爹知道你受委屈了,但是你不能因为别人说几句坏话就哭,就不想上学了。你要记住,只要你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别人说啥都没用。你好好学认字,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反驳。”
念军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慢慢停止了哭泣,用力点点头:“爹,我知道了,我还要上学,我还要给你读报纸。”
周先生笑着说:“这才是好孩子,走,先生带你回教室,跟同学们好好说清楚,他们肯定会跟你做朋友的。”
念军拉着周先生的手,回头看了一眼谢文东和彩霞,然后走进了教室。谢文东和彩霞站在门口,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李大嫂安慰他们说:“东子,彩霞,你们别担心,周先生是个明事理的人,肯定能把这事处理好。再说念军这孩子懂事,不会受欺负的。”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离开。谢文东和彩霞往家走,路上,彩霞小声说:“东子,你说刘老三他们会不会一直跟咱作对啊?念军在学校,会不会还受委屈?”
谢文东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管他们怎么作对,我都不会让他们影响到念军。互助组的事,我会继续做好,让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至于念军,我相信他能慢慢适应,能跟同学们好好相处。”
话虽这么说,可谢文东心里还是有点隐隐的担心。他知道,刘老三他们对互助组的意见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因为“分层播种法”的事,就跟他闹过别扭。现在念军上学了,他们又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以后还不知道会出啥幺蛾子。
回到家,谢文东刚坐下,就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王满仓。王满仓手里拿着个布袋子,走进来说:“东子,我听说念军上学第一天就受委屈了?这是我家老婆子蒸的馒头,给念军带几个,让他下午吃。”
谢文东接过布袋子,感激地说:“叔,谢谢你,还让你惦记着。”
王满仓叹了口气:“刘老三那几家,就是眼红你,眼红互助组。之前因为分麦子的事,就跟我闹过,说咱互助组偏心。现在又教孩子说这种话,真是太不像话了!”
“叔,我知道你为我好,但是这事不能硬来。”谢文东说,“周先生已经答应会找他们谈谈,我想先看看情况。要是他们还不收敛,咱再想办法。”
王满仓点点头:“你说得对,不能硬来。不过你也别太忍让,要是他们敢欺负念军,咱互助组的人肯定不答应!”
两人聊了一会儿互助组的事,王满仓才离开。谢文东坐在炕边,看着窗外,心里想着念军在学校的情况,想着刘老三他们的事,还有农科所之前提到的,让他去研究改良农具的事,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中午的时候,念军放学回来了,脸上虽然还有点委屈,却比早上好多了。他跑到谢文东身边,兴奋地说:“爹,先生今天教我认了三个字,是‘天’‘地’‘人’,我还会写了!”他拿起铅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起来。
谢文东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里的担心少了几分。他笑着说:“念军真厉害,才一天就学会了三个字。下午上学,还要好好学,知道吗?”
“知道了!”念军用力点点头,然后又小声说,“爹,上午跟我吵架的那几个同学,已经跟我道歉了,他们说以后跟我一起玩。”
彩霞高兴地说:“真的?那太好了!周先生肯定跟他们好好说了。”
“嗯,先生跟他们说,爹是英雄,是打鬼子的,还说我有个好爹。”念军骄傲地说。
谢文东和彩霞都笑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中午吃饭的时候,念军吃了两个馒头,还喝了一碗玉米糊糊,吃得津津有味。下午上学的时候,他自己背着书包,不用谢文东背了,还跟父母说:“爹,娘,我自己能去学校,你们不用送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