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孩子写的字,大人不敢不认(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最新章节。

她甚至暗中联络南北的技术团体,想要将这股力量整合起来。

在“民火参议局”的年会上,杜君卿将《稚言录》呈了上去,请求设立“童声旁听席”。

柳奭当场就笑了出来,那笑容,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黄口小儿,安知政事?”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多地爆发了“娃娃请愿”。

孩子们举着写满建议的炭纸牌,聚集在衙门前,高呼:“我们要说话!”

场面那是相当的震撼。

就连一向保守的崔琰也站出来支持:“他们不说虚话,只说烧饭的事。”

李承乾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下令民生司所有公文必须附“童解版”——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重述政策。

有官员抗议:“有失体统!”

李承乾只回了一句:“你家孩子看得懂‘赈济拨款’四个字吗?”

这问题,简直是灵魂拷问!

几天后,某县令依样发布了《炭配通知童解图》,结果百姓第一次全员按时领取,无一错漏。

更有幼童指着图纠正自己的父亲:“不是每天两斤,是‘晴天一斤,雨天两斤’!”

一时之间,民间戏称:“太子教娃识字,皇帝还得补课。”

裴行俭奉命调查“童声干政”是否逾矩,深入乡野,却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

在一个破旧的村塾里,老先生正教孩子们画“理想灶台”。

一个六岁女童画出了一个带自动熄火装置的炉子,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睡着了,火自己会停。”

裴行俭的心头猛地一震。

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曾梦想改变什么,却被父辈告诫:“莫议上事。”

他悄然取走了几张作业纸,返京后没有交给政敌,而是悄悄地放入了皇帝案头的《参议局摘要》中。

那一夜,长安城的月亮格外圆。

夜幕下,皇帝看着那几张稚嫩的图画,久久不语。

突然,他抬起头,对着身边的太监轻声说道:“去,把裴行俭给朕叫来。”

秋祭前夕,长安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阵淡淡的烟火味,国子监外的景象更是让人心头一震。

三百名少年整齐列队,身着统一的麻布长衫,举止端庄,每人手中都捧着一本《民生志·童注本》,封面上的稚嫩笔迹如同颗颗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们没有呼喊口号,只是静静地翻开书页,清亮的声音开始穿透宫墙:“火无私照,何须塑我形……”这声音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太极殿内,李二放下手中的茶盏,眉头微皱,目光锐利地扫过身旁的近侍:“这是谁准的?”无人敢应答,殿内的静谧似乎更添了几分紧张。

而在终南山下,李承乾正将最后一卷《系统遗录》封入石匣,仔细地埋入新建的“五感碑林”中。

他的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力量告别。

起身时,一个小盲童摸索着跑来,手中捧着一块温热的红薯,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叔叔,这是我用新灶烤的。”李承乾接过红薯,轻声道:“谢谢……老师。”远处,风铃轻响,宛如无数未署名的手,正一笔一划,写下这个时代的真名。

国子监外,童声未歇,长安城内外已有数十家私塾自发开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