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灶台边的笔,比御笔还硬(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最新章节。
秋祭前夕,长安城的空气中,烟火味儿更浓了,甚至盖过了国子监那股子书香气。
谁也没想到,这帮小崽子们,竟然把“修灶识字课”给整成了燎原之势,长安城内外,大大小小的私塾,没挂个“某某灶学”的名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教书育人的。
有个老儒,胡子都快揪没了,起初那是嗤之以鼻,一口一个“斯文扫地”,说匠技贱业,玷污了诗书的清高。
结果呢?
他那宝贝孙儿,愣是用炭纸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井绳断了,明日换麻股三绞。”
第二天,水井事故愣是没发生!
全村老少爷们,都赶在官府的告示下来之前,把井绳给换了。
老儒傻眼了,抱着孙子嚎啕大哭:“字不在雅,在准啊!老夫错了!”
这事儿一传开,炸了锅了!
老百姓们疯了似的,争着抢着,要把这些“火导”——也就是会修灶的小孩儿,请到私塾里“坐讲席”。
那架势,比请状元爷还夸张,一口一个“小先生”,叫的那叫一个亲热。
“小先生坐讲席”的风潮,很快就吹到了李承乾的耳朵里。
但这位爷,出人意料的,没赏!
非但没赏,还命民生司印了一批空白的《童注本》,封面上就印了八个大字: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底下附了一行小字,算是使用说明:“一字不可添,一图不可改。”
这啥意思?
太子爷这是防着官府借着“童注”的名头,往里掺沙子,操控舆论呢!
阿阮那小丫头,鬼机灵!
在扬州,她搞了个“错字展览”。
啥叫错字展览?
就是把各地孩子写错的字,但实际上又贼管用的字,全给搜集起来。
比如,把“炉”写成“火卢”,把“阀”画成“门压水”。
她还特意请了村里的老人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辨认。
结果,九成以上的字,老人们都能明白啥意思。
展览的题记,写的那叫一个扎心:“他们不是写错了字,是我们忘了话本该怎么说。”
这哪是展览错字啊,这是展览人心!
与此同时,汴州的杜君卿也没闲着。
整理《稚言录》第二卷的时候,她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好多地方的孩子,都在问一个问题:“谁来管大人不修灶?”
这问题,问的尖锐!
于是,杜君卿联合沈六郎,起草了一份《监督童约》。
这《童约》可不是闹着玩的,列了七项“可举报情形”,比如“官发炉具缺零件”,“里正私扣炭票”等等。
她还把这《童约》设计成了拓印卡片,背面印着《互助社章程》的节选,让“六郎团”秘密分发到各州童导的手里。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地方官的耳朵里。
有的地方官,一看这还了得,立马下令查缴销毁。
结果呢?
适得其反!
孩子们连夜抄写张贴,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全是稚嫩的笔迹:“你说不准,但火会炸!”
这帮小兔崽子,胆子也太大了!
京城里,裴行俭又奉命出动了。
这次,他要彻查“童约煽动”。
这家伙,也算是个老阴阳人了,揣着明白装糊涂,心里的小算盘,拨拉的贼溜。
他潜入洛阳一处废弃的磨坊,亲眼看到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用蜡盘复写卡片。
他悄悄的取了几张样品,回到京城,对照工部的档案,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