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武器展示(一)(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抗日卖军火》最新章节。

“这…… 这威力也太大了!” 魏德曼快步走到火箭炮旁,伸手抚摸着炮管,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刚才发射时,吉普车竟然没有明显晃动,而且 36 枚炮弹没有一枚哑火,这怎么做到的?”魏德曼可是知道苏联人的喀秋莎火箭炮时不时就有哑火的。

贾建设笑着解释:“这款 36 管火箭炮采用了‘分时发射’技术,36 枚炮弹不是同时发射,而是在 0.5 秒内分三批射出,既保证了火力密度,又减少了后坐力。

皮卡车的底盘经过加固,还加装了可拆卸的稳定支架,发射时能牢牢固定在地面。而且我们的炮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道校准技术,射程误差不超过 10 米 —— 刚才你们也看到了,36 枚炮弹的落点都集中在靶场中央。”

魏德曼从车斗里面拿起一枚新炮弹,发现弹壳上有精准的刻度,贾建设补充:“这是弹药批号和弹道参数,每一枚炮弹都能追溯到生产批次,方便维护和更换。而且它可以根据目标类型更换弹头。

破甲弹用来对付装甲车,高爆弹用来摧毁工事,燃烧弹用来清理封闭区域,通用性比苏联的‘喀秋莎’更强。”

此刻的魏德曼,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轻视。他看着眼前的 36 管火箭炮,又想起刚才巷战演练中八路军的战术配合,心里突然意识到:这支军队的强大,不仅在于装备的精良,更在于装备与战术的完美结合 —— 看似不起眼的装备,在实战中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参谋长阁下,” 魏德曼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贵军的装备和战术,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现在完全相信,这次与贵军的合作,绝对是明智之举。” 他的随从们也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敬佩 。从最初的轻视到如今的震撼,他们对八路军的评价,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36 管火箭炮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参谋长看着仍在震撼中的魏德曼,突然笑着开口:“魏德曼大使,刚才展示的 36 管火箭炮,只是我们的‘轻型装备’。我们还有一种口径更大、射程更远,专门装在卡车上的自行火箭炮,要不要去城外靶场看看?”

“还有更大口径的?” 魏德曼猛地抬头,眼神里的震惊瞬间被强烈的兴趣取代,他连忙点头,“当然要去!参谋长阁下,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刚才 36 管火箭炮的威力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此刻听到还有更强大的装备,他早已按捺不住探究的欲望,连额角的汗都忘了擦。

一行人迅速登上吉普车,朝着城外靶场驶去。沿途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在忙碌劳作,偶尔抬头看向车队,眼神里满是好奇却并无惊慌。

显然对军队的训练活动早已习惯。魏德曼透过车窗观察着沿途的景象,心里不禁感慨:这支军队不仅装备精良,与民众的关系也远比德军与占领区民众的关系融洽。

约莫 10多分钟后,车队抵达城外靶场。远远地,魏德曼就看到两辆墨绿色的大型卡车停在靶场中央,卡车后部装有巨大的发射架,墨绿色的发射管整齐排列,比刚才的 36 管火箭炮更显厚重威慑。他立刻推开车门,快步朝着火箭炮走去,随从们也紧随其后,拿出笔记本和相机,准备记录下这一 “重型装备”。

参谋长走到卡车旁,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但此前林毅早已将装备参数详细告诉了他,他从容地指着火箭炮介绍道:“魏德曼大使,这就是我们的 19 管 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

它采用 6 轮卡车底盘,全重约 8.5 吨,机动性很强,无论是公路还是土路都能通行 ,在机动性这一点比苏联‘喀秋莎’的履带式底盘更灵活,也更便于维护。”

魏德曼凑近发射架,仔细数着发射管的数量,又用手比划着管口直径,语气里带着惊叹:“19 根发射管,130 毫米口径…… 比苏联‘喀秋莎’的 16 管 132 毫米火箭炮,不仅发射管多了 3 根,机动性也更好。”

他转头看向参谋长,眼神里满是期待,“参谋长阁下,它的射程和精度怎么样?”

“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参谋长笑着报出关键参数,“这款火箭炮发射的 130 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能达到 米 。

也就是超过 10 公里。而苏联‘喀秋莎’的最大射程约 8.2 公里,我们比他们远了将近 2 公里。别小看这 2 公里的差距,在战场上,这意味着我们能在敌人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外,对他们进行精准打击。”

魏德曼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深知射程在战场上的重要性,2 公里的差距,足以让己方在安全区域内从容开火,而敌人却无法反击。他连忙追问:“那精度呢?苏联‘喀秋莎’虽然火力猛,但精度一直是短板,你们的这款火箭炮,精度能提升多少?”

“这就要说到发射方式的优势了。” 参谋长指着发射管,语气里带着自信,“苏联‘喀秋莎’采用的是导轨发射,火箭弹在飞行初期容易受气流影响,精度偏差较大。而我们的这款火箭炮,采用的是发射管发射 —— 每一根发射管都经过精密校准,能为火箭弹提供稳定的初始飞行轨迹,精度比‘喀秋莎’提升了 30% 以上。”

他顿了顿,又指着发射架底部的旋转机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射架可以 360 度旋转,俯仰角度在 0-50 度之间调节。

不像苏联‘喀秋莎’的发射架是固定的,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开火,想要调整射击角度,必须移动整个底盘 ,这在实战中,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很容易被敌人锁定反击。”

魏德曼绕着火箭炮走了一圈,仔细观察着旋转机构和发射管,又伸手触摸了一下卡车底盘的轮胎,感受着厚重的橡胶质感。他的一名随从忍不住问道:“参谋长阁下,这款火箭炮的射速怎么样?一次齐射需要多长时间?发射后重新装填又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