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武器展示(二)(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抗日卖军火》最新章节。
“射速方面,它可以在 10 秒内完成 19 枚火箭弹的齐射,火力密度不亚于‘喀秋莎’。” 参谋长解释道,“重新装填方面,我们配备了专门的装填小组,配合装填架,最快可以在 5 分钟内完成全部发射管的重新装填 —— 这比‘喀秋莎’的 10 分钟装填时间,效率提升了一倍。”
“5 分钟重新装填?” 魏德曼的呼吸微微一滞,他很清楚,在战场上,装填速度意味着持续作战能力 ——5 分钟的时间,足以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完成第二次齐射,彻底压制敌人的火力。
就在这时,参谋长对身旁的车组成员点头:“准备试射吧,两车齐射,目标 ——10 公里外的模拟敌军集结靶场。”
“是!” 车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调整发射角度,有的检查火箭弹装填情况,有的通过无线电确认靶场安全。魏德曼和随从们则退到安全区域,举起望远镜,紧紧盯着火箭炮的发射架,连大气都不敢喘。
“发射!” 随着车长一声令下,两辆火箭炮同时开火 ——38枚火箭弹从发射管中呼啸而出,橘色的尾焰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粗壮的弧线,像一群咆哮的火龙,朝着 10 公里外的靶场飞去。火箭弹飞行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即便隔着数百米,也能感受到空气的震动。
几秒钟后,10 公里外的靶场传来连续的巨响,烟尘滚滚而起,形成一道巨大的烟柱,直冲云霄。魏德曼握着望远镜的手微微颤抖,他清楚地看到,模拟集结阵地上,火光接连闪现,烟尘中还能看到模拟坦克的残骸被气浪掀飞。
“这…… 这射程,这威力……” 魏德曼放下望远镜,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比苏联‘喀秋莎’强太多了!10 公里的射程,精准的打击,还有灵活的旋转发射架…… 这款火箭炮,简直是为大规模战场量身定做的!”
参谋长看着魏德曼的反应,心里暗自满意 —— 林毅特意将 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调来,就是为了打动德国,如今看来,效果远超预期。他笑着说道:“魏德曼大使,这款火箭炮不仅性能优异,而且造价相对低廉,便于大规模装备。如果贵国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后续合作中,详细探讨这款装备的采购事宜。”
魏德曼猛地转头,眼神里带着急切:“参谋长阁下,你们真的愿意出售这款火箭炮?” 在他看来,这样的 “大杀器”,任何国家都会严格保密,如今八路军愿意出售,这绝对是意外之喜 ,有了这款火箭炮,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就能有效压制苏联的 “喀秋莎”,扭转战场局势。
在整个二战苏德战场的炮火交锋中,德国火炮虽然以技术精湛闻名,却始终没有能在数量上匹敌苏联的 “大炮兵” 体系,甚至在多数关键战役中被苏军火力压制。
这种差距不仅源于两国军工理念的差异,德国对火炮精度与工艺的极致追求制约了产量,而苏联以 “简化工艺换规模” 的思路实现火炮量产,更体现在特殊武器研发的分野上。
苏联凭借喀秋莎火箭炮形成独特火力优势,德国虽然涉足火箭炮研究,但是却进展迟缓,最终将资源投向 V1、V2 导弹,没有能把对火箭的研究转化为战场急需的实用火箭炮,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地面火力差距。
从火炮数量对比来看,德国自始至终处于明显劣势,且差距随战争推进不断扩大。
1941 年 “巴巴罗萨行动” 初期,德国陆军装备各型火炮(含反坦克炮、迫击炮、榴弹炮)约 2.8 万门,其中 105 毫米 leFH18 榴弹炮、150 毫米 sFH18 榴弹炮等主力装备,凭借精准的火控系统与稳定的弹道性能,在初期闪击战中曾展现出高效打击能力 。
105 毫米 leFH18 榴弹炮可通过调整装药量实现 800 米至 10.6 公里的射程覆盖,精度误差仅 50 米,能精准摧毁苏军碉堡与火力点。
但同期苏联陆军的火炮总量已突破 4.5 万门,即便包含部分老旧的 76 毫米山炮,其 122 毫米 M1938 榴弹炮、152 毫米 M1937 加农炮等主力装备的数量,仍为德军同类型火炮的 1.8 倍。
到 1943 年库尔斯克会战,苏军为应对德军 “堡垒行动”,集结 2.5 万门火炮,平均每公里防线部署 148 门,形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而德军虽投入 “野蜂” 自行火炮、“犀牛” 坦克歼击车等新型装备,火炮总量仅 1.03 万门,且需分散防守漫长战线,局部战场火力密度不足苏军的三分之一。
战争末期的 1945 年维斯瓦河 — 奥得河战役中,苏军更是调集 4 万门火炮,首轮 30 分钟炮击便倾泻 45 万枚炮弹,德军防线仅配备 8000 余门火炮,且半数为拼凑的缴获武器或老旧型号,根本无法抵挡苏军的火力洪流。
其实德国火炮产量落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德国人对 “工艺精度” 的过度执着,导致生产效率远低于苏联的 “简化量产” 模式。
德国军工体系始终将 “性能优先” 奉为圭臬,火炮的零部件加工精度、材料强度与结构复杂度都设定了严苛标准。
以 150 毫米 sFH18 榴弹炮为例,其炮管采用铬镍合金钢锻造,需经过 12 道热处理工序,炮尾闭锁机构的零件公差控制在 0.02 毫米内,甚至炮轮橡胶轮胎需依赖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橡胶 。
这种 “精益求精” 虽让火炮具备优异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达 3000 发,是苏军同类型火炮的 2 倍),但单门生产周期长达 45 天,所需工时是苏联 122 毫米 M1938 榴弹炮的 3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