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理论的苍白(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最新章节。
大四的课堂,理论的味道越来越浓,但与实践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那是个周二的上午,《政治经济学》课上,白发苍苍的教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所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赵瑞龙在下面小声嘀咕:“我父亲说,现在下面都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谁还管什么价值规律。”
陈默认真地记着笔记,偶尔抬头提问:“教授,如果理论和实践发生冲突,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教授推了推眼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我望着窗外,想起调研时见过的那些下岗工人。他们不懂什么价值规律,只知道饭碗没了。
下课后,我们三人难得地一起去食堂。路上遇到了沈清薇,她手里拿着一本《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本书很有意思,”她说,“把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得很好。”
赵瑞龙不以为然:“理论都是马后炮。真正做事的人,谁按书本上来?”
这话引发了一场争论。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陈默反驳。
“但脱离实际的理论是苍白的。”赵瑞龙针锋相对。
沈清薇轻声说:“也许我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食堂。我们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边吃边聊。
“我舅舅最近在搞乡镇企业,”赵瑞龙说,“你们知道他最头疼什么吗?不是理论问题,是供电局卡脖子,是原料涨价,是工人要涨工资。”
“但这正好说明需要理论指导啊,”陈默说,“比如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得了吧,”赵瑞龙打断他,“那些理论在我舅舅那里就是废纸。他靠的是请客送礼,是关系网。”
我一直没说话。直到吃完饭,我才开口:“我父亲常说,稻子不是靠书本知识长出来的,是靠双手种出来的。”
下午没课,我去了图书馆。在期刊阅览室,我无意中看到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面有一篇周汝信副秘书长的文章:《论改革开放中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我们要警惕两种倾向:一种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一种是实践脱离理论的盲目主义......”
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陈默和赵瑞龙看。
陈默看完后很兴奋:“说得太好了!这就是我一直想表达的!”
赵瑞龙却嗤之以鼻:“漂亮话谁都会说。你让周副秘书长去下面待三个月,看看他还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这话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
几天后,我们班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辩题是“理论与实践哪个更重要”。陈默是正方一辩,赵瑞龙是反方一辩,我是评委。
陈默的立论很精彩,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赵瑞龙的反驳很犀利:“请问对方辩友,你吃过猪肉吗?你懂得养猪的理论吗?但这妨碍你吃猪肉吗?”
台下哄堂大笑。
辩论进行得很激烈。最后,陈默使出了杀手锏:“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能成功吗?”
赵瑞龙不慌不忙:“那我请问,是马克思先写的《资本论》,还是工人先开始的罢工斗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