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看见民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最新章节。
实习记者的经历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象牙塔外的真实中国。但真正让我触动的,是随后参与的一次社会调研。
那是个周末,系里组织“大学生看社会”调研活动。我选择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这个课题,赵瑞龙出人意料地要和我一组。
“你怎么对这个感兴趣?”我有些诧异。
他神秘地笑笑:“总要了解民间疾苦嘛,将来才好为民请命。”
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地方是城东的棚户区。这里的景象让我想起实习时去过的城乡结合部,但更加触目惊心。
低矮的砖房挤在一起,巷道窄得只容一人通过。公厕在三百米外,自来水要排队接。一个老太太正在门口生炉子,煤烟呛得人直咳嗽。
“老人家,能跟您聊聊吗?”我上前询问。
老太太警惕地看着我们:“你们是干什么的?”
赵瑞龙掏出学生证:“我们是大学生,来做社会调查的。”
“大学生?”老太太的脸色缓和了些,“我孙子也想上大学,可是......”她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我们走访了十几户人家,听到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心酸:有下岗工人靠捡破烂为生,有孤寡老人靠微薄的低保度日,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失学在家。
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出租屋里,我们见到了李师傅。他原来是一家国营厂的钳工,下岗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最难受的不是穷,”李师傅说,“是看不到希望。”
赵瑞龙认真地记录着,偶尔问几个问题。他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中午,我们在路边摊吃面条。赵瑞龙看着碗里飘着的几片青菜,突然说:“我父亲常说,不了解民间疾苦的人,不配当官。”
“你父亲?”
“他年轻时也下过乡。”赵瑞龙难得地没有多说。
下午,我们遇到了一群正在维权的老工人。他们原来的工厂改制,补偿款迟迟不到位。
“记者同志,你们要帮我们反映反映啊!”一个老师傅拉着我的手说。
赵瑞龙把我拉到一边:“这个题材太敏感,最好不要碰。”
“可是他们需要帮助。”
“帮助的方式有很多种,”赵瑞龙说,“不一定非要写出来。”
我们争论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致远?赵瑞龙?”
是陈默。他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叠传单。
“你怎么在这儿?”我问。
“我来做法律援助,”陈默说,“这些工人的案子,我在跟进。”
赵瑞龙皱起眉头:“陈默,这种事很复杂,你一个学生......”
“正因为是学生,才更应该做。”陈默态度坚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