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士族观望:局势微妙(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刚在窗纸上泛白,政事堂内烛火仍未熄灭。李震站在主位前,手中那封边疆急报依旧未拆,火漆完好如初。他将信轻轻搁在案角,目光扫过昨夜百姓请愿后留下的痕迹——石阶上几道浅浅的印痕,是粗布鞋履和陶罐底磨出的划痕,如今已被清扫干净,只余青砖表面微凹的一线。
他没有回头,声音低而稳:“瑶儿,三处试点可有新报?”
李瑶已立于堂中,袖中取出一册薄簿:“南坊登记病患三百六十七人,西市减税申领户达一千二百户,北巷巡防记录无扰民事件。百姓情绪平稳,称颂之声渐起。”
“士绅呢?”李震问。
“沉默。”她顿了顿,“除崔氏旁支递来贺帖外,其余世家无一回应。地方官报中提及,不少士族闭门谢客,子弟暂停赴学,田庄加派守丁,似在观望风向。”
李骁踏入门槛时铠甲未卸,脚步沉实:“他们怕什么?我们又没动他们的地契。”
“怕变。”李毅跟在他身后,声音冷淡,“一纸新政,科举不限门第,税制按产计征,若真推行下去,他们的荫庇、私佃、免役特权全都要废。今日你得民心,明日就断他们百年根基。”
苏婉缓步进来,衣袖沾着药草气息:“可若不改,寒门永无出头之日。但逼得太急,反倒激起合谋反扑。”
堂中一时静默。李震踱至沙盘前,指尖缓缓划过中原诸州,停在豫州、南州一带。
“眼下我们握禁军、控帝都、安流民,看似稳固。可若士族集体拒令,新政下不了乡,赋税收不上来,官吏无人补缺,这天下仍是空架子。”他抬头,“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开始。”
李骁皱眉:“那就派兵压境,让他们知道谁掌刀柄!”
“不行。”苏婉立即开口,“百姓刚信我们能护他们周全,若转头就对士族用强,与旧朝何异?况且此举只会逼他们联手,甚至引外藩介入。”
李瑶冷静接话:“分化为上。拉一批,晾一批,打一批。重点不在震慑,而在选准突破口。”
李毅补充:“崔嫣然之父崔元度,曾在粮道被截时暗中调船助运,虽未明附,却已有默契。此人可作首环。”
李震听着,眼神渐定。他转身提笔,在黄纸上写下三字:
**争人心**。
“百姓之心已得,接下来,要争士林之心。”他将纸贴于屏风,“传令——三日内,整理一份《士族名录》,按田产规模、门生数量、过往政见分等归类。凡曾言改革、有子弟习新学、或私下支持惠民举措者,列为‘可联’;凡屡拒公文、阻挠差役、私设刑堂者,记为‘待察’。”
他看向李瑶:“你牵头拟一份《劝贤书》。不用诏令格式,不必称孤道寡,只讲利害——新朝不夺私产,但求共治;不限门第,但求才用。告诉他们,参与新政者,可保地位,还可入议政院参议律法修订。”
李骁仍不甘:“若他们不理?继续装聋作哑?”
“那就让他们看清楚。”李震语气平静,“谁先伸手,谁得先机;谁若迟疑,等来的不是优待,而是边缘化。田赋照征,徭役照摊,但他们再不能左右地方官员任免,也不能垄断科考名额。”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文书官立于阶下:“启禀大人,南州张氏、豫中谢氏遣使来贺,已在馆驿安顿。”
众人目光齐转。
李震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
“知道了。”他说,“好茶好饭供着,安排清净院落,不得怠慢。但——”他顿了顿,“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要说。不问来意,不谈政务,连天气都不许多聊一句。”
文书官领命退下。
堂中气氛悄然变化。这不是迎接,是试探;不是接洽,是博弈。
李瑶低声开口:“他们会等我们先开口。”
“不。”李震摇头,“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坐不住。越是冷待,越显深不可测。他们回去后,必有人揣测我们是否已有决断,是否已与其他世家密约。猜忌一起,裂隙自生。”
苏婉轻声道:“只是……若他们真联合推一人出面,要求保留旧制呢?”
“那就让他看见两条路。”李震目光沉稳,“一条,合作共治,参与规则制定,保住体面与利益;另一条,拒绝变革,等着被时代甩开——田产仍在,但话语权归零,子孙无法入仕,门第终成虚名。”
李骁终于点头:“明白了。不是非友即敌,而是给他们一个台阶,也划一条底线。”
李毅已转身欲走:“我即刻下令,暗部全面监控各士族在京亲属行踪,查其银钱往来、书信传递。若有密会,立刻上报。”
“去吧。”李震应允,“但记住——不动手,只盯人。现在还不是清算的时候。”
众人陆续退出。李瑶快步走向情报司,袖中已掏出空白名册准备分类归档;苏婉折返医署,今日还要巡视三处试点药材配发情况;李骁回营整顿巡防编制,加强京畿要道盘查;李毅隐入侧廊,身影很快消失在回廊尽头。
政事堂重归寂静。
李震独自立于屏风前,望着那三个墨迹未干的字。窗外天光渐亮,映得纸面白如薄霜。他伸手抚过“心”字最后一笔,指尖略顿。
片刻后,他取回案上的边疆急报,仍未拆封,重新放入袖袋深处。
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小吏捧着新到的文书步入堂中,正要开口,却被门口值守侍卫轻轻拦住。那人会意,放慢动作,将卷册轻轻置于偏案之上,躬身退下。
李震没有去看那份新报。
他只盯着沙盘上那一片连绵的州郡模型,许久,才低声自语:“该来的,总会来。”
他整了整衣襟,抬手拂去肩头一点浮尘。
门外再次响起脚步声,比方才更稳、更慢。
来人停在阶下,未通名,也未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