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民心凝聚:新朝根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刚透进政事堂的窗棂,李震正站在沙盘前,手指轻轻划过南门一带的地形凹槽。案上摊着三份地方快报,皆提及城外流民聚集点已有回落,但市井间仍有低语——“兵火刚熄,赋税恐重”。

李瑶捧着一卷新整的舆情册子走入,脚步未停便开口:“昨夜东坊茶肆有人议论,说我们打完仗就要搜刮百姓。还有人讲,天仓里的粮是留给军队的,根本不会分给平民。”

李震没有抬头,只问:“百姓最怕什么?”

“怕饿,怕病,怕官府上门要钱。”李瑶将册子放下,“但真正让他们动摇的,是觉得新政不长久。他们不信减税是真的,更不信朝廷会管一个普通人的死活。”

李震终于直起身,目光落在她脸上:“那就让他们亲眼看见,什么叫长久。”

他转身走向内阁,取出一枚铜印,交到她手中。“传令下去,七日内在南坊、西市、北巷设三处惠民试点。药材、种粮、布告,全从‘天仓’调拨。由苏婉主理,你协理调度。”

李瑶接过印信,略一点头,转身离去。

---

南坊街口,一座废弃的驿亭被临时改作义诊点。清晨还未到,已有老弱排在门外。有人拄着拐,有人抱着昏睡的孩子,更多人只是远远站着,不敢上前。

苏婉穿了一身素色布衣,袖口挽起,正亲自煎药。炉火映着她的脸,额角渗出细汗。药罐咕嘟作响,苦香弥漫开来。

一名老农蹲在角落咳嗽不止,嘴角带血。苏婉走过去,蹲下身,轻按他手腕探脉,又翻开眼皮查看。

“肺痨晚期,但还能缓。”她说完,起身取来一小包药粉,“这是提纯过的青蒿与黄芩,每日两次,温水送服。若三天后咳血减轻,我再给你换方。”

老农颤巍巍接过,声音发抖:“这……能白拿?”

“能。”苏婉点头,“不但药免费,接下来三个月,凡在此登记的病人,每月可领两贴保命方。你们的名字,我会记下来,治一人,记一户。”

旁边一名年轻医女低声补充:“夫人说了,朝廷不怕花钱,就怕人死了没人知道。”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迟疑地往前挪步,有人小声询问是否真不用还债。苏婉没再多言,只让医员逐个登记姓名籍贯,随后亲自为几人施针。

到了午时,西市木牌前围满了人。

李瑶命人将周文仲私账拓印张贴其上,红笔圈出几行关键记录:“某日收崔氏银五百两,议焚仓以乱民心”“拟定破城后自任户部侍郎”。紧挨着的另一块板子,则贴出李氏新政条文:今岁田税减三成,青苗贷免息半年,疫区百姓可申领救济粮。

两相对照,街头一片哗然。

“他们收钱烧我们的饭,咱们的官倒贴钱治病?”一个卖菜妇人指着木牌大喊,“我儿子前年被征役累死,要是早有这政策……”

话未说完已哽咽。

围观者越来越多,议论声从怀疑转为感慨,再变为支持。

---

第三日,李骁率巡防队行至北巷。

刚转过街角,忽见一位老妇倒在路边,面色灰白,呼吸微弱。他立刻翻身下马,两名亲卫上前搀扶,李骁亲自背起老人,快步送往最近的医馆。

一路上,他脚步稳健,盔甲叮当,却始终不让老人滑落。街边百姓纷纷避让,有人认出是他,惊得脱口而出:“那是太子!”

消息很快传开。晚间,酒楼说书人添了新段子:“将军扶妪,仁政及老。刀可镇乱世,德能养太平。”

次日清晨,政事堂外竟聚起数百人。

男女老少皆有,手里提着米酒、蒸饼、粗布鞋履,说是请愿为李氏立生祠。一名白发老者跪地叩首:“李家天子,真吾父母!若无您一家,我们早饿死病死了!”

守门侍卫一时不知如何处置,急报入内。

李震正在批阅减税令,听到禀报,搁下朱笔,起身走到廊下。

他并未走下台阶,只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