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民心聚,国运昌(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天启元年正月十六,晨光斜照进政事殿的窗棂,李震立于主案前,手中握着一卷尚未展开的竹简。殿外传来脚步声,轻而急促,是李瑶。
她步入殿中,手中捧着一册新录的簿册,封皮上写着“民情初录”四字,墨迹未干。她将册子轻轻放在案上,开口道:“昨夜百姓散去前,有人在城门口写下‘官听人话,人守官法’八字,今晨已有孩童在旁描摹。”
李震未应,只将手中竹简放下,目光落在那册子上。他记得昨日定鼎大典上,十万百姓齐声高呼“万岁”,声浪如潮,直冲云霄。可那一声声“万岁”之后呢?若无回应,终成空响。
他抬眼看向李瑶:“民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今日起,设‘民意听证会’,每月初一,皇城外开议,百姓可自由陈情。”
李瑶略一怔:“百官恐有异议。”
“我知道。”李震声音平稳,“但他们昨日也听见了那声‘万岁’。既然百姓肯喊,我们就得听。”
消息传开,朝中果然波澜起伏。赵德在朝会上进言:“百姓淳朴,然识见有限,若放言无忌,恐有奸猾之徒借机生事,扰乱纲纪。”
李震坐在主位,未动怒,只问:“你可曾听百姓真正说过什么?”
赵德语塞。
李震站起身,缓步走下台阶:“我昨夜巡城,见一老农蹲在坊门边,用碎砖头在地上画田亩图,教孙子算税赋。他算得比户部还细。这样的人,会乱纲纪?还是怕我们听真话?”
殿中无人再言。
初一清晨,皇城外已聚起数百人。青石阶前摆了一张木桌,一张高凳,无仪仗,无鼓乐。李震着常服而来,未带禁军,只李瑶随行记录。
百姓起初迟疑,站在远处观望。有孩童好奇靠近,被大人拉回。一名老吏站在角落冷笑:“这等做派,能成什么事?”
就在此时,一人从人群走出。
他五十上下,粗布短衣,脚上草鞋磨破了边,手里攥着一卷发黄的田契。李震认得他,是陈留来的赵三,归籍农户,分得五亩薄田。
“你上来。”李震招手。
赵三犹豫片刻,还是走上前,在高凳上坐下。他手心出汗,田契捏得皱了角。
“说吧,什么事?”李震坐在他对面,像邻里拉话。
“税……税是轻了。”赵三声音发紧,“可县里小吏还收钱,说是‘纸墨钱’,每户三文。还有‘灯油费’,冬日巡更,摊派到户。”
“可有凭证?”
“哪来的凭证?他们说了就算。”
李震转头:“李瑶。”
李瑶立即提笔记录,字迹清晰。
“还有呢?”李震又问。
“村学建了,好。可教书先生每月只来三天,其余时候锁门。孩子们在门外趴着看,看得眼睛都红了。”
李震点头,未打断。
赵三说完,手还在抖。他以为会惹祸,低着头不敢看人。
李震却站起身,向他拱手一礼。
全场哗然。
“你说的是实情,我谢你直言。”李震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从今日起,凡以‘纸墨钱’‘灯油费’等名目加征者,一经查实,革职永不录用。御史台三日内彻查三十六州,有瞒报者,同罪。”
话音落,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有人拍手,有人抹泪,一个老妇人拉着身边少年:“听见没?以后没人敢白拿咱们的东西了!”
李震回到木桌后,正要宣布下一位,又见一人缓步上前。
是名妇人,三十出头,蓝布包头,衣袖磨得发白。她怀里抱着个布包,像是怕弄丢。
“你叫什么?”李震问。
“柳娘,城南织坊的。”她声音轻,却稳,“我丈夫死在乱军里,留下这孩子。”她掀开布包一角,露出一张熟睡的小脸。
“我日织八时辰,工坊管两顿饭。可孩子没人看,只能锁在家里,喂点米汤。前些日子,他爬到灶台边,烫了手……”
她说着,眼圈红了,却没哭。
“我来,是想问一声——能不能在坊里设个托幼的地方?我们出钱,官家给个屋子就行。”
殿角传来一声冷哼:“此等琐事,也值得上朝堂议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