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治理黑安城(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机器变》最新章节。

赵宏点了点头:“对,队伍必须得有。你觉得组建多少人合适?五万?还是六万?”

“不用那么多,两万就够了。”五特摆了摆手,“军队人数多了,每年的开销太大,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两万兵力,足够守护黑安城和周边的道路了——平时可以让他们一半人训练,一半人参与修路、种地,这样既不耽误训练,又能为城池做些实事。”

赵宏有些疑惑:“两万兵力会不会太少了?要是遇到大规模的匪患,或者其他城池来攻打咱们,怎么办?”

“不会的。”五特自信地说,“咱们这两万兵力,要走‘精锐路线’——士兵们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武器装备也要最好的。另外,咱们可以在周边的山上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匪患或者敌军,就点燃烽火,附近的士兵就能立刻赶来支援。”他顿了顿,又说,“还有,咱们可以和周边的城池结盟,要是遇到危险,互相支援——这样一来,就算是有大规模的匪患或者敌军,咱们也不用怕。”五特说:“过段时间我去其他城池看看,五特心想答应孨宁宁去永宁城的事也该去了!”到时候联合其他城池一起把咱们这黑山拉拉山脉打通所有土匪都剿灭……赵宏说那太好了……

赵宏想了想,觉得五特说得很有道理:“好!就按你说的办,组建两万精锐兵力!我明天就让人去挑选士兵,再请你当总教头,好好训练他们!”到时候统一剿匪告诉我一声就行。

“总教头就不用了,我可以教他们一些格斗技巧和战术,但平时的训练,还是得找些有经验的老兵来负责。”五特说,“另外,士兵的武器装备,咱们可以自己打造——城东的铁矿质量好,咱们建一个铁匠铺,让铁匠们打造长枪、大刀、铠甲,这样既能保证武器的质量,又能节省不少钱。”

铁什么是铁?赵宏问?五特又一顿解释!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黑安城忙得热火朝天——石板路在一天天延伸,驿站一座座建了起来;两万精锐兵力也组建完成,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格斗技巧和战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铁匠铺里的炉火熊熊燃烧,一把把锋利的长枪、大刀和一件件坚固的铠甲被打造出来,堆放在库房里;竹编、陶罐等手工艺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周边的城池,赚回了不少银子。

这天,赵宏拿着账本,兴冲冲地跑到五特面前:“五特,你看!这几个月,咱们卖竹编、陶罐赚的钱,比去年一整年的税收还多!百姓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不少人家都盖起了新瓦房,买了新家具!”

五特接过账本,翻了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这说明咱们的路子走对了。等石板路修通了,来往的商人多了,咱们还能在城里开些客栈、酒馆,让百姓们再多些赚钱的路子。”

赵宏连连点头:“对!我已经让人在城门口附近选好了地方,准备建几座大客栈和酒馆——到时候,不管是商人还是旅客,都能在咱们黑安城住得舒服、吃得开心!”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快步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人,城主!好消息!永乐城的商人来了,他们说咱们的竹编和陶罐在青州卖得特别好,这次特意来大量采购,还想和咱们长期合作!”

赵宏和五特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悦。赵宏连忙说:“快!把永乐城的商人请进来!我要好好招待他们!”

商人走进议事厅,看到满桌的竹编和陶罐,眼睛都亮了:“城主大人,你们黑安城的手工艺品真是太好了!在永乐城,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有钱人家,都抢着买!这次我们带来了五千两银子,想采购一批竹编和陶罐,以后每个月都来采购一次!”

赵宏笑得合不拢嘴:“好!没问题!你们要多少,我们就给你们准备多少!”

五特也笑着说:“除了竹编和陶罐,我们黑安城还有不少好东西——比如用城南果园的梅子做的梅子干、梅子酒,用城西铁矿打造的农具,都很不错,你们可以带些回去试试。”

商人连忙点头:“好!好!我们都要带些回去试试!要是卖得好,以后这些东西我们也一起采购!”

接下来的几天,商人在黑安城四处参观,看到黑安城宽敞整洁的街道、整齐结实的房屋、热火朝天的作坊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不禁对赵宏竖起了大拇指:“城主大人,你们真是太有本事了!黑安城在你们的治理下,真是一天一个样!以后我们肯定会经常来黑安城,和你们好好合作!”

送走商人后,赵宏兴奋地对五特说:“五特,你看!咱们的生意已经做起来了!以后黑安城肯定会越来越富裕,百姓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五特点了点头:“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黑安城的好东西。另外,咱们还要继续改进手艺,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优势,让黑安城长久地繁荣下去。”

赵宏用力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我相信,在咱们的努力下,黑安城一定会成为这天下最富裕、最安稳的城池!”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石板路还在继续延伸,驿站里传来了马蹄声和商人的谈笑声,作坊里的百姓们还在忙碌着,训练场上的士兵们喊杀声震天——黑安城,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池,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五特踩着晨露从城外回来时,靴底还沾着橡胶林里的红土。他刚走进城主府,就见赵宏正对着桌上的账本发愁,手指反复摩挲着“商队运输损耗”那一行字。“还在为陶罐颠簸碎裂的事发愁?”五特将背上的竹篓往地上一放,里面装着几截乳白色的胶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赵宏抬头看向竹篓,眼中满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摸起来黏糊糊的,倒是有些弹性。”他伸手戳了戳胶块,指尖立刻陷下去一个小坑,松开手又慢慢弹了回来。

“这是橡胶,从城西的橡胶树上取下来的。”五特拿起一块胶块,在手里揉搓着,“有了它,别说陶罐不会碎,咱们还能做出不少能赚钱的新物件。”他拉过一张木凳坐下,将胶块放在火盆边烤了烤,胶块很快变得柔软起来。“你看,这东西加热就变软,冷却就变硬,还能随意塑形——要是把它涂在陶罐外面,就算马车再颠簸,也撞不碎;要是做成鞋底,下雨天走路也不会打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宏的眼睛瞬间亮了,他凑到火盆边,盯着那块变软的橡胶,急切地问:“这东西真有这么好用?那咱们赶紧教百姓们做!不过这橡胶树,要怎么取胶啊?”

“取胶得讲究时机,每年开春到雨季前最合适,这时候树里的胶汁最饱满。”五特拿起一把特制的小弯刀,在竹篓里的橡胶树枝上比划着,“要在树干上斜着割一道‘V’字形的口子,深度不能超过树干的三分之一,不然会伤了树。然后在口子下面挂一个竹筒,胶汁就会顺着口子流进竹筒里——一棵成年的橡胶树,一年能取个二三十斤胶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取完胶后,要在割口上涂一层蜂蜡,防止雨水进去,这样树明年还能继续产胶。”

第二天一早,五特就带着城里的木匠和几个手脚麻利的百姓,去了城西的橡胶林。他亲自选了一棵粗壮的橡胶树,拿起小弯刀,手腕轻轻用力,一道整齐的“V”字形割口就出现在树干上。没过多久,乳白色的胶汁就缓缓渗了出来,顺着割口流进下面挂着的竹筒里。百姓们看得入神,纷纷拿起小弯刀,在五特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取胶。

一个叫李二的年轻百姓,第一次割树就割深了,树汁里混进了木屑。他顿时慌了神,手足无措地看着五特。五特却没责怪他,只是拿起一块干净的布,轻轻擦去割口上的木屑,然后涂了一层蜂蜡:“没事,下次注意力度就行。这橡胶树就像人一样,得细心呵护,不能光顾着取胶,忘了养树。”李二羞愧地点点头,接下来割树时,动作变得格外小心。

赵宏也跟着来了橡胶林,他看着竹筒里慢慢积攒起来的胶汁,脸上满是期待。“五特,这胶汁取回来后,要怎么变成你昨天手里的胶块啊?”

“得先过滤,再熬煮。”五特指着旁边的大铁锅,“把胶汁倒进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熬,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把里面的杂质都撇出来。等胶汁熬得浓稠了,就倒在干净的木板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个三四天,就能变成胶块了。”他拿起一块晒好的胶块,在手里掰了掰,“要是想让橡胶更耐用,还可以在熬煮的时候加些硫磺粉,这叫‘硫化’,加了硫磺粉的橡胶,不会那么容易发黏,弹性也更好。”

百姓们按照五特说的方法,将取回来的胶汁倒进铁锅里熬煮。一时间,橡胶林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橡胶味。赵宏也挽起袖子,帮着搅拌胶汁,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进锅里,他却浑然不觉,眼里只有那慢慢变浓稠的胶汁。

几天后,第一批橡胶块终于做出来了。五特拿着一块加了硫磺粉的橡胶块,在石头上蹭了蹭,然后递给赵宏:“你试试,用它在石头上磨,不会掉渣,也不会发黏。”赵宏接过橡胶块,在石头上反复摩擦,果然如五特所说,橡胶块不仅没坏,还变得更加光滑了。他兴奋地说:“太好了!有了这橡胶,咱们的陶罐再也不怕碎了!还有那鞋底,百姓们肯定喜欢!”

接下来,五特开始教百姓们做橡胶制品。他先教大家做橡胶鞋底,把胶块加热变软后,按在鞋底的模具上,用刀裁出合适的形状,然后用麻绳把橡胶鞋底和布鞋面缝在一起。“这样的橡胶底布鞋,下雨天穿出去,鞋底不会打滑,鞋面也不容易湿。”五特拿起一双做好的布鞋,递给旁边的李二,“你试试,穿着舒服不?”李二接过布鞋,穿上后在湿滑的地上走了几步,惊喜地说:“太舒服了!比我以前穿的布鞋好太多了,一点都不打滑!”

然后,五特又教大家做橡胶密封圈。把胶块切成细条,然后围成圆圈,用胶水粘住接口。“把这密封圈套在陶罐的盖子上,盖紧后,里面的东西就不会受潮,也不会漏气。”五特拿起一个套上密封圈的陶罐,往里面倒了些水,然后把盖子盖紧,倒过来晃了晃,果然没有一滴水漏出来。赵宏看得连连称赞:“这东西太实用了!以后咱们的陶罐装上梅子干、梅子酒,就算运到千里之外,也不用担心会坏了!”

除了橡胶鞋底和密封圈,五特还教百姓们做橡胶球、橡胶手套。橡胶球做得圆滚滚的,弹性十足,孩子们拿到后,在院子里踢得不亦乐乎;橡胶手套则是给陶匠和铁匠们做的,戴上后既能防止手被烫伤,又能防止手被黏土和铁屑弄脏。

百姓们做橡胶制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城主府门前的空地上,每天都挤满了做橡胶制品的百姓。赵宏每天都会来这里转一圈,看到大家做出的橡胶制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心里比自己得了宝贝还高兴。“五特,你看咱们的橡胶制品,要是运到周边的城池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五特点了点头:“不止周边城池,咱们还能卖到更远的地方。你让人把橡胶底布鞋、橡胶密封圈、橡胶手套都装上车,跟着商队一起去其他城池卖——这些地方要么多雨,要么多山,咱们的橡胶制品肯定受欢迎。”他顿了顿,又说,“另外,咱们可以把橡胶和竹编、陶罐结合起来,比如做一个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既能装东西,又能保鲜,这样的东西,有钱人肯定愿意花高价买。”

赵宏立刻让人按照五特说的做,没过多久,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就做出来了。这个食盒外面是精致的竹编,里面衬着一层薄橡胶,盖子上还套着橡胶密封圈。赵宏拿着食盒,里面装了些刚做好的梅子干,盖紧盖子后,就算使劲晃,梅子干也不会漏出来,而且盒子里的梅子干,放了好几天还是新鲜的。“太好了!这个食盒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赵宏兴奋地说,立刻让人把食盒打包,跟着商队一起出发。

没过多久,商队就从永乐城、永泰城回来了,不仅带回来了不少银子,还带来了好消息。商队的头领激动地对赵宏和五特说:“城主大人,五特大人,咱们的橡胶制品在其他城池卖疯了!尤其是那橡胶底布鞋和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有钱人家都抢着买!他们的知府还特意找到我们,说想和咱们长期合作,让咱们每月都给他们送一批橡胶制品过去!”

赵宏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五特的肩膀,激动地说:“五特,你真是咱们黑安城的福星!有了这橡胶手艺,百姓们的钱袋子肯定能鼓起来,以后再也不愁吃喝了!”

五特笑了笑:“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咱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继续琢磨新的橡胶制品。比如可以做橡胶管,用来引水;做橡胶垫,铺在马车上,让货物运输时更稳;还可以做橡胶玩具,卖给城里的孩子——只要肯动脑筋,这橡胶能做的东西多着呢。”

赵宏连连点头:“对!咱们还要多做些新东西!我这就让百姓们跟着你学,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橡胶制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黑安城的橡胶制品越来越丰富。橡胶管被铺在了城里的大街小巷,用来引水,百姓们再也不用去河边挑水了;橡胶垫铺在了马车上,货物运输时的损耗大大减少;橡胶玩具则成了城里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拿着橡胶球、橡胶小动物在院子里玩耍。

这天,五特和赵宏正在橡胶作坊里查看新做的橡胶管,孙成凯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人,城主!好消息!咱们的橡胶制品不仅在永乐城、永泰城卖得好,就连永康城的商人都听说了,特意派人来咱们黑安城采购!他们说,达官贵人都喜欢咱们的橡胶制品,愿意出高价买!”

赵宏和五特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悦。赵宏激动地说:“太好了!永康城的商人都来了,这说明咱们的橡胶制品已经打出名气了!以后咱们黑安城,肯定会越来越富裕!”孙成凯说就是路太难走了……

五特点了点头:“这是好事,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永康城的商人要求肯定更高,咱们得把橡胶制品做得更精致、更耐用。另外,咱们还要多养些橡胶树,扩大取胶规模,不然以后订单多了,咱们供应不上就麻烦了。”

赵宏连忙说:“好!我这就让人去城西的橡胶林,再种些橡胶树苗!另外,我还要请些有经验的老农,来帮咱们打理橡胶林,确保橡胶树能长得好,产更多的胶汁!”

孙成凯也跟着说:“大人,城主,咱们还可以在周边的山上也种些橡胶树,这样以后取胶就更方便了。另外,咱们可以教周边城池的百姓种橡胶树、做橡胶制品,和他们合作——这样既能扩大橡胶的产量,又能让更多的人赚到钱,还能巩固咱们和周边城池的关系。”

五特赞许地看了孙成凯一眼:“这个主意好!合作才能共赢。咱们把橡胶的种植和制作手艺教给周边城池的百姓,然后和他们约定,他们生产的橡胶和橡胶制品,优先卖给咱们——这样咱们的橡胶产业链就更完善了,就算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也不用担心原材料供应不上。”

赵宏连连点头:“对!就这么办!咱们不仅要让黑安城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要让周边城池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心,共同守护这一方土地!”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黑安城忙得热火朝天。橡胶林里,新种的橡胶树苗迎风而立;周边城池的百姓也赶来学习橡胶的种植和制作手艺,五特和赵宏亲自授课,耐心地教他们每一个步骤;橡胶作坊里,百姓们忙着做各种橡胶制品,一批批精致的橡胶制品被装上马车,运往更远的城池和周边的城池。

这天,赵宏拿着永康城的商人送来的订单,兴冲冲地跑到五特面前:“五特,你看!永康城的商人这次给咱们下了好大的订单,要一万双橡胶底布鞋、五千个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还有两千根橡胶管!这一笔生意,就能赚不少银子!”

五特接过订单,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这说明咱们的橡胶制品已经得到了永康城城百姓的认可。不过订单多了,咱们得注意质量,不能为了赶工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咱们的生意才能长久做下去。”

赵宏连忙说:“你放心,我已经让人专门负责质量检查了,每一件橡胶制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不合格的绝对不能卖出去!另外,我还让人多招了些人手,加快生产速度,确保能按时完成订单。”

五特点了点头:“好。对了,咱们的石板路也快修到永乐城了,等路修通了,咱们的橡胶制品运输起来就更方便了,成本也能降低不少。到时候,咱们可以把橡胶制品卖得更便宜些,让更多的百姓都能用上咱们的橡胶制品。”

赵宏笑着说:“你考虑得真周到!等路修通了,咱们的生意肯定会更红火!以后,咱们黑安城的橡胶制品,说不定能卖到这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堆积如山的橡胶制品上,泛着温润的光泽。百姓们的笑声、机器的轰鸣声、马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馨的画面。黑安城,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池,如今在五特和赵宏的带领下,凭借着橡胶这门新手艺,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