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出兵樊城(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无双:开局召唤霍去病》最新章节。
司空府的朱门在身后缓缓关上,将皇宫的血腥气与悲戚声隔绝在外。曹操刚踏入正厅,便挥手屏退了上前伺候的仆从,只留下郭嘉、程昱、贾诩、许褚、典韦五人。他解下腰间的七星宝刀,随手递给身旁的许褚,刀鞘上的宝石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条理清晰:“子和行事太过冲动,今日之事虽震慑了百官,却也落了口实。典韦你陪着仲德,先去大理寺一趟,吩咐狱卒好生看管那些汉籍官员,不许苛待,也不许让他们互通消息,待某理清头绪再行审问。文和,你刚归顺不久,府中已为你收拾好上房,一路劳顿,先去歇息片刻,晚些时候某再与你商议凉州后续事宜。”
程昱、典韦与贾诩齐齐拱手应下,贾诩眼中闪过一丝感激,曹操虽刚经历宫变,却未忘了妥善安置他这个新归降之人,这份细致让他愈发觉得投靠曹操是正确的选择。两人转身离去后,正厅内只剩下曹操、郭嘉与许褚三人。
许褚守在门口,双手按在腰间长刀上,目光警惕地盯着门外,确保无人靠近;曹操则走到主位坐下,端起桌上的凉茶一饮而尽,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稍稍压下了头疾残留的痛感。他看向郭嘉,刚想开口询问后续朝堂安抚之策,却见郭嘉上前一步,眼神里带着几分急切,抢先说道:“主公,方才在回府的路上,属下突然想到一个人才,今日正是招揽他的绝佳时机,特来推荐给主公!”
曹操闻言,原本略带疲惫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深知郭嘉识人眼光毒辣,这些年推荐的程昱、刘晔等人,无一不是能臣良将,如今郭嘉主动开口推荐,且语气如此急切,想来此人定非寻常之辈。他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桌案上,问道:“哦?奉孝竟有如此看重之人?是谁?”
“司马懿,字仲达。” 郭嘉缓缓吐出这三个字,见曹操脸上露出思索之色,便继续补充道,“此人乃是京兆尹司马防之子,自幼聪慧,胸有大略,不仅博览群书,对儒教典籍颇有研究,更精通兵法谋略,连其父司马防都常说,司马家的未来要靠他支撑。只是这司马懿心性极高,不愿轻易屈节在他人之下,先前朝廷几次征召他入朝为官,都被他以‘风痹之症’推脱了。”
曹操的兴趣更浓了,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发出 “笃笃” 的轻响,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奉孝你素来眼光挑剔,这些年除了仲德,还从未见你如此强烈推荐过一个人。这司马懿若真如你所说这般厉害,与你比起来如何?或是与文若相比,又能差几分?”
郭嘉闻言,没有丝毫犹豫,语气笃定地说道:“若论谋略机变,仲达不在属下之下;若论深谋远虑、洞察人心,他甚至比荀令君还要强上数倍有余!”
这话一出,连守在门口的许褚都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荀彧在曹营中的地位无人不知,他不仅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更是为曹营招揽了大量人才,郭嘉竟说司马懿比荀彧还强,这怎能不让人惊讶?
曹操也微微眯起了眼睛,手指敲击桌案的速度慢了下来,显然是在认真思索。他与荀彧相识多年,深知荀彧的能力,若司马懿真如郭嘉所说这般厉害,那无疑是捡到了一块宝玉。但他也有疑虑:“既是如此人才,为何先前从未听闻过他的名声?且他既不愿屈节他人,又怎会轻易归顺某?”
“主公有所不知,” 郭嘉笑着解释道,“司马懿之所以名声不显,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他刻意低调,不愿过早卷入朝堂纷争。至于归顺之事,今日正是绝佳机会,方才被押入大理寺的汉籍官员中,便有他的父亲司马防。司马防虽为汉臣,却与那些死谏的老臣不同,他更看重家族存续,而司马懿是出了名的孝子,若主公以司马防为契机,派人去劝说司马懿,许他高官厚禄,再暗示若他不归顺,司马防在狱中恐难安身,以司马懿的聪慧,定然知晓该如何选择。”
说到这里,郭嘉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更重要的是,仲达此人不仅有谋略,更懂隐忍。如今主公虽掌控许昌,却仍有陈宇、刘备、孙权等强敌在外,未来一统天下,需得有能臣辅佐。仲达若能归顺,定能为主公分担重任,甚至在未来辅佐主公的子嗣稳定朝局,这份长远价值,绝非寻常谋士可比。”
曹操静静听着,手指渐渐停了下来。他想起方才在皇宫中,那些汉籍官员要么愚忠赴死,要么贪生怕死,而司马懿这样既有能力、又懂隐忍的人才,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若能将司马懿招揽麾下,不仅能增强曹营的实力,还能借助司马家在士族中的影响力,安抚那些对曹氏心存疑虑的世家大族,可谓一举两得。
他站起身,在厅中来回踱步片刻,靴底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最终停下脚步,眼神里满是决断:“好!奉孝既然如此看重此人,某便信你一次。你即刻派人去司马懿府中,就说某知晓他是难得的人才,愿以礼相待,只要他肯归顺,不仅会释放司马防,还会任命他为丞相府主簿,让他随侍在某身边,参与军政要务。若他不愿……”
曹操的声音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便让他亲自来大理寺见一见他的父亲,看看某是否有耐心等他继续装病。”
郭嘉闻言,脸上露出笑容,连忙拱手道:“主公英明!属下这就去安排,定不辜负主公所托,将司马懿招揽而来!” 他转身离去时,脚步都轻快了几分,他深知司马懿的能力,若此人能为曹操所用,曹营一统天下的进程,定能加快许多。郭嘉刚走,曹丕就来了,显然郭嘉与曹操的对话被曹丕一字不落听了去。曹丕走到曹操面前,微微躬身,语气带着几分困惑:“父亲,如今府内已有这么多谋士,新来一个贾诩,又让奉孝先生去招揽司马懿,谋士太多了会不会有些不好管理?孩儿觉得荀令君就很好,有他一人足矣。”
曹操看了一眼曹丕,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这孩子虽有城府,却终究年轻,只看到了谋士表面的 “多”,没看透背后的 “用”。他挥了挥手,对守在门口的许褚说道:“你先退下吧,守住府门,不许任何人进来打扰。”
许褚应诺,转身退出正厅,厚重的木门缓缓关上,将厅外的动静彻底隔绝。曹操走到曹丕面前,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传来,示意他在身旁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则重新走回主位,拿起桌上的茶壶,为自己和曹丕各倒了一杯茶,温热的茶水在杯盏中泛起细小的涟漪。
“你觉得谋士多了不好管理,觉得有文若一人足矣?” 曹操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丕儿,你记住,到了我这个位置,用人做事,若只盯着一人一事,那便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成不了大事。” 曹丕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带着几分疑惑,却还是恭敬地说道:“父亲教诲,孩儿记下了。只是孩儿还是不明白,荀令君智谋过人,又为父亲招揽了许多人才,为何还要费心招揽贾诩、司马懿这些人呢?”
“文若确实厉害。” 曹操放下茶杯,目光望向窗外,仿佛透过暮色看到了当年初见荀彧的场景,那时他在兖州举事,兵微将寡,是荀彧弃袁绍而来,为他撑起了半边天。“当年我在兖州举事,文若弃袁绍而来,不仅为我制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计,更引荐了戏志才、郭嘉、陈群等一众颍川谋士。可你以为,我用文若,真的只是因为他的谋略?”
曹丕愣了一下,摇了摇头:“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止。” 曹操转过身,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像鹰隼般洞穿人心,“文若背后,是整个颍川士族。你想想,颍川荀氏、陈氏、钟氏,这些大氏族世代为官,互相联姻,互相通好,荣辱与共,共同进退。他们在朝野上下、地方各州都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手里握着人才、钱财、人脉。我将文若纳入幕府,表面上是多了一个谋士,实际上是得到了颍川士族的支持,他们会把族中子弟、门下弟子源源不断地送到我这里,为我效力;他们会在地方上为我筹措粮草、安抚百姓;他们会在朝堂上为我说话,帮我稳定局面。”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感慨:“当年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为何最终会输给我?就是因为他只看重自己的袁氏宗族,却轻视了士族的力量,把那些投靠他的谋士当成棋子,用完就弃。而我呢?我用文若,不仅给了他高位,更给了他信任,让颍川士族看到跟着我有前途。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在官渡之战时,即便粮草短缺,也有颍川士族在后方支援;才能在平定河北后,迅速稳住当地局势。这些,都不是文若一人能做到的,是他背后的士族力量在支撑。”
曹丕听得入了神,之前的疑惑渐渐消散,眼神里多了几分领悟:“父亲的意思是,招揽贾诩、司马懿,也不是只看重他们的谋略,更是看重他们背后的势力?”“总算开窍了。” 曹操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指尖轻轻点了点桌案,“贾诩虽不是士族出身,却在长安一带颇有威望,他曾辅佐李傕、郭汜,对凉州军阀、荆州士族的情况了如指掌。如今我刚拿下长安,正需要有人帮我盯着凉州的陈宇,贾诩就是最好的人选,用他,不仅能得一个谋士,还能借助他的威望,让陈宇不敢轻举妄动;更能通过他,摸清凉州、荆州的人脉关系,为日后南下铺路。”
“至于司马懿……” 曹操话锋一转,眼神里多了几分深意,手指在桌案上轻轻画了个圈,“司马家是河内大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许都京兆尹,在关中、河东一带人脉极广。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本人不仅有谋略,还懂隐忍,能沉得住气。如今我虽掌控许昌,却还有陈宇、刘表、刘璋、刘备、孙策这些强敌在外,未来一统天下,需要的不只是能出谋划策的谋士,更需要能辅佐下一代、稳定朝局的重臣。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人 —— 用他,既能拉拢河内士族,填补颍川士族未能触及的关中势力;又能为我曹家培养未来的助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他看着曹丕,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像在传递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丕儿,你要记住,乱世之中,人才固然重要,但人才背后的势力、人脉、资源,更重要。所谓‘用人’,不是简单地把人招进来,而是要通过这个人,把他背后的力量整合到自己手中,为我所用。若是只盯着一个人,觉得‘有他足矣’,迟早会被其他势力吞并。”
曹丕站起身,对着曹操深深一揖,腰弯得极低,语气恭敬而诚恳:“孩儿受教了!以前孩儿只看到表面的谋士之争,却没看到背后的势力布局,是孩儿目光短浅了。日后孩儿定会多向父亲学习,学会看透事物的本质。”
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抬手示意他起身:“知道就好。你是我的长子,未来要挑起大梁的,眼光必须放长远。今日这事,就当给你上了一课。下去吧,好好想想我说的话,明日随程昱去大理寺看看那些关押的官员,也学学如何分辨人才、权衡势力。”
“是,父亲!” 曹丕拱手应下,转身退出正厅。走到门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曹操的背影,烛火映着父亲挺拔的身姿,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威严的光晕,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学会父亲的用人之道,将来才能守住父亲打下的江山。曹操看着曹丕离去的背影消失在回廊尽头,才缓缓收回目光。他端起桌上的茶杯,仰头一饮而尽,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留下一丝暖意,却没能压下心中翻涌的思绪,反倒让那些藏在心底的盘算愈发清晰起来。
指尖摩挲着冰凉的杯壁,他眼神沉沉地望向窗外。暮色渐浓,庭院里的灯笼已被点亮,昏黄的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像极了此刻的局势。今日皇宫之事,虽震慑了许昌朝堂,却也定然会传得天下皆知,带兵入宫、屠戮汉臣、关押百官,这般举动,落在天下人眼里,“汉贼” 的名义怕是要彻底坐实了。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笑,带着几分自嘲,却更多是不在乎。当年讨伐董卓时,他何尝不是心怀汉室?可这乱世,汉室早已腐朽,刘彻那般怯懦无能,若不是自己撑着,这大汉江山早就被诸侯分食殆尽。如今既然被冠上 “汉贼” 之名,那便索性担着,总好过做个束手束脚的 “忠臣”,看着天下继续大乱。
只是…… 他微微皱眉,指尖用力,杯壁被捏得微微发白。那些中原诸侯,刘备、孙策之流,怕是会借着 “讨贼” 的名义,彻底联合起来对抗自己。刘备占着新野之地,深得民心;孙策坐拥江东,兵强马壮,再加上刘表、刘璋这些观望的势力,若是真的联手,倒也是个不小的麻烦。
可转念一想,曹操眼中又燃起桀骜的火焰。他曹操什么时候怕过?去年官渡之战,袁绍拥兵七十万,他只有十几万兵力,尚且能以少胜多;如今他手握河北四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纵使诸侯联合,又能奈他何?等河北四州彻底安稳,粮草兵员补充完毕,他第一时间就要率军南下,先灭刘备,再取孙权,将这些跳梁小丑一个个收拾干净,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天下的主宰!
思绪飘到凉州,他想起了陈宇,那个在伐凉之战中让他吃了瘪、还当面羞辱过他的年轻人。一想到陈宇,曹操的眼神就变得愈发锐利,像要穿透眼前的暮色。这次没能攻伐凉州,不是他兵力不足,而是时机不对,刚平定河北,军心未稳,又逢许昌朝堂生变,实在不宜两线作战。可陈宇,你也别得意太早。
“纵使你有通天才能,能守住凉州又如何?” 他低声自语,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霸气,“等我灭掉中原诸侯,整合天下之力,下一个就是你!到时候,我倒要看看,你那点能耐,能不能挡得住我百万大军!就算你骨头硬,不肯归顺,我也要把凉州踏平,让你知道,这天下,终究是我曹操说了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