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唤醒乡愁的文化建设(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陈明很赞同:“季书记,你的想法很接地气。我们可以申请县里的文旅扶持资金,再发动社会捐赠,解决资金问题;同时,邀请老居民参与项目建设,让他们提意见、出主意,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居民的需求。”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很快启动。修复老码头时,季秋水邀请了当年的码头工人参与,他们带着施工队,指着石阶上的凹槽说:“这是当年扛货物时磨出来的,要保留原样,不能修平。”;修复老纺织厂时,老工人手把手教施工队如何保养纺织机器,还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工作证、纱锭;修复老戏台时,老戏迷们主动提供戏曲乐谱,还推荐了优秀的戏班子。

项目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 资金不足,季秋水就带头捐款,发动街道干部、企业党员和居民捐款,共筹集资金 20 万元;施工队技术不足,陈明就联系县文化馆的专家,指导施工队修复历史遗迹;部分居民不理解,季秋水和陈明就挨家挨户走访,解释项目的意义,让居民们明白这是为了留住他们的乡愁。

有位年轻居民质疑:“修复这些老东西有什么用?不如建个停车场实在。”

季秋水笑着说:“停车场能解决停车问题,但这些老东西能留住我们的记忆。等你有了孩子,可以带他来老码头,告诉他‘以前这里是货运重镇,爷爷当年就在这里工作’;带他来老纺织厂,告诉他‘奶奶当年就在这里织布’,这就是乡愁,是用钱买不来的。”

年轻居民听后,若有所思:“季书记,你说得对,我支持你们的项目。”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老码头、老纺织厂、老戏台终于修复完成。老码头的石阶整齐干净,码头牌坊上 “夔北货运码头” 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历史介绍牌上详细记录了码头的兴衰;老纺织厂的生产车间里,纺织机器擦拭得锃亮,墙上挂着老工人的照片和工作证,“纺织文化展” 吸引了不少居民参观;老戏台的瓦片重新铺过,座椅也换成了新的,台下的石凳上坐满了等待看戏的居民。

季秋水还组织了 “乡愁文化展”,在老戏台旁的空地上,摆放着收集来的老物件 —— 码头工人的扁担、老纺织厂的纱锭、老居民的黑白照片、老式收音机、缝纫机…… 每一件老物件旁边都有标签,记录着它们的故事。

“乡愁文化节” 举办当天,老码头、老纺织厂、老戏台挤满了人,共有 2000 余人参加。老码头的石阶上,当年的码头工人穿着工作服,表演着 “码头号子”,粗犷的号子声回荡在岸边,老人们听得热泪盈眶;老纺织厂的车间里,老工人现场演示纺织技艺,手把手教年轻人织布,孩子们好奇地摸着纱锭,眼里满是兴奋;老戏台前,戏班子表演着传统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台下的老戏迷跟着哼唱,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张大爷拉着季秋水的手,指着老码头的石阶:“季书记,谢谢你,让我们又看到了当年的码头。我年轻时就在这石阶上扛货物,现在看到这些,就像回到了几十年前。”

一位年轻女孩拿着手机,在老纺织厂的 “纺织文化展” 前拍照:“原来我们街道以前是纺织重镇,太有历史了!以后我要多带朋友来看看,让他们也了解我们街道的故事。”

更让人意外的是,市里在考察后,把夔北街道的 “乡愁文化建设” 作为 “文化振兴典型”,还推荐申报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消息传来,街道干部和居民都很兴奋,大家都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以后要好好守护这些老东西,把乡愁传下去。”

某日,老居民张大爷捧着一个旧木盒,慢慢走进季秋水的办公室。木盒打开,一幅泛黄的素描画映入眼帘 —— 画中是渝复县老码头的清晨景象:青石板石阶上,扛着货物的码头工人穿着粗布短褂,腰间系着峡江船工特有的蓝布腰带,肩上的扁担压出深深的弧度;岸边停着三艘挂着 “夔” 字旗的货运船,船头堆着装满脐橙的竹筐,橙黄色的果实在晨雾中格外鲜亮;远处白帝城的飞檐在鱼肚白的天空下若隐若现,江面上还飘着几叶小渔船,船头渔翁正撒着渔网。

“季书记,这画是我年轻时画的,画的是 1978 年的老码头。” 张大爷的手指轻轻拂过画中白帝城的轮廓,“咱们渝复县,可是三国时刘备托孤的地方,白帝城的城墙砖,比咱们这老码头的岁数还大;那时候码头运的,除了布匹、粮食,最多的就是咱们渝复脐橙,每年冬天,满码头都是橙香味,运脐橙的船要排到江下游好几里地。”

季秋水接过素描画,指尖触到画纸边缘的磨损痕迹,仿佛触摸到了渝复县的历史脉络。她想起小时候听外婆说的故事 —— 三国时诸葛亮在白帝城附近排兵布阵,峡江两岸的船工靠号子传递信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渝复脐橙通过老码头运往全国各地,“凤节脐橙” 的名号响遍长江流域;老纺织厂的前身,还是抗战时期的兵工厂,生产过支援前线的布匹。

“张大爷,这画太珍贵了!不仅画了老码头,还藏着咱们渝复县的根。” 季秋水的声音带着激动,“您看这白帝城、这脐橙筐、这峡江号子的影子,都是咱们渝复人的乡愁啊!”

她当即带着素描画,来到刚建成的街道文化站。文化站的正中央,早已摆放着从居民家收集来的老物件:码头工人用过的峡江号子木哨、老纺织厂的民国时期织布机、印有 “夔州脐橙” 字样的老包装纸、还有居民祖传的三国故事手抄本。季秋水小心地将素描画挂在正中央,旁边配上文字说明:“1978 年渝复老码头晨景,画中可见白帝城、峡江货运船、渝复脐橙运输场景,展现渝复县三国文化、峡江文化、脐橙文化交融的历史风貌。”

文化站里,几位老居民正围着一台老织布机聊天。看到季秋水挂素描画,纷纷围过来。“这画里的白帝城画得真像!” 曾在白帝城管理处工作过的李大爷说,“我年轻时在白帝城守过城墙,画里这飞檐的角度,跟真实的白帝城一模一样。那时候游客来白帝城,都会顺路来老码头买脐橙,甜得很!”

几个孩子凑在素描画前,指着画中的脐橙筐问:“奶奶,这筐里装的是什么呀?”

老居民陈大妈笑着说:“这是咱们渝复的脐橙,以前咱们老码头每年冬天都要运几万斤脐橙到重庆、武汉,外面的人都说‘渝复脐橙甲天下’。你们现在吃的脐橙,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品种。”

季秋水蹲下身,给孩子们讲起渝复县的历史:“咱们渝复县,三国时是夔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故事;后来,峡江两岸的船工靠码头生活,用号子传递信号,这就是峡江文化;再后来,咱们渝复人在江边种脐橙,脐橙文化成了咱们的名片。这素描画里,就藏着这些故事,你们要记住,咱们渝复县的历史,就藏在这些老码头、老建筑、老物件里。”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老包装纸上的 “夔州脐橙” 字样,缠着陈大妈讲脐橙的故事。文化站里,老人们讲着三国故事、峡江号子、脐橙种植史,孩子们听得入迷,年轻人们拿着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整个文化站充满了温馨的文化氛围。

“乡愁不是回忆,是能触摸的历史 —— 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传给下一代。” 季秋水对身边的干部说,“这些老码头、老纺织厂、老戏台,不仅是街道的历史印记,更是渝复县三国文化、峡江文化、脐橙文化的载体。未来,我们要联合白帝城管理处,搞‘白帝城 — 老码头’文化旅游线路;还要邀请脐橙种植户,在文化站办‘渝复脐橙历史展’,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渝复县的文化根脉。”

她在文化建设总结里写道:“所谓‘文化振兴’,藏在老码头的石阶里(峡江文化)、老物件的纹路里(纺织文化、三国文化)、老居民的故事里(脐橙文化)—— 渝复县的文化,是三国风云、峡江号子、脐橙香甜的交融,让历史活起来,让乡愁有处去,才能让街道有温度、有灵魂。文化建设不是‘高大上的展览’,是‘老百姓的乡愁’,是渝复人对三国故地、峡江家园、脐橙之乡的眷恋,只有守住这些,才能守住街道的根,守住渝复县的文化初心。”

夕阳西下,季秋水带着几位干部,来到老码头的石阶上。夕阳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白帝城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江风吹来,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峡江号子声。季秋水想起老人们讲的三国故事、峡江船工的艰辛、脐橙丰收时的喜悦,想起修复过程中与李伟的斗争、与居民们一起收集老物件的日子,心里满是感慨。

“咱们渝复县的文化,就像这江水,流淌了千年,从未断过。” 季秋水对身边的干部说,“老码头是峡江文化的见证,白帝城是三国文化的载体,脐橙是咱们渝复人的骄傲。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依靠群众,就一定能让渝复县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每一位渝复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乡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江面上,一艘载着脐橙的现代货船缓缓驶过,与素描画中的老货运船仿佛跨越时空相遇。季秋水知道,乡愁唤醒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把渝复县的文化根脉守住、传下去,夔北街道的文化振兴,就会像这渝复脐橙一样,结出香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