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环境整治的 “长效机制”(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春末的夔北街道,本该是草木葱茏、街巷整洁的时节,可兴竹的巷子里,却又恢复了往日的杂乱 —— 墙角堆着半人高的生活垃圾,塑料袋挂在树枝上随风飘动,刚粉刷不久的墙面被画上了歪歪扭扭的涂鸦,甚至有人在新修的排水沟里倾倒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
季秋水站在巷子口,眉头紧紧皱着。半个月前,她组织街道干部、志愿者开展 “环境整治行动”,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清理垃圾 12 车,粉刷墙面 800 多平方米,还在巷子里种了 20 棵桂花树,当时的兴竹,干净得让居民们都忍不住赞叹。可仅仅过了半个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季书记,这也没办法。” 兴竹社区主任老周无奈地叹了口气,手里的烟头都快烧到手指,“整治的时候,大家都配合,又是清理又是刷墙,可整治一结束,该扔垃圾的还扔,该涂鸦的还涂鸦。我们社区就 3 个保洁员,根本忙不过来,说了多少次都没用。”
季秋水沿着巷子往前走,遇到一位正在倒垃圾的大妈,垃圾口袋一松,果皮纸屑撒了一地。“大妈,前面就有垃圾桶,怎么把垃圾倒在这儿啊?” 她上前问道。
大妈愣了一下,语气有些敷衍:“垃圾桶太远了,走过去要十分钟,我这年纪大了,拎不动。再说,大家都往这儿倒,我不倒也会有人倒。”
不远处,几个半大的孩子正拿着喷漆往墙上涂鸦,看到季秋水,慌忙把喷漆藏在身后,撒腿就跑。老周想追,被季秋水拦住了:“别追了,就算抓住他们,批评几句也没用,过两天还会来。”
走到巷子深处,季秋水看到之前种的桂花树,有两棵的树皮被人剥掉了,叶子蔫蔫的,眼看就要枯死。“这树刚种活,怎么就被弄成这样?” 她心疼地摸了摸树干。
旁边的居民张大叔叹了口气:“还不是因为没人管。有人觉得树挡了自家窗户,就偷偷剥了树皮;还有人往树根下倒废水,说这样‘省事’。我们劝过,可人家说‘这树又不是你家的,管不着’。”
季秋水的心沉了下去 —— 环境整治像一场 “一阵风” 的运动,刮过之后,只留下短暂的干净,却没能改变居民的习惯。她知道,要是找不到 “治本” 的办法,再多次的整治,也只是白费力气。
“老周,召集居民开个‘环境维护座谈会’,就今天下午,我要听听大家真正的想法。” 季秋水转身对老周说,“环境是大家的,要想长久干净,得让老百姓自己愿意护,光靠我们干部和志愿者,不行。”
下午 3 点,兴竹社区活动室里挤满了居民,有老人,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宝妈。季秋水没有先讲大道理,而是把整治前后的对比照片投在屏幕上 —— 左边是杂乱的巷子,右边是干净的街道,强烈的反差让居民们都安静下来。
“大家先看看照片,整治后的兴竹,干净又漂亮,可现在呢?” 季秋水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今天请大家来,不是要批评谁,是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整治后会反弹?大家有什么难处、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沉默了片刻,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率先开口:“季书记,不是我们不想护环境,是实在不方便。村里就两个垃圾桶,还都在村口,我们住在巷子深处的,倒次垃圾要走半个多小时,年轻人还好,我们老人根本扛不住。有时候垃圾放家里会发臭,只能扔在就近的墙角。”
大爷的话引起了共鸣,不少居民纷纷点头:“是啊,垃圾桶太少了,还远!”“要是每个巷子口都有垃圾桶,谁愿意把垃圾扔在路边?”
一位宝妈也举手发言:“季书记,我家孩子总爱跟着别人涂鸦,我也管过,可他说‘别人都画,我为什么不能画’。其实孩子们也不是故意搞破坏,就是觉得无聊,没地方玩,才会在墙上画画。要是有专门让他们画画的地方,他们也不会乱涂。”
还有一位开小卖部的大叔说:“我们也想护环境,可有些人不自觉,往排水沟里倒污水,往树下扔垃圾,我们说了,他们还跟我们吵架,说‘多管闲事’。要是有人能管管这些不自觉的人,环境也不会这么差。”
季秋水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很快就梳理出了 “反弹三大原因”:一是 “设施不足”—— 垃圾桶数量少、位置偏,居民倒垃圾不方便;二是 “监管缺失”—— 没有专门的监督力量,对乱倒垃圾、乱涂鸦的行为缺乏约束;三是 “意识薄弱”—— 部分居民习惯未养成,还有孩子因缺乏娱乐场所而搞破坏。
“大家的诉求我都记下了,也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 季秋水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今天我在这里承诺,一周内,我们会解决这三个问题,让兴竹的环境既能干净,又能长久干净。”
为此,季秋水组织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对症下药的制定了 “三项措施”
(一)增设设施:让 “倒垃圾” 变方便
座谈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季秋水就协调街道财政,采购了 10 个分类垃圾桶,按照 “每 50 米一个、巷子口必设” 的原则,摆在兴竹的各个角落。垃圾桶上清晰地标注着 “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还配了盖子,防止异味扩散。
为了确保垃圾桶及时清理,季秋水又从街道保洁队抽调 2 名保洁员,加上兴竹原有的 3 名,组成 “专职保洁组”,制定 “早晚各清理一次” 的制度 —— 早上 6 点清理隔夜垃圾,晚上 7 点清理当天垃圾,确保垃圾桶不溢满、不发臭。
“季书记,这垃圾桶就在我家门口,倒垃圾太方便了!” 之前倒垃圾的大妈,看到家门口的垃圾桶,笑着说,“以后我再也不往墙角倒垃圾了,还会帮着劝劝邻居。”
季秋水还在垃圾桶旁设置了 “温馨提示牌”,上面写着 “垃圾入桶,环境更美”,还画了可爱的卡通图案,让居民们看着舒心,也愿意自觉遵守。
(二)组建队伍:让 “破坏行为” 有人管
针对 “监管缺失” 的问题,季秋水组织居民成立 “环境监督队”,队员由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小卖部老板等组成,共 20 人,分为 5 组,每天上午、下午各巡逻一次,发现乱倒垃圾、乱涂鸦、破坏树木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劝导。
为了让监督队 “有底气”,季秋水还制定了《监督队工作手册》,明确 “劝导优先、教育为主” 的原则,遇到不听劝导的居民,可联系社区干部或城管部门协助处理。同时,给每位队员配备了 “监督记录仪”,记录劝导过程,避免发生冲突。
监督队队长是退休教师张老师,每天早上,他都会戴着红袖章,拿着垃圾袋,沿着巷子巡逻。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往排水沟里倒污水,立刻上前制止:“同志,排水沟是排雨水的,倒污水会堵塞管道,还会发臭,影响大家的生活环境。前面就有污水井,多走两步就到了。”
倒污水的居民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把污水桶拎到污水井旁:“张老师,对不起,我下次注意。”
遇到孩子们想涂鸦,张老师也不批评,而是拿出提前准备的画纸和彩笔:“孩子们,墙上涂鸦不好看,咱们在画纸上画,画好了还能贴在社区的‘才艺墙’上,让大家都看看你们的画,好不好?”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画纸,再也不往墙上涂鸦了。
(三)积分激励:让 “护环境” 变主动
为了改变居民的习惯,让 “要我护环境” 变成 “我要护环境”,季秋水还制定了《夔北街道环境维护 “积分制”》,明确 “参与环境维护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服务券” 的规则:
基础积分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每次 1 分)、参与社区组织的环境清理活动(每次 5 分)、举报乱倒垃圾、乱涂鸦等行为(每次 3 分);
奖励积分项:主动清理公共区域垃圾(每次 2 分)、养护社区树木花草(每月 5 分)、带动邻居一起护环境(每月 10 分);
积分兑换:10 分可兑换一袋洗衣粉,20 分可兑换一瓶洗洁精,50 分可兑换一张理发券,100 分可兑换一桶食用油,积分还可累积,年底评选 “环境维护标兵”,给予额外奖励。
积分制推行的第一天,社区活动室里就挤满了来兑换积分的居民。张大叔拿着自己的积分卡,上面已经有了 30 分:“我这几天倒垃圾都分类,还帮着清理了巷子里的塑料袋,换了一瓶洗洁精,太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