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片场执掌定乾坤,探班心意绕指柔(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满级嬷嬷穿成黑料网红后》最新章节。

顾延之笑了笑,并不放弃,又换了个角度:“沈老师如此才华,却甘于幕后,实在可惜。以沈老师的气度风仪,若是亲自出演,必定惊艳四方。不知沈老师可有兴趣,在《宣和风骨》中客串一个角色?比如一位惊才绝艳却深藏宫闱的……女官?”他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创造更多交集。

沈清梧拿起一件爵杯,指尖拂过上面的纹饰,语气依旧平淡:“多谢顾总美意。人贵有自知之明,沈某并非伶人,亦无粉墨登场的兴致。在其位,谋其政,足矣。”

再次被干脆利落地拒绝,顾延之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挫败,但很快又被更浓的兴趣取代。越是难以征服的高岭之花,摘取时才越有成就感。

他正想再说什么,沈清梧却已转向道具组长,指出了一处谬误:“此乃春秋形制,非宋制。换掉。”语气果断,不容置疑。

顾延之看着她专注工作的侧脸,阳光透过棚顶的纱幔洒下,在她长长的睫毛上投下细密的阴影,认真而疏离。他忽然觉得,就这样看着她执掌一切、光芒四射的模样,似乎……也不错。

至少,她现在在他的剧组里,在他的视野中。

他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接下来的拍摄中,顾延之并未过多打扰,只是安静地在一旁观看。但他的目光,却始终若有若无地追随着沈清梧的身影。

沈清梧则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中。她不仅把控礼仪,对剧情细节也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意见。

一场宋徽宗与蔡京论画的戏,原剧本对话较为直白。沈清梧提出修改:“陛下与蔡京,此时君臣相得,看似风雅,实则机锋暗藏。对话当更含蓄,以画喻政,以艺论人。譬如,陛下赞‘鸲鹆眼’之奇,蔡京便可答‘然,需良工妙手,方能显其瑰丽,譬如天下英才,需陛下慧眼识之’,如此,马屁拍得不着痕迹,又暗合圣意。”

编剧闻言茅塞顿开,连连称妙。

一场李纲抗金的朝堂戏,演员情绪饱满,慷慨激昂。沈清梧却喊了停:“李纲此时虽主战,然身为文臣领袖,奏对之时,悲愤需内敛,言辞需铿锵有据,而非武夫之怒目咆哮。其力量在于逻辑与风骨,而非声量。眼神,重于动作。”

饰演李纲的老戏骨仔细品味后,深以为然,调整表演后,效果果然更加震撼人心。

她甚至对战争场面的调度也提出了建议:“宋军对阵金兵,非是蛮力冲撞,乃是以阵型、弩箭、城池为依托。镜头需体现‘步人甲’之沉重、神臂弩之齐射威势,以及溃败时的真实惨烈,而非江湖侠客般的个人勇武。”

她的意见总是精准而富有建设性,令整个制作团队心服口服,拍摄进度和质量远超预期。

顾延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欣赏与占有欲如同藤蔓般交织疯长。他数次试图在休息间隙接近沈清梧,或递上精致的点心,或邀请共进晚餐讨论“工作”,甚至“不经意”地提及自己的一些喜好和经历,试图引起她的共鸣或好奇。

然而,沈清梧的回应永远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点心转手给了晓芸,晚餐邀请以“需研读资料”婉拒,对于他的个人分享,她只是淡淡听着,偶尔颔首,从不追问,更不分享自己的任何私事。

她的态度明确至极:合作可以,公事公办;私交免谈,保持距离。

这种若即若离、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让习惯了无往不利的顾延之心痒难耐,却又无计可施。他第一次在一个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更加浓厚的兴味。

收工时分,夕阳西下。沈清梧婉拒了顾延之派车相送的好意,带着晓芸,搭乘剧组安排的车离开。

顾延之站在夕阳余晖中,看着那辆远去的车,眸色深沉。

“沈清梧……”他低声自语,唇角勾起一抹志在必得的弧度,“你越是这样,我越是……不会放手。”

车内,晓芸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顾延之的身影,小声对沈清梧说:“沈老师,顾总他……好像对您挺不一样的。”

沈清梧闭目养神,闻言眼都未睁,只淡淡道:“晓芸。”

“啊?在!”

“记住,男人的青睐,如同镜花水月,可借其光,莫沉其影。自身立得住,才是根本。”

晓芸似懂非懂,但看着沈清梧平静无波的侧脸,重重地点了点头:“嗯!我记住了,沈老师!”

沈清梧不再说话。

顾延之的心思,她岂会不知?

只是,这盘棋还很大。

现在,还不到考虑这些的时候。

第十五回,星火燎原。

她的战场,才刚刚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