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版权案遗产:古籍店的未来(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告白指令请签收》最新章节。
快递车刚走,江逾白就站在我身边没动。他看着那个贴着“林江古籍博物馆筹建处”的箱子,眉梢微抬,像是在等我说什么。
我没开口。阳光晒得额头发烫,手心里还残留着刚才抱假娃娃的重量。校园广播早就停了,风穿过老槐树的枝叶,沙沙地响。
“明天开工。”他说,声音很轻,却像钉子一样落进我心里。
我点点头,目光扫过古籍店斑驳的门框。那块新挂上的招牌还没落灰,“林江古籍博物馆”几个字在光下泛着沉实的木色光泽。右下角那行小字——“始于1997,存证青春,传续光明”——依旧清晰。
我们并肩站着,谁都没再说话。
直到第三天清晨,我接到电话。
老爷爷走了。
消息来得突然,却又不意外。他年纪大了,前阵子已经不大能下床。可我还是站在厨房里愣了很久,手里攥着刚热好的牛奶杯,热气一点点凉下去。
葬礼那天,天空阴得低。我没有穿黑裙,而是选了一件米白色的长衫,袖口绣着细线缠枝纹——那是他曾经送我的一本修复手册封面上的图案。
江逾白全程陪在我身边。他没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在我接过花束时,顺手替我把被风吹乱的发丝别到耳后。
仪式很简单。几个老街坊、几位常来修书的学者,还有几位曾受他指点的学生。轮到我致词时,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还是江逾白轻轻碰了下我的手背,我才勉强开口:“他教会我……怎么听纸张说话。”
话音落下,人群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低低的掌声。
结束后,他的助理递给我一份文件袋,说是遗嘱执行人交代的,只准交到我手上。
我当着众人的面打开。
里面不是房产证,也不是存款证明,而是一份捐赠协议。抬头写着:**古籍店未来十年全部经营收益,全额注入“林溪民间文献保护公益基金”**。
落款是老爷爷的亲笔签名,日期是三个月前。
我手指一顿。
这名字……是我上个月随口提过的构想。当时在店里整理旧账本,随口说了句“要是能有个小基金,帮那些没人管的孤本撑一把就好了”。我以为没人听见。
可现在,这份协议不仅用了我的名字,还附了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资金将用于资助高校学生开展地方文献调研、支持民间古籍修复培训项目、为偏远地区图书馆提供基础保护设备。
每一条,都精准地戳中我曾经卡住的地方。
我抬起头,看向江逾白。
他站在我斜后方半步的位置,神色平静,仿佛早知道这一切。
“你知道?”我低声问。
他没否认,只是轻轻点了下头,“他三年前就定了意向书。只是等你真正接下这家店,才让律师启动程序。”
我怔住。
也就是说,在我还因为小组作业被排挤、连借本书都要被人冷眼的时候,他已经认定我会走到这一天?
“为什么是我?”我声音有点哑。
江逾白靠近了些,声音压得很低:“他说,别人都觉得你冷,可你每次翻书,指尖都是温的。”
我猛地吸了口气,眼眶忽然发热。
原来不是只有一个人看见我在做什么。
原来从那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默默把信任押在了我身上。
---
捐赠仪式定在一周后,就在古籍店门前的小广场。
横幅拉起来的时候,我站在底下看了很久。“林江公益基金”几个字被风吹得微微晃动,阳光穿过树叶,在上面投下碎金般的光斑。
到场的人比预想中多。有媒体记者,有文化局的代表,也有几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主持人把我请上台时,聚光灯打下来,刺得我眼前一片白。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见证一位年轻学者接过前辈的精神火炬。”她语气庄重,“林溪女士不仅是版权案的关键推动者,更是民间文献保护的新星。她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如何被拯救、最终成长为守护者的过程。”
我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
被拯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