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战俘改造,补充劳动力(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登莱城外的西大营里,寒风卷着雪粒,打在临时搭建的木栅栏上,发出“呜呜”的声响。栅栏内,两千余名流寇战俘蜷缩在冰冷的草席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与不安——他们中,有一半是河南来的饥民,因连年灾荒被迫跟着“飞天虎”落草;另一半是惯犯,常年劫掠,手上沾着百姓的血。栅栏外,几十名明军士兵手持燧发枪巡逻,眼神警惕地盯着栅栏内的动静,防止有人趁机逃脱。

不远处的另一个营地里,三百余名后金战俘正围着篝火,用生硬的汉话交谈。这些战俘大多是之前明军与后金交战时俘获的士兵,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却因水土不服和思乡,显得有些萎靡。他们每天的任务是搬运军工坊的煤炭,报酬只有两碗稀粥,不少人都在暗中盘算着如何逃跑。

此时,王巢正和沈文、李虎站在大营的了望塔上,俯瞰着两个营地的情况。沈文手里拿着一份名册,眉头微蹙:“将军,流寇战俘两千三百人,后金战俘三百二十人,加起来近两千七百人。这些人要是只关着,每天得消耗近三千斤粮食,是笔不小的开支;可要是放了,流寇说不定还会再落草,后金战俘回去后又会拿起刀枪打咱们,实在是个难题。”

李虎也附和道:“是啊将军,之前咱们抓的后金战俘,有几个还试图煽动其他战俘闹事,若不是发现得早,差点烧了军工坊的煤炭库。依我看,不如派重兵看守,让他们干最苦的活,累到没力气闹事!”

王巢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栅栏内那些面黄肌瘦的流寇战俘身上:“流寇里有不少是饥民,他们落草是为了活命,不是真心想作恶;后金战俘虽然好斗,但大多是普通士兵,不是贵族,只要有饭吃、有活路,未必不会听话。我想,把他们合并成‘工程劳工队’,派去修建登莱到青州的碎石路和沿线的堡垒,既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能通过劳动改造他们——只要肯干活,就给饱饭;超额完成任务,还能奖励粗粮,让他们有盼头。”

沈文有些担忧:“将军,这么多人一起干活,万一有人带头闹事,后果不堪设想啊!而且修路和建堡垒都是重活,他们要是偷懒耍滑,进度也跟不上。”

“所以要制定严格的制度。”王巢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草拟好的《工程劳工队管理章程》,递给沈文和李虎,“第一,分营管理:把流寇战俘和后金战俘分成十个营,每个营两百七十人左右,选一个听话、有体力的战俘当营正,负责日常管理;第二,任务量化:每天每个劳工要完成‘搬碎石二十筐’或‘铺路基五丈’的任务,完成了给一斤杂粮饭、一碗蔬菜汤,完不成只能喝稀粥;第三,超额奖励:每天超额完成三成任务,奖励半斤玉米面饼;连续十天超额,允许给家里寄一斤粗粮;第四,惩罚机制:故意破坏工具、煽动闹事的,关禁闭三天,只给清水;逃跑被抓回的,罚做重活半个月,伙食减半。”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派五十名老兵组成‘监督队’,每个营地配五名,既监督劳工干活,也防止老兵欺负劳工;再派两名军医,负责劳工的健康,要是有人生病,及时治疗——咱们要的是能干活的劳工,不是病死的尸体。”

沈文和李虎接过章程,仔细翻看,越看越觉得可行:“将军,这章程既严又仁,既能约束劳工,又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应该能管用!”

次日清晨,西大营里响起了清脆的哨声。两千七百名战俘被集中到空地上,寒风中,他们缩着脖子,眼神迷茫地看着站在高台上的王巢。王巢穿着银色盔甲,腰间佩着绣春刀,声音透过寒风传到每个人耳中:“我知道你们中,有人是因为没饭吃才落草,有人是被迫当兵被俘。今天,我给你们一条活路——加入工程劳工队,修建登莱到青州的碎石路。只要每天完成任务,就能吃饱饭;超额完成,还有奖励;表现好的,以后还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要是有人敢闹事、逃跑,后果你们清楚!”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身材高大的后金战俘,名叫巴图,之前是后金的一名牛录,他往前站了一步,用生硬的汉话喊道:“我们是大金的勇士,不是修路的奴隶!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别想让我们干活!”

巴图的话引起了不少后金战俘的附和,几个流寇战俘也跟着起哄。李虎正要上前呵斥,王巢却摆了摆手,走下高台,走到巴图面前:“勇士?真正的勇士,应该保护自己的家人,而不是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挨饿。你们被俘这么久,难道不想知道家里的情况?只要你们好好干活,三个月后,我允许你们给家里写信,我还会派人把信送到你们的家乡——前提是,你们得听话。”

巴图愣住了,他离家已经两年,家里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他确实想知道家人的情况。王巢又看向那些起哄的流寇战俘:“你们中,有不少是河南的饥民,之前劫掠曹州,也是为了抢粮食。现在,只要你们好好修路,每天都能吃饱,还能攒下粗粮寄回家,让你们的家人也能吃饱——难道你们不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

一个名叫张三的流寇战俘,之前是河南的农民,因为家乡闹灾,才跟着“飞天虎”落草。他听到“寄粗粮回家”,眼睛亮了起来,小声问道:“大人,真的能寄粗粮回家吗?我家里还有老婆和孩子,他们肯定还在挨饿……”

“当然能。”王巢点头,对身后的亲兵说,“去把昨天准备好的杂粮饭和蔬菜汤端上来,让大家尝尝。”

很快,几十名亲兵端着热气腾腾的杂粮饭和蔬菜汤走了过来。饭是用小米、高粱、豆子混合煮的,虽然不是精米白面,但分量足;汤里有萝卜和白菜,飘着几滴油花。张三第一个走上前,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么饱的饭了,眼泪顺着脸颊掉进碗里,混着饭一起咽了下去。

其他战俘看到张三吃得香甜,也纷纷上前领取饭菜。巴图犹豫了一下,也走了过去,接过碗,尝了一口——饭很实在,汤也暖和,比之前每天两碗的稀粥强多了。他默默地吃着饭,不再说话,那些起哄的战俘也安静了下来。

当天上午,工程劳工队正式组建。十个营地很快分好了,每个营选了营正——流寇战俘里,选了之前带头投降、懂点算术的李四当营正;后金战俘里,选了巴图的同乡、性格沉稳的穆勒当营正。监督队的老兵也进驻了各个营地,开始给劳工们分发工具:铁锹、锄头、独轮车,还有一些用蒸汽机床打造的碎石锤,比普通的锤子更沉、更耐用。

修建登莱到青州的碎石路,全长约六十里,王巢计划先修前三十里,作为试点。路线选好了,从登莱城外的西大营出发,经过孟家村、李家庄,一直到青州府的东城门。开工前,王巢特意让军工坊的工匠赶制了十台简易碎石机——用蒸汽动力带动齿轮,将大块的石头碾碎成碎石,比人工碎石快三倍,这样能减轻劳工们的负担,也能提高效率。

开工第一天,天还没亮,劳工们就被哨声叫醒。吃过早饭(小米粥、两个玉米面窝头),各营营正带着劳工们前往工地。张三被分到了碎石组,负责把大块石头搬到碎石机旁;巴图被分到了铺路组,负责将碎石铺在路基上,用夯土锤夯实。

刚开始,不少劳工都在偷懒——张三搬石头时故意放慢速度,半天只搬了五筐;巴图铺路基时敷衍了事,铺的碎石高低不平。监督队的老兵赵老栓看到了,没有打骂,只是走到张三身边,指着不远处的粮车说:“小伙子,你今天要是完不成二十筐的任务,中午就只能喝稀粥。你不想寄粗粮回家了?你老婆孩子还等着你的粮食呢!”

张三脸一红,加快了搬石头的速度。赵老栓又走到巴图身边,拿起夯土锤,示范着如何夯实路基:“你看,这样砸下去,碎石才会紧实,路才耐用。你要是铺得不好,返工还是你自己干,耽误了时间,晚上也吃不上饱饭。”

巴图看了看赵老栓,又看了看自己铺的路基,默默地拿起夯土锤,按照赵老栓的方法重新夯实。中午吃饭时,张三搬了十八筐石头,差两筐没完成,只能喝稀粥;巴图铺完了五丈路基,完成了任务,领到了一斤杂粮饭和一碗蔬菜汤。看着张三喝着稀粥,巴图默默地把自己的饭分了一小半给张三:“下次快点,别再偷懒了。”

张三感激地看着巴图,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劳工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张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提前去工地搬石头,不仅能完成二十筐的任务,还能多搬几筐;巴图因为体力好,每天能铺七丈路基,超额完成四成,每天都能领到半斤玉米面饼。他把饼攒起来,打算等够了斤两,就寄回家给母亲和孩子。

各营之间还形成了竞争——李四所在的营,每天能修1.2里路;穆勒所在的营不服气,组织劳工们加班加点,每天能修1.3里路。王巢听说后,特意在工地设立了“进度榜”,每天更新各营的修路进度,进度最快的营,每个劳工额外奖励一个窝头。

有一天,天降大雪,雪下得很大,工地的积雪没过了脚踝。不少劳工都以为今天不用干活了,纷纷躲在帐篷里取暖。李四却召集自己营的劳工,说:“雪下得大,路不好走,但咱们要是今天不修,进度就会被穆勒的营超过。咱们可以先扫雪,再修路,说不定还能超额完成任务,领到额外的窝头!”

张三第一个响应:“李营正说得对!我宁愿多干点活,也不想被别人比下去!”

其他劳工也纷纷走出帐篷,拿起扫帚扫雪。穆勒看到李四的营在干活,也不甘示弱,带着自己营的劳工加入了扫雪队伍。那天,虽然天气寒冷,但两个营的劳工们干得热火朝天,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肩上,很快就融化了,变成了汗水。傍晚时分,李四的营修了1里路,穆勒的营修了1.1里路,都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每个劳工都领到了额外的窝头。

王巢得知后,特意冒着大雪去工地视察。他看到劳工们冒着严寒干活,有的手上冻裂了口子,还在坚持搬石头;有的脚上磨起了水泡,还在坚持铺路。他让人从军工坊调来了一批冻疮膏,分发给劳工们,还下令给每个劳工加发一件棉衣:“大家辛苦了!天冷,别冻坏了身子,身体好了才能多干活,多领奖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