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战俘改造,补充劳动力(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劳工们接过冻疮膏和棉衣,心里暖暖的。巴图走到王巢面前,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说:“大人,我们一定好好修路,不辜负您的信任。”

王巢拍了拍巴图的肩膀:“好!只要你们好好干,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路的进度越来越快。刚开始,十个营每天总共能修8里路;半个月后,每天能修12里路;到了第二十五天,前三十里路的路基已经基本铺好,只剩下最后几里路的碎石铺设。

此时的劳工队,已经和刚开始完全不一样了——流寇战俘和后金战俘之间不再有隔阂,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互相帮忙;不少劳工都攒了不少粗粮,有的寄回了家,有的打算等工程结束后,用粗粮换些钱,做点小生意。张三就收到了家里的回信,信里说,他寄回去的粗粮,让老婆和孩子度过了最难熬的冬天,还让他好好干活,别惦记家里。

工程的最后一天,所有劳工都卯足了劲,想要尽快完成任务。张三搬石头搬得胳膊都酸了,却还是坚持着;巴图铺路基铺得手都麻了,却还是没有停下。傍晚时分,当最后一块碎石被夯实,登莱到青州的前三十里碎石路终于完工了——路面平整,碎石紧实,比之前的土路好走多了。

劳工们站在路边,看着自己修好的路,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张三指着路,对巴图说:“你看,这是咱们修的路!以后从登莱到青州,再也不用走泥泞的土路了!”

巴图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这是咱们的功劳。”

当天晚上,西大营里举行了庆功宴。每个劳工都领到了两斤杂粮饭、一碗红烧肉,还有半斤玉米面饼。王巢亲自来到大营,对劳工们说:“大家辛苦了!这三十里路,你们只用了一个月就修好了,比之前雇民夫快了三倍!之前雇民夫,每天只能修0.5里路,还得付工钱;你们不仅快,还不用付工钱,只需要管饭。接下来,咱们还要修青州到莱州的路,还要建几座堡垒,愿意继续干的,待遇不变,表现好的,还能提前回家!”

话音刚落,劳工们纷纷欢呼起来。张三第一个举手:“大人,我愿意继续干!我想多攒点粗粮,回家后给老婆孩子盖间新房子!”

巴图也举手:“我也愿意!我想多挣点奖励,早点给家里寄钱!”

其他劳工也纷纷举手,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

沈文走到王巢身边,小声说:“将军,您这战俘改造的法子太管用了!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节省了不少开支。之前咱们修一段路,得花两万两银子雇民夫;现在用劳工队,只需要花几千两银子买粮食,太划算了!”

王巢笑着点头:“这只是开始。等路修好了,运输方便了,军工坊的原料运输就能更快,丝绸、瓷器的运输也能更省时间,到时候山东的经济会越来越好。这些劳工,只要好好改造,以后都是山东的劳动力,甚至可以加入新军,为山东效力。”

庆功宴后,张三和巴图一起回到帐篷。张三拿出自己攒的玉米面饼,分给巴图一半:“巴图,谢谢你之前分饭给我。以后咱们一起干活,一起攒钱,一起回家!”

巴图接过饼,笑着说:“好!以后咱们就是兄弟!”

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洒在两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此时的西大营,不再是之前那个冰冷的战俘营,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劳工们在这里不仅能吃饱饭,还能看到未来的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山东的发展添砖加瓦,也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方向。

几天后,青州到莱州的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劳工队的规模又扩大了——王巢把之前抓获的一些小偷小摸的犯人也编入了劳工队,实行同样的管理制度。这些犯人看到劳工们能吃饱饭、有奖励,也都积极干活,不再闹事。

王巢站在新修的登莱到青州的碎石路上,看着远处运输粮食的马车飞驰而过,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战俘改造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这些曾经的“敌人”变成了“建设者”,为山东的“强兵富民”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更多道路的修建、更多堡垒的建成,山东将会越来越强大,在这乱世之中,成为一片真正的乐土。# 第224章:战俘改造,补充劳动力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中旬,登莱城外的西大营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整编”。栅栏内,两千三百名流寇战俘与三百二十名后金战俘被分作两列,前者大多面黄肌瘦,粗布衣衫上还沾着曹州劫掠时的尘土;后者则身材魁梧,皮甲虽已褪色,却仍难掩常年征战留下的悍勇之气。寒风卷着碎雪掠过营地,战俘们缩着脖颈,眼神里既有对未知的惶恐,也藏着几分不甘——流寇怕被清算旧账,后金战俘则放不下“女真勇士”的傲气,都对即将到来的处置心存疑虑。

此时,王巢正与沈文、李虎站在大营高台上,俯瞰着下方的战俘群。沈文捧着账册,指尖在“战俘消耗”一栏上反复划过:“将军,这两千六百人每天要消耗近三千斤粮食,若只关着不动,每月光是口粮就得耗掉九万斤,相当于登莱半个月的粮食储备。而且之前后金战俘闹过两次事,虽都压下去了,但总归是隐患。”

李虎握着腰间佩刀,语气带着几分强硬:“依我看,不如挑些体力好的补充到军工坊搬运原料,不听话的就派去挖煤!反正都是战俘,没必要客气。”

王巢却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流寇战俘中几个年轻的面孔上——情报局此前汇报,这两千多流寇里,有近七成是河南饥民,因旱灾颗粒无收才被迫落草,手上并无命案;后金战俘则多是普通士兵,并非贵族,只是受部族裹挟才上阵。“直接派去做苦工,只会让他们更抵触。咱们要的是‘能用’的人,不是‘敢怒不敢言’的奴隶。”他转身从亲兵手中接过一份草拟的章程,“把他们合并成‘工程劳工队’,专门修登莱到青州的碎石路,再建几座沿线堡垒。有饭吃,有奖励,做得好还能盼头——这样才能让他们真心干活。”

沈文接过章程,只见上面写着“三重保障”:一是“饱腹保障”,每日完成定额任务(搬碎石二十筐或铺路基五丈),可领一斤杂粮饭(小米、高粱、豆子混合)加一碗蔬菜汤;二是“奖励激励”,超额三成任务奖半斤玉米面饼,连续十日超额可寄一斤粗粮回家;三是“约束机制”,故意破坏工具或煽动闹事者,关禁闭三日只供清水,逃跑被抓者罚做重活半月且伙食减半。“将军,这章程倒是周全,可万一他们还是不听话怎么办?”

“派监督队盯着,再选‘带头人’管着。”王巢指向战俘群,“流寇里找个懂规矩、没血债的,后金战俘里挑个识时务、体力好的,让他们当营正,管自己人。只要带头人听话,下面的人就乱不起来。”

当天下午,大营空地上竖起了一面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工程劳工队章程》。王巢亲自宣读章程时,流寇战俘张三攥紧了拳头——他原是河南商丘的农民,家乡旱灾颗粒无收,才跟着“飞天虎”落草,一路上没少挨饿,听到“每天能吃饱”,喉咙忍不住动了动。后金战俘巴图却嗤之以鼻,他曾是后金牛录下的士兵,自认是“草原勇士”,不屑于做修路的苦工,低声用满语对身边人说:“汉人想让咱们当奴隶,绝不能服软!”

宣读结束后,亲兵抬来十桶热气腾腾的杂粮饭,香气瞬间飘满营地。张三第一个上前领饭,捧着碗狼吞虎咽,米粒沾在嘴角都顾不上擦——这是他三个月来第一次吃饱饭。巴图看着张三的模样,肚子也不争气地叫了起来,却还是硬撑着不肯上前。直到穆勒——他的同乡,之前因作战受伤被俘,走到他身边劝道:“巴图,先吃饱饭再说。家里的母亲还等着咱们回去,要是饿死了,什么都没了。”

巴图沉默片刻,终是抵不过饥饿,跟着穆勒领了饭。

三天后,工程劳工队正式组建,分十个营,每营两百六十人。流寇这边选了李四当总营正——他原是私塾先生,因欠税被抓才落草,识点字还懂算术;后金那边则推了穆勒当副总营正,他性格沉稳,还会些汉话。监督队由五十名老兵组成,每人配一根木棍(只用于制止冲突,不许打人),各营驻五人,既监督进度,也防止老兵欺负劳工。

开工前,军工坊送来一批“新家伙”——十台简易蒸汽碎石机,用蒸汽动力带动齿轮,能把大块石头碾成均匀的碎石,比人工碎石快三倍。李四围着碎石机转了两圈,指着机器对劳工们说:“有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