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朝廷嘉奖令至,初闻晋升风声(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崇祯七年十月廿二,大同总兵府外的街道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十余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簇拥着一辆明黄色的马车,正朝着总兵府疾驰而来,马车上悬挂的“奉旨钦差”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引得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议论纷纷。
“看这阵仗,莫不是朝廷派来的钦差?”
“定是为了阳和大捷的事!王将军打了大胜仗,朝廷肯定要嘉奖的!”
“是啊,有王将军在,咱们大同百姓才能安稳过日子,朝廷该好好赏赏他!”
百姓们的议论声中,马车已抵达总兵府门前。总兵府的亲兵早已接到通报,整齐地排列在府门前,王巢身着全套铠甲,带着周锐、李虎、曹文诏等将领,快步走出府门,恭敬地等候在马车旁。
马车的车帘被一名小太监掀开,一名身着绯色蟒袍、手持拂尘的中年太监缓缓走下马车。他面色红润,眼神锐利,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此次奉旨前来大同传旨的钦差——魏忠贤的旧部,但在崇祯登基后迅速倒向新君,颇得信任的王承恩。
“王将军,别来无恙啊?”王承恩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主动走上前,与王巢寒暄。他深知王巢如今在北疆的威望,又是崇祯重点关注的将领,故而态度十分客气。
王巢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地说道:“有劳公公挂念,末将一切安好。公公一路舟车劳顿,快请入府歇息,待歇息片刻后再传旨不迟。”
“将军客气了,陛下的圣旨,可不敢耽搁。”王承恩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一旁的将领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陛下有旨,宣大同总兵王巢及麾下主要将领,即刻前往府内正厅接旨!”
“臣等遵旨!”王巢与将领们齐声应和,簇拥着王承恩走进总兵府,朝着正厅走去。
总兵府正厅内,早已布置妥当。正中央悬挂着崇祯皇帝的御笔匾额“敬天保民”,下方摆放着一张铺着明黄色绸缎的案几,案几上放置着用锦盒盛放的圣旨。王承恩走到案几前,转过身,目光威严地看向王巢等人,高声说道:“陛下有旨,大同总兵王巢、副总兵曹文诏、参将周锐、李虎等人,上前接旨!”
王巢与将领们连忙走到案几前,整理好衣冠,双膝跪地,齐声说道:“臣王巢(曹文诏、周锐、李虎),恭迎圣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承恩展开圣旨,清了清嗓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总兵王巢,智勇双全,忠勇可嘉。自领军以来,镇守北疆,屡挫后金,尤以阳和一役,焚毁敌军粮草五万石,斩杀八旗精锐一万二千人,重创后金镶蓝旗,解大同之围,功绩卓着,震动朝野。朕心甚慰,特嘉奖如下:赏白银五万两,绸缎千匹,锦缎百端;升王巢为署理都督佥事,仍任大同总兵,节制大同、宣府两地军务;其麾下副总兵曹文诏,赏白银三千两,升为署理总兵;参将周锐、李虎,各赏白银两千两,升为署理副总兵。望尔等再接再厉,继续镇守北疆,严防后金入侵,为大明守护好国门,勿负朕望!钦此!”
“臣等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巢与将领们再次叩首,声音中难掩激动。尤其是曹文诏、周锐、李虎三人,此次不仅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还获得了职位的晋升,对崇祯皇帝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承恩将圣旨递给王巢,亲自上前扶起他,笑容满面地说道:“王将军,恭喜恭喜啊!陛下对将军可是寄予厚望,此次晋升与赏赐,在近年的边将中,可是极为少见的。”
王巢接过圣旨,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躬身说道:“多谢公公吉言,也多谢陛下的厚爱。末将定当竭尽所能,镇守北疆,不负陛下的期望。”
随后,王巢设宴款待王承恩。宴席上,王承恩与王巢谈笑风生,不时询问大同的防务与战后恢复情况。王巢一一如实回答,言语间既不卑不亢,又处处体现出对朝廷的敬畏与忠诚。
宴席过半,王承恩借口不胜酒力,邀请王巢前往书房单独谈话。两人来到书房,亲兵奉上茶水后便退出了房间,书房内只剩下他们两人。
王承恩放下茶杯,目光闪烁地看着王巢,语气神秘地说道:“王将军,此次前来大同,除了传旨,咱家还有一件私事要跟将军说——此事可是陛下私下跟咱家提及的,将军可千万不要外传。”
王巢心中一动,他知道王承恩作为崇祯身边的近臣,肯定知晓不少朝廷的内幕。他连忙说道:“公公请讲,末将一定守口如瓶。”
王承恩压低声音,说道:“陛下对将军在阳和大捷中的表现极为满意,多次在朝堂上称赞将军‘有古之名将之风’。前日朝议时,陛下还跟内阁首辅温体仁提及,说山东军务近来混乱,倭寇与盗匪横行,百姓深受其害,希望能派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前往整顿。当时,陛下就提到了将军的名字,说‘王巢既能平定北疆,定也能安抚山东’,有意提拔将军,让将军掌管山东军务,兼任山东总兵,统筹山东的军政事务。”
王巢闻言,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掌管山东军务,兼任山东总兵,这可是一步登天的机会!山东地处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且濒临渤海,是抵御倭寇与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若是能掌控山东,不仅手中的权力会大幅增加,还能为登莱军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但他很快便冷静下来,脑海中浮现出崇祯皇帝的性格——猜忌心极重,对权臣与边将向来是既用且防。当年袁崇焕战功赫赫,却因崇祯的猜忌而被凌迟处死;孙传庭、卢象升等名将,也因崇祯的反复无常而屡屡受挫,最终战死沙场。自己如今在北疆威望日隆,登莱军的实力也不断壮大,崇祯皇帝会真心信任自己,将山东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自己吗?
王巢心中暗忖:“崇祯的信任,从来都带着猜忌。他提拔我,或许是看中了我的能力,希望我能平定山东的乱局,但更可能是想借此机会,将我调离北疆,削弱我在登莱军与大同的影响力,防止我拥兵自重。一旦我离开大同,登莱军失去了我的直接掌控,很可能会被朝廷逐步拆分;而山东的局势复杂,倭寇、盗匪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到时候崇祯再借机问罪,我恐怕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想到这里,王巢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语气却带着几分犹豫地说道:“多谢公公告知此事,也多谢陛下的厚爱。只是末将如今刚接手大同与宣府的军务,大同的战后恢复工作尚未完成,城防工事也在修建之中,若是此时调离,恐怕会影响北疆的防务。而且末将能力有限,恐难胜任掌管山东军务的重任,还请公公代为向陛下禀明,让陛下另选贤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