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朝廷嘉奖令至,初闻晋升风声(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王承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露出了然的神色。他深知崇祯的猜忌心,也明白王巢的顾虑,故而并没有过多劝说,只是笑着说道:“将军的顾虑,咱家明白。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咱家会将将军的想法如实禀报陛下,由陛下定夺。不过将军放心,陛下对将军的器重是真心的,日后定还有提拔的机会。”

王巢连忙躬身说道:“多谢公公体谅。”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王承恩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起身告辞,返回驿馆歇息。王巢送走王承恩后,立刻召集周锐、李虎、曹文诏与参军顾炎武等人,来到书房议事。

书房内,王巢将朝廷的嘉奖令与王承恩透露的晋升风声告知众人。曹文诏等人听到晋升的消息后,纷纷面露喜色,劝说王巢接受崇祯的任命,前往山东任职。

“将军,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曹文诏激动地说道,“山东物产丰富,若是能掌控山东,我们登莱军的粮草与兵员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实力定能大幅提升!”

周锐也附和道:“将军,曹总兵说得对。如今大同的局势已基本稳定,城防工事有赵参将负责,百姓的安抚工作有周知府协助,您完全可以放心前往山东。只要您掌控了山东,我们就能形成‘北疆防御后金,山东供应资源,登莱研发武器’的战略布局,为日后北上辽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巢摇了摇头,语气严肃地说道:“你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利益,却忽略了背后的风险。崇祯皇帝猜忌心极重,他之所以想让我掌管山东军务,绝非仅仅是看中我的能力,更可能是想借此机会削弱我的势力。一旦我离开大同,登莱军失去了我的直接掌控,朝廷很可能会派人渗透进来,逐步瓦解我们的力量;而山东的局势复杂,倭寇、盗匪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我们若是贸然介入,很容易陷入泥潭,到时候崇祯再借机问罪,我们恐怕会万劫不复。”

顾炎武点了点头,赞同地说道:“将军所言极是。崇祯皇帝虽有振兴大明之心,却缺乏用人不疑的气度。当年袁崇焕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如今将军在北疆威望日隆,登莱军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崇祯皇帝必然会对将军有所忌惮。此次提拔,名为重用,实为制衡。将军若是接受任命,无异于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

李虎皱着眉头说道:“那我们该怎么办?若是拒绝陛下的任命,会不会引起陛下的不满,给我们带来麻烦?”

王巢沉吟片刻,说道:“我们不能直接拒绝,也不能轻易接受。当务之急,是先稳住局面,继续加强大同的防务与登莱军的实力,同时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我会给陛下写一封奏折,在奏折中表达对陛下的感激之情,同时说明大同战后恢复工作的重要性,请求陛下允许我留在大同,待大同的局势完全稳定后,再前往山东任职。这样既体现了我们对朝廷的忠诚,又为我们争取了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王巢的想法。顾炎武补充道:“将军在奏折中,还可以提及登莱军工坊的发展情况,说火炮与火枪的生产已进入关键阶段,需要继续留在大同统筹协调,为北疆的防务提供更多的武器支持。这样一来,陛下不仅不会不满,反而会更加重视将军,认为将军一心为国,不计较个人得失。”

“好主意!”王巢眼前一亮,说道,“就按顾参军说的办。周锐,你负责协助顾参军撰写奏折,务必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说清楚,同时要体现出我们的忠诚与担当。李虎,你继续加强骑兵部队的训练,尤其是火炮的机动部署训练,确保我们在面对后金的进攻时,能有足够的战斗力。曹总兵,你负责与宣府的守军联络,协调两地的防务,防止后金趁机入侵。”

“属下遵命!”众人齐声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十月廿三清晨,王巢将写好的奏折交给王承恩,请他代为呈交给崇祯皇帝。王承恩接过奏折,仔细翻阅了一遍,见奏折中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对崇祯的感激之情,又合理地说明了留在大同的原因,不由得对王巢更加敬佩,连声说道:“将军考虑周全,咱家定会将奏折亲自呈交给陛下,为将军美言几句。”

随后,王承恩带着朝廷赏赐的白银与绸缎,以及王巢的奏折,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王巢亲自将他送到大同城外,目送他的车队消失在远方,心中却丝毫不敢放松——他知道,崇祯皇帝接到奏折后,未必会完全相信他的说辞,朝廷的试探与制衡,恐怕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几日,王巢一边督促城防工事的修建与登莱军的训练,一边密切关注着登莱军工坊的发展情况。十月廿五,登莱军工坊传来好消息——在新归顺的铁匠与木匠的协助下,军工坊已成功仿制出克虏伯1873型75mm山炮的炮管,预计一个月内便可批量生产,为登莱军提供更多的火炮支持。

王巢听到消息后,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才能不被崇祯皇帝轻易掌控。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加快登莱军的发展速度,加强大同与登莱的联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日后击败后金、收复失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月廿七,王巢正在总兵府处理军务,亲兵突然送来一封来自登莱的密信。密信是登莱军的副将陈奇瑜写来的,信中提到,朝廷已派来一名监军,前往登莱军工坊监督武器的生产,名为监督,实为掌控军工坊的控制权。陈奇瑜担心监军会从中作梗,影响火炮与火枪的生产,故而写信向王巢请示对策。

王巢看完密信,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他知道,这是崇祯皇帝对他的试探与制衡——既然暂时无法将他调离大同,便先从登莱军工坊入手,削弱他的核心力量。若是任由监军掌控军工坊,登莱军的武器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战斗力也会大幅下降。

“看来,崇祯皇帝已经开始对我们动手了。”王巢心中冷笑一声,对亲兵说道,“立刻给陈奇瑜回信,让他表面上配合监军的工作,暗中加强对军工坊核心技术的保护,尤其是火炮与火枪的制造工艺,绝不能让监军掌握。同时,让他密切关注监军的动向,一旦发现监军有不利于军工坊的举动,立刻向我汇报,我会想办法解决。”

亲兵躬身领命,转身离去。王巢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清楚,他与崇祯皇帝之间的博弈,已经悄然展开。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关乎登莱军的未来,关乎大明北疆的安危。他必须谨慎应对,步步为营,才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为自己与登莱军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夜色渐浓,大同城内的灯火次第亮起。王巢站在窗前,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仿佛能看到登莱军工坊中忙碌的工匠,看到大同城墙上正在修建的士兵,看到北疆辽阔的土地上,无数百姓期盼和平的眼神。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绝不会退缩——为了守护这些百姓,为了实现击败后金、收复失地的目标,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深夜,王巢躺在床上,脑海中仍在思考着应对朝廷的策略。他知道,崇祯皇帝绝不会轻易放弃对他的制衡,接下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动作。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有并肩作战的将领,有忠诚勇猛的士兵,有支持他的百姓,更有强大的登莱军作为后盾。只要军民同心,上下协力,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势,他都有信心应对,都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王巢的身上,映照出他坚定的身影。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带领登莱军,在北疆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大明的复兴,为百姓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