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三次来到巴达维亚(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老豆,西人的工艺已经超过我们,他们之所以能横行大海,是因为能造更大的船和更大的炮,我们要学习他们!读他们的书,培养我们自己的读书人。”,牛野说道。
中国有一个优点,那他娘就是尊重读书人,听到培养自己的读书人,陈老豆的眼睛睁大了。
“你要请老师教娃娃们读书?”,陈老豆从没想过这种事,因为海佬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认字,更别说读书了!
“嗯,中文,西文全要学,培养属于妈祖军的读书人!”,牛野认真说道。
“干了,给胜利号装完货,广福源也要回去补货,我们去请老师,这是好事!”,陈老豆点头。他明白道理,至少能写字就他娘高人一等,更不要说能写文章了,这事必须干!
你还别说,这两人去当地的华人牙行一打听,还真有一些荷兰人在找工作,他们大多是荷兰本地破产的人,远渡重洋来到巴达维亚,只为获得更好的收入来偿还借款。
而且,本地懂荷兰语,会写荷兰字的中国人也不少,并不难找。
“请老师和工匠要多少钱?”,陈老豆问道。
“城里请一个荷兰语老师,大约2两银一个月,出海应该要翻倍。请随船工匠贵一点,铁铜匠大约四两银一个月,木匠三两银”,牙行的华人说道。
“我要买书,所有荷兰人关于物理和化学的书,哪里有卖的?同时,还要请工匠帮我做一整套法国人的公制测量工具”,牛野说道。
“教堂卖书,教堂旁边有一个书摊,那里有荷兰商船带来的各种书籍,听说利润很可观,书真的很贵!至于法国的公制量具,没有问题,我看到最近的法国船有在寄卖,可以直接去买!”,牙行中年人说道。
最后,他们在巴达维亚待了整整五天,终于找到了四个荷兰人和四个本地华人翻译愿意跟他们上船。
一个男性老师,叫做桑德。
搞笑的是,两个铜铁匠都叫彼得。根据年龄,牛野管他们叫“老彼得”和“小彼得”。
最后一个是药剂师,叫做约翰,他说自己懂化学,而且还有四本基础化学书。这家伙是在教堂外,看到牛野大量采购荷兰化学书才跟来的,主动问牛野要不要药剂师。
牛野一次性支付了他们半年的工资,共144两白银,而且包吃包住。这些人全部被安置在广福源号上,现在广福源号上一共有107人。
四个华人翻译,中文和荷兰文都能书写,而且中文底子很好。四个人家里都有三字经,也带上了船来,现在连中文老师也一起解决了,这倒是意外的收获。
牛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外华人对于祖国有着天生的依恋,这个时代说起大陆,所有华人都泪流满面。他们其实都想回家乡,却因为没有土地,再也回不去了!
牛野打动他们的,其实只有一句话,“三年,跟着船队三年,我在大陆给你买地,不敢说多,一人三亩田地绝对没有问题。”
在1800年如果在广州附近的村子,购买三亩水田,至少要花150两白银,这绝对打动海外的华人。
四个华人翻译直接跪地给牛野和陈老豆磕头,他们没有任何念想,只是家里的老人们,都期盼能够落叶归根,能把最后一口气咽下时,是在祖国的大陆上!
牛野说道:“告诉本地华人,只要精通汉语和荷兰语,能说,能写,就来找我们广福源号。这些人,有一个我收一个,三年都在大陆置办三亩土地,绝不食言!”
好家伙,四个人回家收拾行李,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华人,华人区都知道了,这下全都要求自家孩子学好中文。村子里的老人做主,全部家庭一起出钱,去请一个荷兰语老师来教所有孩子荷兰文。
牛野在巴达维亚的铁匠作坊交代他们要收集商业和军事情报,就是记录每天进港的各国军舰,以及每天成交的各种物品的价格。
出门时,他看着成群华人老者来给几个华人翻译送行时,恭敬给他作揖。
他突然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团结所有海外华人,给他们一个希望,一个回去的梦,那他们其实就拥有无穷人力!
四个华人翻译告诉他,光巴达维亚附近就生活着超过十五万华人,而且都在从事贸易和种植相关行业。
那整个东南亚能有多少华人?五十万,还是一百万?这些人口足够妈祖军发展根据地了。
“这附近有一个华人国家”,一个华人翻译说道。
牛野看向陈老豆,陈老豆点头说道:“兰芳国,有一个坤缅港,我去过,那里也出产香料,便宜,而且品质也很好”
“那里有多少华人?”,牛野问翻译。
“很多,估计有百万,反正那里都说汉语,到处都是逃难去的华人”,翻译说道。
“为什么我们不去坤缅港购买香料?”,牛野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荷兰海军和他们手下的海盗,会劫掠大型贸易商船,只要超过五百石的大船,就有风险,所以我们这种大船风险很大”,陈老豆叹息道。
“他们想在经济上掐死兰芳国!”,牛野太知道西方人的手法,这就是他们崛起中,真正的公平贸易和契约精神。
当你是原料产地,他们能获得大量利润时,来我们签合同,你就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
当你一旦可以有产业链,可以和他们竞争时,那等待你的就是贸易封锁,甚至直接用大炮轰掉你发展的可能性,只为确保他们独享最高利润的行业。
“老豆,我有两个请求!”,牛野说道。
“你说”,陈老豆抬头看着牛野。
“去果阿的时候,在槟城停靠几天。然后,回程时,胜利号独自去坤缅港看一看,让广福源号在外海接应,可以吗?”,牛野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得”,老豆很干脆的同意了。
船队在1801年10月10日,踏上前去马来西亚西北角的槟城的航路。
此时,所有的枪支弹线全部改造完成,唯一的麻烦是子弹,荷兰和西班牙人的枪口各种口径,要生产两种口径的子弹,分别是荷兰和法国的17.5毫米和西班牙的18.29毫米,这让牛野头疼。
他只能在船只上,为这200把步枪都配套生产一千发子弹,以保证每把步枪都有足够的弹药量。这是第一次,他发现军械标准化的重要性。
所以,这一次回去要全部替换成东澳岛出产的步枪,那种步枪统一采用的荷兰和法国的口径,他们都是17.5毫米。最终这批西班牙步枪的命运已经注定,它们会被卖给红旗帮。
出发去槟城时,胜利号共82人,广福源号107人,共181人。
其中每条船上配枪的武装人员都是50人,共一百人。平时他们还有其他工作,一旦碰到接船战,他们要负责近距离射击。一百人,两百把步枪,战时其他船员在后面帮助装填,妈祖军的火力密度能提高一倍。老射手能从每分钟三发,到一分钟六发,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现在,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全体武装训练,所有人都装弹五发,射手射击十发,一天会打掉五百发弹药。然后,杂役人员每天会制作五百发子弹补充损耗。
同样,炮手要模拟装弹十次,齐射炮击一次。
李海的话挺有道理,“这些虽然有成本,但是这是海佬们活下去的本钱,这钱不能省!“
从巴达维亚到槟城,天气不好,他们一共航行了九天,在10月19日傍晚抵达了槟城码头。
这一路,所有人已经开始学习汉字和荷兰语,这群海佬无论老少,只用了九天,居然已经可以用荷兰语打招呼和喊荷兰人吃饭了。当他们,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很多老水手都哭了。一个四十岁的老水手说,“这是梦吗?”。中华人,真的很聪明,天生在学习上有着优势。
在这里他们卖掉了之前准备去果阿销售的小龙门吊六十台,并同时和英国贸易公司也签署了长期供应合同,每个月向他们销售30套小龙门吊车。
依然是同样的配方,王铁匠留下了一个学习了一年的铁匠,带着四个刚刚毕业的木匠和一个华人翻译,在这里买下一个铺子。他们一边开始制造龙门吊,一边继续跟着翻译学习,同时收集港口的各种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