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刘邦归相的最后一曲(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大风悲歌——刘邦归乡的最后一曲》
1:箭疮裂帛(公元前195年 秋 讨伐英布叛军战场附近)
秋风卷着沙砾,抽打在临时驻扎的皇帝銮驾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巨大的龙旗猎猎作响,却掩不住整个营盘的沉重气氛。御帐内,药味浓得呛人。已是花甲之年的汉高祖刘邦,半躺在厚厚的锦褥上,脸色蜡黄,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他胸前的衣襟解开,露出一道狰狞的伤口——那是被叛将英布的流矢所伤,虽然没要命,但箭头带毒,加上连日奔波颠簸,伤口反复裂开,脓血混着黑色的药膏,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
太医令(御医)小心翼翼地揭开被脓血浸透的布条,那皮肉翻卷、深可见骨的景象让旁边侍立的夏侯婴(刘邦的老车夫、挚友,官至太仆)猛地别过头去,不忍再看。刘邦疼得嘴角抽搐了一下,倒吸一口凉气,却没哼出声。
“陛下……忍着点……” 太医令声音发颤,手抖得更厉害。
“少废话!该……该咋弄咋弄!” 刘邦咬着牙,声音沙哑低沉,带着一股子憋屈的火气,“娘的……大风大浪都过来了,阴沟里差点翻船……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让他蜷起身子,牵扯到伤口,又是一阵钻心的疼。
夏侯婴赶紧上前,用温热的布巾擦去刘邦额头的冷汗,眼中满是心疼和忧虑:“陛下,龙体要紧!英布那厮已是丧家之犬,樊哙、灌婴他们定能将其擒杀!不如……不如咱们先回长安静养吧?”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长安……有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
“回长安?” 刘邦猛地睁开眼,那眼神虽然因病痛而浑浊,却依旧锐利如刀,带着深深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长安……呵……” 他摆了摆手,示意太医继续上药,目光却飘向了帐外灰蒙蒙的天空,喃喃道:“朕……想回沛县……看看……”
夏侯婴一愣:“沛县?” 那是他们的老家,泗水亭长刘邦起家的地方。
“对,沛县!” 刘邦的眼神忽然有了点神采,像是想起了什么温暖的东西,但随即又被一层更深的阴霾覆盖,“出来……快十年了……该回去……跟他们喝顿酒了……”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孤寂和一种……落叶归根的渴望。这突如其来的脆弱感,让夏侯婴心头一酸,他知道,这位刚毅了一辈子的帝王,是真的老了,也伤了。
【本章启迪】:英雄迟暮(箭伤反复),纵有万里雄心(平定英布),难敌岁月风霜(伤痛缠身)。警示我们:再强大的雄心(帝王霸业),也会遭遇现实的伤痛(箭疮裂帛)。身体的警报(病榻呻吟),往往是灵魂疲惫的映射(刘邦孤寂)。与其强撑(带伤奔袭),不如适时归港(思乡情切),让心灵得以喘息(归沛念头)。承认脆弱,亦是勇气。
2:故邑新颜(深秋 沛县县城)
銮驾在黄土官道上缓缓而行,速度不快。沛县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已是夕阳西下。霞光给这座不算宏伟的县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城门内外,黑压压跪满了人——县令带着大小官吏,乡绅耆老,还有无数闻讯赶来的沛县百姓。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脸上带着敬畏、激动,还有一丝丝难以掩饰的陌生和疏离。眼前的皇帝车队,旌旗蔽日,甲胄鲜明,和他们记忆里那个在泗水亭喝酒赌钱、耍无赖的“刘季”(刘邦原名),早已是天壤之别。
刘邦没有坐车,他强撑着,换上了一身相对朴素的常服(但依旧是锦绣),在夏侯婴和两名内侍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下车驾。秋风吹动他花白的鬓角,吹起了他宽大的袍袖,显出几分龙袍也无法掩盖的清瘦和苍老。
“父老……乡亲们……” 刘邦的声音有些发颤,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都……都起来吧!”
人群里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夹杂着低低的哭泣。几个须发皆白的老者,颤巍巍地被扶起来,激动地看着刘邦:“陛……陛下……您……您回来了!老朽……老朽还以为……”
“以为朕死在外头了?” 刘邦咧开嘴,想笑,扯动了伤口,眉头又皱了起来,但眼神却温和了许多,“放心,阎王爷还请不动朕!朕……想家了!” 他指着远处依稀可见的泗水方向,“当年那棵老槐树……还在吗?泗水亭的狗肉摊子……还香吗?”
他努力地想找回当年的感觉,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刘季”而不是“皇帝”。他拍着几个儿时玩伴(如今也垂垂老矣)的肩膀,叫着他们的小名“狗剩”、“二疤瘌”,引来人群中一阵善意的哄笑,气氛似乎松快了些。然而,当他看到不远处崭新的县衙、气派的官邸,看到那些跪在地上、穿着官服的陌生面孔时,一丝复杂的情绪还是涌上心头。家乡变了,变得规整了,也陌生了。他不再是那个带着樊哙、周勃在街上横冲直撞的“刘三哥”,他是皇帝。这份尊荣,也隔开了他与这片土地曾经最亲密的联系。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伤处,隐隐的疼痛提醒着他现实的冰冷。
【本章启迪】:衣锦还乡(天子銮驾),难觅旧日温情(百姓疏离)。警示我们:身份的改变(亭长到皇帝),必然带来关系的重塑(敬畏取代亲昵)。熟悉的故土(沛县街巷),也会在时光冲刷下变得陌生(新颜旧貌)。与其强求回归原点(寻槐问肉),不如坦然接纳变化(身份鸿沟),在怀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复杂情绪)。故乡,是回不去的岸,更是灵魂的锚。
3:泗水酒沸(数日后 沛县行宫/原县衙)
一连几天,小小的沛县县城如同煮沸的开水。刘邦的行宫(临时征用的最大官邸)内外,人声鼎沸。当年的屠夫樊哙(如今舞阳侯)、吹鼓手周勃(绛侯)、县衙小吏萧何(相国)、狱卒曹参(平阳侯)……这些功成名就、威震天下的开国元勋们,只要能赶来的,都穿着便服,如同年轻时一样,围坐在刘邦身边。大厅里摆开了几十张大案,上面堆满了沛县最地道的酒肉——大块的炖狗肉香气扑鼻,浊酒(乡下自酿的米酒)在粗陶碗里冒着泡。
“干了!干了!陛下,您看樊哙这厮,还是跟当年一样,就知道抢肉吃!” 夏侯婴端着酒碗,脸红脖子粗地指着正捧着一大块骨头啃得满嘴流油的樊哙大笑。
樊哙也不含糊,抹了把油乎乎的嘴,瓮声瓮气地嚷道:“咋地?老子当年跟着陛下在芒砀山砍白蛇的时候,饿得前胸贴后背,现在吃块肉还不让啦?!陛下,您说是不是?” 他看向主位上的刘邦。
刘邦斜倚在软榻上,胸前盖着薄毯,伤口还是隐隐作痛,但看着眼前这群生死兄弟胡吃海塞、吵吵嚷嚷的样子,仿佛时光倒流。他苍白的脸上难得地泛起了红光,大笑道:“吃!管够!今日在这沛县,没有皇帝!只有刘季!来,满上!” 他挣扎着要自己倒酒,被旁边的周勃眼疾手快地接了过去。
“陛下……刘季哥!” 萧何端着酒碗走过来,这位一向沉稳的相国,此刻眼圈也有些发红,“还记得那年您押送徭役去骊山,半道上人跑光了,您索性把剩下的人也放了,自己跑到芒砀山当‘山大王’吗?那会儿,谁能想到……”
“谁能想到有今天!” 曹参也凑过来,声音带着醉意和感慨,“那会儿咱哥几个跟着您,提心吊胆,吃了上顿没下顿,脑袋别裤腰带上!如今……嘿!整个天下都是您的!”
“是咱们的!” 刘邦重重地拍了下案几,酒碗里的酒都溅了出来,“没有你们这帮老兄弟替我卖命,我刘季能有今天?早他娘的喂了野狗了!” 他端起碗,“来!敬沛县!敬兄弟们!”
“敬沛县!敬陛下!” 满堂轰然响应,酒碗碰撞声、大笑声、喧哗声几乎要掀翻屋顶。刘邦仰头灌下那碗浑浊的米酒,辛辣的液体滚过喉咙,带来灼热的快感,稍稍驱散了伤口的寒意和心底深处那难以排解的忧虑。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又布满风霜的脸,他感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快乐。
【本章启迪】:浊酒重温(沛县米酒),激荡青春热血(兄弟喧哗)。警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开国元勋),是共过患难的真心(芒砀山岁月)。喧嚣的盛宴(酒沸人欢),能暂时抚慰孤独(刘邦释怀),却无法消除未来的隐忧(伤口隐痛)。珍惜当下欢聚,铭记来时风雨。
4:大风起兮(酒宴高潮 沛县行宫)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夜色渐深,厅堂里点起了更多的灯烛。喧嚣稍稍平息,许多人酒意上涌,趴在了案上,或者相互勾着肩膀,说着含糊不清的醉话。刘邦也喝了不少,脸色酡红,胸口的疼痛似乎被酒精麻痹了。他靠在软榻上,眼神有些迷离,扫过大厅——樊哙鼾声如雷;周勃和曹参还在低声划拳;萧何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眼神复杂地看着这一切,这位相国似乎永远保持着清醒;夏侯婴忠心耿耿地守在他身边,眼神里充满了担忧。
一种巨大的、莫名的情绪,像沛县深秋的夜风,无声无息地灌满了刘邦的心房。是满足吗?他打下了这偌大的江山,坐上了至尊之位。是伤感吗?当年沛县街头巷尾一起厮混、一起闯祸的兄弟们,有的早已埋骨沙场(如纪信替死),有的虽在眼前,却已垂垂老矣(众人皆老)。是忧虑吗?胸口的箭伤时刻提醒着他生命的脆弱;英布虽败,但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冒顿单于之患);太子刘盈性格仁弱,能否担起这江山?(储君之忧)还有吕雉……那个越来越强势、眼神越来越深沉的皇后……(身后之忧)最重要的是,韩信死了,彭越死了,那些能为他“守四方”的真正猛士,被他亲手送上了黄泉路(鸟尽弓藏)!如今放眼天下,还能找得出几个真正能独当一面、让他放心的“猛士”?
一股夹杂着豪迈、苍凉、悲怆、忧虑的洪流,在他胸中剧烈地冲撞!他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渴望!他需要宣泄!
“拿筑来!” 刘邦猛地坐直身体,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瞬间压过了厅内的喧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