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仙药幻灭生怨谤,帝王震怒燃新火(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4:仙药幻灭生怨谤,帝王震怒燃新火(公元前212年初,咸阳宫 & 方士密室)

主要事件: 方士侯生、卢生为秦始皇求取仙药多年无果,耗费巨资,心生恐惧。二人私下诽谤始皇,畏罪潜逃。嬴政得知后勃然大怒。

咸阳宫深处,御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丹药气味和一种压抑的焦躁。秦始皇嬴政坐在案后,脸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面前堆积如山的竹简不再是奏章,而是各地官吏呈报的、关于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及长生不死药的进度汇报——清一色的“查无实据”、“踪迹渺茫”、“求访未果”。(长生梦碎的焦灼)

“废物!一群废物!” 嬴政猛地抓起一卷竹简,狠狠摔在地上!竹片四散崩裂。“朕倾举国之力!黄金珠玉车载斗量!要人给人!要船给船!这么多年了!连个仙山的影子都没看到!长生药?更是镜花水月!” 他剧烈地咳嗽起来,长期的丹药侵蚀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这位曾经的钢铁帝王显露出疲惫和老态。死亡的阴影,从未像此刻这样紧紧扼住他的咽喉。他对长生的渴望,已近偏执。(权力顶峰的致命恐惧)

与此同时,在咸阳城一个不起眼的隐蔽院落里,两个身影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正是负责为皇帝寻访仙人仙药的核心方士——侯生与卢生。

“侯兄!不能再等了!” 卢生脸色惨白,声音发抖,不停地搓着手,“陛下… …陛下最近的脾气你我都清楚!求药无期,耗费无度… …上次入宫奏对,他那眼神,恨不得活剥了我们!再耗下去,你我项上人头,迟早搬家!”(方士的恐惧与自保)

侯生相对镇定些,但眼神深处也充满了绝望:“卢兄说的是。仙山渺茫,长生难求,这本就是逆天之事… …可陛下他… …唉!他根本听不进半句‘难’字!只当我们办事不力,甚至怀疑我们中饱私囊!”

“何止怀疑!” 卢生压低声音,带着怨毒,“你没听那些宫里的风言风语吗?说陛下‘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这帽子扣下来,你我万死莫赎啊!”

这话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侯生积压已久的怨气和恐惧。“贪于权势… …未可为求仙药… …” 他喃喃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疯狂,“没错!卢兄,你说的没错!不是我们无能,是陛下他… …他刚愎自用,暴戾无常!根本不配得到仙药!神仙怎会眷顾这等独夫民贼?!”(诽谤的源头)

绝望和怨愤彻底冲垮了理智。两个走投无路的骗子,在极度的恐惧驱使下,不仅为自己的失败开脱,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赋予他们权力和财富的皇帝本人!他们肆意地诋毁着这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仿佛这样就能减轻自己的罪责和恐惧。

“逃!” 侯生猛地站起,眼中只剩下求生的欲望,“此处已是绝地!立刻就走!带上这些年攒下的细软,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天下之大,总有我们容身之处!”(畏罪潜逃)

当夜,两条黑影如同丧家之犬,带着装满金银珠宝的包裹,趁着夜色,悄悄溜出了咸阳城,消失在茫茫黑暗之中。他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自己点燃了一个足以焚毁无数人性命的火药桶!

数日后,侯、卢二人潜逃的消息以及他们那番大逆不道的诽谤言论(被其门徒或同伙泄露/告密),如同惊雷般传到了嬴政耳中!

“砰!” 御案上价值连城的玉镇纸被嬴政狠狠摔在地上,粉碎!

“好狗胆!!!” 一声震天动地的怒吼响彻大殿,连殿外的侍卫都吓得浑身一颤!嬴政双目赤红,额上青筋暴跳,整个人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感觉自己被彻头彻尾地羞辱和背叛了!

“朕待他们何等恩厚!黄金、美人、车马、府邸… …所求无不应允!他们求不来仙药,已是死罪!竟敢… …竟敢如此诽谤于朕!还敢畏罪潜逃?!” 他喘着粗气,像一头受伤的暴龙,“反了!都反了!这些方士!这些儒生!这些整天摇唇鼓舌、以古非今的蛀虫!他们骗朕!谤朕!心中根本没有敬畏!没有忠君!”(帝王暴怒,牵连的开始)

此时此刻,在嬴政愤怒到扭曲的认知里,侯生、卢生的背叛,已不仅仅是个例。他将所有方士、儒生乃至持有不同思想的“诸生”群体,统统划入了“不可信”、“包藏祸心”的范畴!焚书没能消灭的“异端思想”,在他看来,根源就在这些“诸生”身上!他要的是彻底的、肉体上的清除!

“来人!” 嬴政的声音冰冷刺骨,充满了毁灭一切的杀意,“传御史大夫!着其立刻严查!给朕彻查咸阳城中所有方士、儒生!尤其是那些博士官!凡与侯生、卢生有来往者,凡曾口出怨言者,凡有‘以古非今’、‘诽谤朝政’嫌疑者… … 一个都不许放过!”(恐怖调查的指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眼中寒光更盛,吐出了一句令整个帝国为之窒息的话:

“令其互相举告!告发者免罪!隐匿者同罪!朕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敢在朕的背后,捅刀子!”(“互相告发”的毒招)

【本章启示】 欺君埋祸(方士逃亡)与怒火燎原(始皇迁怒)。这警示我们:谎言(方士求仙)总有破灭时,破灭的代价(帝王震怒)往往殃及无辜;恐惧(侯卢自保)催生的怨恨(诽谤)如同毒火,终将自己与他人一同焚毁;权力失控(始皇暴怒)下的猜疑链(互相告发),会将社会拖入深渊。

5:诏狱阴风鬼哭号,举告成风人心寒(公元前212年春,咸阳诏狱 & 市井巷陌)

主要事件: 御史府奉旨办案,在咸阳掀起大逮捕。利用“互相告发”机制,鼓励士人互相揭发,罗织罪名。大批儒生、方士被捕入狱,咸阳城风声鹤唳。

御史衙门的差役倾巢而出,手持象征皇权的黑底金纹令牌,如狼似虎地扑向咸阳城的各个角落。目标:所有登记在册或有嫌疑的“诸生”——主要是儒生和方士群体。

“御史办案!拿人!” 粗暴的踹门声、惊恐的哭喊声、吏卒凶狠的呵斥声,瞬间撕裂了咸阳城短暂的、虚假的平静。上一次是搜书,这一次是抓人!而且气氛更加恐怖!(大逮捕的恐怖氛围)

博士官署首当其冲。尽管有着朝廷顾问的身份,但在皇帝雷霆震怒之下,这层保护膜脆弱不堪。

“李博士!有人告发你上月曾私下议论过‘郡县制不如分封’,诽谤圣制!”

“王先生!你三年前写的文章里引用过《尚书》‘民贵君轻’之句,是不是以古非今?!”

“张方士!你和卢生一起喝过酒吧?他潜逃前跟你说了什么?还不从实招来!”

罪名五花八门,捕风捉影,无限上纲。被捕者面如死灰,或据理力争,或瘫软在地,但无一例外地被粗暴地套上枷锁,拖向那座令人闻风丧胆的所在——咸阳诏狱。(罗织罪名,无限上纲)

最可怕的,是那道“互相举告可免罪”的诏令。它像一颗毒种,瞬间在人心中生根发芽,释放出人性中最阴暗的恶。

昔日同窗好友,此刻可能为了自保,战战兢兢地揭发对方某次酒后的一句牢骚;

曾经同席论道的儒生,为了摆脱嫌疑,绞尽脑汁回忆对方是否说过对朝廷不满的话;

甚至邻居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旧怨,便捕风捉影地去告发对方“曾在家中诵读禁书”!

“我举报!我举报隔壁的周儒生!” 一个神色惶恐的瘦小男子冲进御史衙门,语无伦次,“前天夜里,我… …我好像听到他在家里叹气,说什么‘焚书… …亡国之兆’!对!他就是这么说的!”

“哦?当真?” 审问的官吏眯起眼睛,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

“千真万确!大人!小人不敢撒谎!求大人开恩,饶了小人吧!” 男子磕头如捣蒜。(“互相告发”下人性的扭曲)

告密者未必能真的免罪(官吏往往翻脸不认),但恐惧和利己的欲望驱使着人们互相撕咬。信任崩溃,道德沦丧,咸阳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街道上行人低头疾走,不敢对视;熟人见面,眼神躲闪,唯恐一句话不对就被对方告发。空气中弥漫着猜忌、恐惧和绝望的气息。

咸阳诏狱。这里是人间地狱。

阴暗、潮湿、散发着浓重的霉味和血腥味。狭窄的囚室里挤满了人,儒冠被踩在泥水里,方士的星盘被砸得粉碎。惨叫声、鞭打声、烙铁灼烧皮肉的滋滋声、吏卒凶恶的逼问声,日夜不息。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儒生,衣衫褴褛,遍体鳞伤,被吊在刑架上。他叫伏生(后为汉初传授《尚书》的关键人物),以精通《尚书》闻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