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祸水东引,咸阳逐客(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1,祸水东引,咸阳逐客(公元前237年,咸阳城)

主要事件: 郑国渠“疲秦”阴谋败露,秦王政震怒但最终被郑国说服继续修渠。秦国宗室贵族借机煽动排外情绪,要求驱逐所有非秦国籍贯的“客卿”,矛头直指在秦国占据要职的各国人才。秦王政在盛怒和宗室压力下,下达了“逐客令”。

郑国那句“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的呐喊,如同惊雷般在章台宫回荡,暂时压下了秦王嬴政沸腾的杀意。嬴政胸腔剧烈起伏,死死盯着阶下那个被捆绑却昂首挺胸的水工。理智与怒火在他脑中激烈交锋:杀了这个间谍,固然解恨,但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那四万顷沃野良田也将化为泡影!这个诱惑太大了!

“押下去!严加看管!”嬴政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命令,没杀郑国,但也没说继续修渠。郑国被拖出大殿,留下死寂的朝堂和心思各异的群臣。

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以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皆为楚系外戚,但与本土宗室利益一致)为首的秦国保守势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视那些占据高位、手握实权的“客卿”(非秦国籍贯的官员)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这些外来者抢了本该属于老秦贵族的权位和利益。郑国事件,成了他们最好的弹药!

几天后,宗室贵族们集体发难。章台宫内,气氛比郑国受审时更加凝重压抑。

“大王!”昌平君率先出列,声音沉痛激昂,“郑国一事,触目惊心!此等狼子野心之徒,竟能蒙蔽圣听,耗费我大秦十年血汗!此皆因‘客卿’泛滥,良莠不齐所致啊!”(史载宗室借郑国事件发难)

“昌平君所言极是!”昌文君立刻附和,“想我大秦,自孝公以来,商君(鞅)、张仪、范雎等客卿,确有功绩。然今时不同往日!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诸国),亡我之心不死!如郑国之流,以利诱之,实为间谍者,岂在少数?!”

他环视朝堂,目光刻意扫过几位明显是外来面孔的大臣,继续煽动:“客卿者,无根之萍!其心必异!今日有郑国修渠疲秦,明日焉知不会有人统兵误国、执政法坏?!长此以往,我大秦根基危矣!”

宗室贵族们纷纷跪倒,齐声高呼:

“大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请驱逐所有客卿,肃清国政!”

“驱逐客卿!永绝后患!”

“请大王为老秦人做主!还我大秦朗朗乾坤!”

年轻的秦王嬴政端坐王位,脸色铁青。郑国事件带来的羞辱感和对被欺骗的愤怒尚未消退,此刻又被宗室描绘的可怕前景所冲击。他脑海中闪过吕不韦(已被罢黜)权倾朝野的影子,闪过郑国那张看似忠厚实则“包藏祸心”的脸。愤怒的火苗再次被点燃,烧灼着他的理智:是啊!这些外来者,谁知道他们心里真正向着谁?留着他们,岂不是在身边埋下无数个“郑国”?!

嬴政猛地站起,玄色袍袖带起一阵冷风,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寡人令!即日起,驱逐秦国境内所有六国客卿! 无论官职高低,有无过错,限十日之内,收拾行装,离开秦国!胆敢延误滞留者,以通敌论处!”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逐客令” !一道冷酷无情的王命,如同一把巨大的扫帚,要将所有为秦国流血流汗的外来人才,粗暴地扫出函谷关!

逐客令一出,整个咸阳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

驿馆内外: 被勒令离开的客卿们面色惨白,或愤怒捶胸,或掩面哭泣。他们中有为秦国制定律法的法学之士,有训练新兵的将领,有掌管文书档案的文吏,更有像李斯这样身居高位(时任长史,掌管文书及重要档案,是秦王近臣)的重臣。 “天亡我也!苦心经营多年,一朝尽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客卿瘫坐在地,老泪纵横。 “秦人何其薄情!我为秦国殚精竭虑,竟落得如此下场!”一位武将悲愤地砸碎了手中的酒杯。

城门之下: 车马拥堵,人声鼎沸。被迫离境的客卿及其家眷,带着简单的行囊,在秦国士兵冷漠甚至带着敌意的目光注视下,排着长队等待出城。哀叹声、咒骂声、孩童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昔日繁华的咸阳城门口,弥漫着末日般的凄凉。

街头巷尾: 一些本土秦人拍手称快:“早该如此!好位置都让外人占了!”“谁知道这些外乡人安的什么心?”但也有理智的商人摇头叹息:“糊涂啊!没了这些能人,生意怎么做?秦国怕是要元气大伤喽!”

在这群狼狈离境的人群中,一个身影格外落寞,却又隐隐透着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便是李斯,来自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时任秦国长史,位高权重,是秦王身边重要的谋臣和文胆。此刻,他也收到了冰冷的驱逐令。

李斯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窗外混乱的街景,面色沉静如水,但紧握的拳头指节已捏得发白,微微颤抖着。他本是楚国小吏,不甘平庸,辞别恩师荀子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西入强秦,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从吕不韦门客一步步爬到秦王近臣的位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十年心血……十年经营……就因为一个郑国,就要将我李斯,将所有客卿的努力,尽数抹杀?”一股巨大的屈辱感和冰冷的绝望感几乎将他吞噬。秦王那冷酷的逐客令,像一把尖刀捅进了他的心脏。难道自己纵横捭阖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要这样灰溜溜地终结在离开秦国的路上?

【本章启示】 恐惧与偏见(宗室对客卿的排斥)容易在危机时刻(郑国案)演变为非理性的群体排斥(逐客令),伤害真正的人才与核心竞争力。这警示我们:面对问题需精准施策(如审查可疑者),而非一刀切地排斥外部力量(客卿);封闭排外(驱逐人才)只会走向衰败,开放包容才有生机。

2:绝笔谏书,孤注一掷(公元前237年,咸阳驿馆)

主要事件: 李斯被驱逐,踏上离秦之路。行至途中(如骊山附近),巨大的不甘和对秦国未来的忧虑促使他停下脚步。在简陋的驿馆中,他彻夜未眠,以竹简为剑,以心血为墨,写下了那篇震古烁今的《谏逐客书》。

通往函谷关的官道上,尘土飞扬。李斯坐在一辆简陋的牛车上,随着颠簸摇晃。家眷沉默不语,气氛压抑得如同铅块。车窗外,是秦国关中熟悉的沃野景象,初夏的绿意本该充满生机,此刻在李斯眼中却一片灰暗。

牛车吱呀呀地走着,离咸阳越来越远,距离他梦想破碎的终点——函谷关越来越近。每远离咸阳一步,李斯的心就往下沉一分。过往的片段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翻腾:

初见秦王时,自己那份《论统一书》如何令年轻的君王心潮澎湃;

在秦王书房,君臣二人如何挑灯夜战,商讨削弱六国的奇谋;

自己呕心沥血为秦国制定的律法条文,如何被推行全国;

还有那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自己曾深信不疑,并甘心为之肝脑涂地……

“不!不能就这样走!”一个声音在李斯心底呐喊,越来越响亮。“秦国若真驱逐所有客卿,无异于自断臂膀!宗室那帮庸碌之辈,守成尚可,开拓进取、扫平六国,他们行吗?!秦国耗费百年积累的强盛之势,岂非要毁于一旦?!我李斯个人的得失荣辱是小,秦国这艘即将驶向统一彼岸的巨轮若因此触礁沉没,才是千古憾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