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邯郸绝境,平原求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1:邯郸绝境,平原求援(公元前257年初冬,赵国邯郸)

主要事件: 长平之战惨败三年后,秦军卷土重来,重重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赵胜(赵孝成王之叔)肩负起向楚国求援的重任。他计划从门下数千食客中精选二十名文武兼备者同行,但只选出十九人,余下一人难觅。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邯郸斑驳的城墙,卷起满地枯叶和尘土,也卷不走空气中弥漫的绝望。秦国黑色的旌旗在城外猎猎作响,如同死神张开的羽翼,将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死死箍住。城内,粮食日益匮乏,百姓面有菜色,士兵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城墙下,随处可见蜷缩着的难民,呻吟声在寒风中时断时续。

平原君府邸内,气氛比屋外的寒冬更凝重。赵胜,这位以“战国四公子”之一闻名、素来风度翩翩的贵公子,此刻眉头紧锁,在铺着巨大军事地图的案几前踱来踱去。烛火将他焦虑的身影拉得很长。

“报——君上!北门粮仓……告罄!守将请求……请求……”传令兵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和恐惧,不敢再说下去。

赵胜猛地停下脚步,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竹简哗啦作响:“请求什么?吃人吗?!混账!”他胸口剧烈起伏,眼中布满血丝。长平四十万冤魂的哀嚎犹在耳边,如今邯郸又到了存亡绝续的边缘!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告诉守将,再撑三天!援军……援军一定会来!”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虚弱无力。

唯一的希望,在南方。楚国!只有强大的楚国出兵,才能解邯郸之围!赵王将这千斤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李同!”赵胜沉声呼唤心腹门客。

“君上,臣在!”一位精干的武士应声而入。

“挑选人手之事如何了?明日必须出发!”赵胜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李同面露难色:“君上恕罪!精于辞令、通晓时务、且胆识过人的门客,属下已竭尽全力,只……只选出十九人!”他羞愧地低下头,“其余人等,或文弱,或木讷,或虽有勇力却不善言辞,恐难当此重任!尚缺一人!”

偌大的厅堂陷入一片死寂。平原君的目光扫过堂下侍立的上百名门客,他们或低头躲避,或面露惶恐,或跃跃欲试却自感不足。十九双被选中的眼睛也充满了焦虑和期待,等着最后一位同伴的出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如同沙漏里的沙子,流失的是邯郸数十万军民的生机。平原君的心一点点往下沉,难道天要亡赵?连二十个可用之才都凑不齐?

【本章启示】 邯郸的绝境,是赵国此前战略失误累积的苦果;平原君临危受命,体现了担当。选拔人才的困境则揭示:真正的危机时刻,需要的不是滥竽充数,而是能扛起千斤重担的“关键少数”。个人的能力和勇气,往往在集体困境中成为撬动命运的支点。 这警示我们:平时积累真才实学至关重要,否则机会降临也只能徒呼奈何。

2:锥处囊中,毛遂自荐(公元前257年初冬,平原君府邸)

主要事件: 默默无闻的门客毛遂,主动站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补充第二十人之缺。平原君质疑其三年无所表现,毛遂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为喻,请求一试。平原君为其胆识打动,同意带其同行。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几乎要将希望彻底碾碎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从大堂角落响起,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君上!毛遂不才,愿充任这第二十人,随君上出使楚国!”

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

说话者是一个约莫三十多岁的男子,身材不算魁梧,但站得笔直如松,面容坚毅,眼神清澈锐利,毫无怯懦之色。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衣,在满堂华服的门客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就是毛遂,一个在平原君门下默默待了三年,几乎无人注意的名字。

平原君循声望去,眉头微蹙,努力在记忆中搜寻这个陌生面孔的信息,却是一片模糊。他带着一丝疑惑和上位者惯有的审视问道:“先生在我门下,至今几年了?”

毛遂拱手,不卑不亢:“回君上,三年整。”

“三年……”平原君轻轻重复了一句,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先生在我门下三年,左右之人未曾称颂过你的才能,我也未曾听闻你有何过人之处,好比一枚锥子藏在布袋里,连锥子的尖儿都没能露出来啊(原文: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先生既无表现,如今贸然请行,有何把握能助我成功?还是留下吧。” 话语虽不算严厉,但拒绝之意已十分明显。

堂下响起细微的议论声,有不屑,有好奇,也有同情。李同和那十九位被选中者,也大多认为毛遂太过冒失。

面对质疑和微妙的气氛,毛遂没有丝毫退缩。他迎着平原君的目光,声音反而更加洪亮清晰,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君上所言极是!毛遂今日才请处囊中耳!”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回应那些无声的质疑,“假使毛遂早得处囊中,岂止是锥尖显露?” 他猛然提高声调,字字铿锵,如同金石相击:

“乃颖脱而出,必脱颖而出(原文: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请君上今日将毛遂置入囊中!一试便知!”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沉闷的大堂!不是自夸功绩,而是直指核心——您根本就没给过我机会展示!现在,请给我这个机会!

平原君浑身一震!他细细咀嚼着毛遂的话——“颖脱而出”!这比喻何其生动,又何其自信!三年沉寂,非因无能,实乃无“囊”可处!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门客,此刻眼中燃烧的光芒,那种沉着自信的气度,绝非虚张声势!

赵胜作为识人无数的贵公子,瞬间改变了看法。他并非只看重名声,更看重临危之际的胆魄与担当!毛遂此刻展现出的,正是最宝贵的品质——在绝境中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绝对自信!

“好!” 平原君猛地一拍案几,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先生有此胆魄,更有此自信,胜过他人十倍!赵胜今日就请先生‘处囊中’!第二十人,便是先生毛遂了!”他转向李同和那十九人,“尔等不必再有疑虑,毛先生将与我们同行!”

堂下众人,或惊愕,或佩服,或依然疑惑,但气氛已然不同。那十九人看着毛遂的眼神,也多了几分郑重。毛遂平静地拱手行礼:“谢君上信任!毛遂定不负所托!” 他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三年的沉寂积累的渴望,终于在这一刻找到了突破口。他知道前路艰险,但这正是他“颖脱而出”的战场!

【本章启示】 毛遂的自荐,是主动打破沉默、争取机遇的典范。他敏锐抓住了历史的关键缝隙,并以无可辩驳的自信和有力的比喻赢得机会。这警示我们:是金子也可能被深埋,才华需要用恰当的方式“亮剑”。等待伯乐不如做自己的伯乐!要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用实力和勇气证明“我能行”!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且敢于主动出击的人。

3:千里南行,暗流涌动(公元前257年初冬,邯郸至楚国陈郢途中)

主要事件: 平原君一行二十一人,突破秦军封锁线,历经艰险,千里跋涉抵达楚国新都陈郢(今河南淮阳)。平原君与楚考烈王熊完展开会谈,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但楚王惧怕秦国报复,犹豫不决,谈判陷入僵局。其他十九位门客在殿外焦急等待,束手无策。

寒风凛冽,夜色如墨。邯郸高大的城墙在身后渐渐隐没于黑暗,前方是秦军重重叠叠的营垒和巡逻火把。平原君一行二十一人,皆着轻便劲装,舍弃了显眼的车马,如同融入黑夜的狸猫,在斥候探明的隐秘小道上疾行。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稍有不慎,就会被秦军的巡逻队发现,万劫不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