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黄金台立,贤士西来(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1:黄金台立,贤士西来(公元前285年,深秋·燕国·蓟城)

主要事件: 燕昭王姬平为报国仇(齐国曾几乎灭亡燕国),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名将乐毅自魏国来投,被昭王拜为上将军,君臣相得,共谋伐齐大计。

深秋的蓟城(今北京一带),寒风卷着枯叶,在王宫新筑起的一座高台四周打着旋儿。这座台子很特别,台基是用夯土层层垒实,坚固异常。更扎眼的是,台子的栏杆、檐角,甚至在阳光下,都能看到点点金光闪烁——那是货真价实的黄金!没错,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黄金台”。

燕昭王姬平,这位经历了国破家亡、父王(燕王哙)被齐国枭首示众的年轻君主,此刻正站在黄金台顶层的栏杆边。寒风将他玄色的王袍吹得猎猎作响,但他浑然不觉,目光如炬,望向南方——那是齐国的方向。刻骨的仇恨和复兴燕国的渴望,像两团火在他胸中交织燃烧。

“父王……您在天之灵看着吧,平儿定要洗雪国耻!”他攥紧拳头,低声自语。当年齐湣王趁燕国内乱(子之之乱),悍然入侵,短短几十天就攻破燕都,烧杀抢掠,燕国几乎亡国!这份血海深仇,日夜啃噬着昭王的心。复国后的十几年,他励精图治,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积攒国力。但他知道,仅凭燕国一己之力,想撼动强大的东方霸主齐国,无异于蚍蜉撼树。他需要人才,需要能扭转乾坤的大才!

“筑此黄金台,非为彰显富贵,乃为昭示寡人求贤若渴之心!”昭王转过身,对侍立在一旁的老臣郭隗郑重说道,“寡人愿以师事郭卿,千金买马骨,让天下人皆知,凡有真才实学,助燕雪耻强邦者,寡人必敬之、用之、富之贵之!纵倾尽府库黄金,亦在所不惜!”

郭隗感动不已,深深一揖。黄金台招贤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列国。燕国,这个曾经几乎被遗忘的北方弱国,一时间成了天下贤士瞩目的焦点。

数月后的一天,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驶入蓟城。车上下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身形挺拔,面容沉静,眼神锐利如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旅途疲惫。他正是听闻黄金台之名,自魏国千里迢迢赶来的名将——乐毅。乐毅乃名将乐羊之后,曾在赵国为官,后因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困饿死)而避居魏国,郁郁不得志。当他听到燕昭王为求贤不惜“千金买骨”的壮举,那颗沉寂已久的雄心被点燃了——这或许就是能让他一展平生抱负的明主!

昭王在宫中听闻乐毅到来,大喜过望,亲自出殿相迎。两人在殿内促膝长谈,从天下大势、列国强弱,到治国方略、用兵之道。乐毅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对齐国强大表象下隐患的精辟洞察(如齐湣王骄奢暴虐、四处树敌),以及对燕国复仇图强路径的清晰规划(必须联络诸侯共伐齐),让燕昭王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多年,终于看到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好!乐卿真乃天赐寡人以兴燕雪耻者也!”昭王激动地站起身,紧紧握住乐毅的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泪花。“寡人之志,唯在破齐雪恨!然燕国弱小,欲行此大事,非旷世奇才不可统领。寡人意欲拜卿为上将军,总揽燕国军政,举国之力,共谋伐齐大业!卿可愿助寡人?”

乐毅感受着昭王手中传来的滚烫热度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心中激荡不已。他后退一步,整理衣冠,以大礼参拜,声音铿锵有力:“臣乐毅,漂泊半生,空负所学!今遇明主,得展抱负,此乃天意!大王以国士待臣,臣必以国士报之!破齐雪耻,虽万死,臣亦无惧!愿效死力!”这一刻,君臣二人的命运,以及燕齐两国的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本章启示】 黄金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求贤佳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物质的堆砌(黄金),而在于诚意和舞台! 燕昭王用一座闪耀着真诚与渴望的“黄金台”,为自己、也为国家赢得了改变命运的“国士”。对于个人,心怀大志、身负才能,要敢于寻找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对于领导者,渴望成功,就必须放下身段、拿出诚意去吸引和珍惜顶尖的人才。这双向的奔赴,才是成就伟业的核心动力。

2:五国歃血,剑指临淄(公元前284年,春·赵国边境)

主要事件: 乐毅洞悉齐湣王骄横暴虐、树敌无数的弱点,成功游说秦、赵、韩、魏四国联合伐齐。五国联军在赵国会盟,推举乐毅为统帅,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

燕国想要单独复仇齐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乐毅深知此点。回到燕国后,他一边在昭王的全力支持下整军经武,训练燕军;一边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列国纷争的棋盘。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齐国霸主齐湣王田地,正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

此时的齐湣王,早已被早年的霸业(曾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冲昏了头脑。他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四处树敌:南边,他悍然吞并了富庶的宋国,惹得垂涎宋地已久的楚、魏等国咬牙切齿;西边,他多次挑衅秦国和三晋(韩赵魏),甚至狂妄地自称“东帝”,完全不把周天子和列国放在眼里。更致命的是,他对内暴虐无道,诛杀忠良,齐国百姓怨声载道,贵族离心离德。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大王,机会来了!”乐毅在燕王宫的军事会议上,指着巨大的列国地图,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齐王田地,已成天下公敌!此乃天赐我燕国雪耻良机!然欲毕其功于一役,仍需借力打力。臣请出使秦、赵、韩、魏,陈说利害,共谋伐齐!”

昭王毫不犹豫:“一切皆由上将军定夺!寡人与燕国,为卿后盾!”

乐毅的马车再次奔驰在列国的道路上。这一次,他不再是求职的贤士,而是肩负着燕国乃至反齐同盟命运的纵横家。他首先来到秦国。

在咸阳宫殿,面对威震天下的秦昭襄王嬴稷和权相魏冉,乐毅没有卑微乞求,而是冷静分析:“齐王暴虐,吞宋而肥,已打破天下均势。其地广、财富、民怨,皆乃膏腴之壤。秦取其西境(指齐国靠近秦国的部分土地),可断山东诸国合纵之臂,拓土强兵,何乐不为?且齐国若亡,天下能与秦争锋者,又有何人?” 这番话直击秦国扩张和削弱潜在对手的核心利益,秦昭襄王与魏冉对视一眼,缓缓点头。

接着是赵国。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之子)年少英明,身边有平原君赵胜等贤臣辅佐。乐毅对赵国痛陈齐湣王背信弃义,屡次侵扰赵境,更是赵国北向发展的心腹大患。“赵为三晋之首,岂容强齐卧于榻畔?今齐王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正是赵与燕共分齐利,廓清寰宇之时!” 想到齐国昔日的欺凌和眼前的巨大利益,年轻的赵惠文王热血沸腾,当即拍板加入。

韩、魏两国,本就对齐湣王吞并宋国(宋地与韩魏接壤)心怀怨恨,又惧怕强秦和赵国,更担心不加入会被同盟孤立甚至清算。乐毅稍加游说,陈明利害,韩厘王、魏昭王便欣然应允。

公元前284年,春寒料峭。 秦、赵、韩、魏、燕五国的大军,如同五条汹涌的江河,在赵国的边境地带汇合。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战马嘶鸣,甲胄铿锵。数十万精锐大军集结,杀气直冲霄汉!各路诸侯的将领齐聚联军大帐。

帐内气氛凝重而肃杀。谁来当这个五国联军的统帅?秦将实力最强,傲慢十足;赵、魏将领也自视甚高;韩将则默不作声。眼看一场内讧就要爆发。乐毅站了出来,他环视诸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诸位将军,联军伐齐,乃是为天下除暴,非为一国之私利!乐毅不才,承蒙燕王信任,总领燕师。然此战关乎五国成败,统帅之位,非德才兼备、能服众望者不可!毅提议,此战由我联军中兵力最雄、战力最强的……”他故意顿了顿,目光扫过秦将白起(或为其他将领,史载统帅为乐毅,秦将具体人物存疑,此处可泛指秦国主将),“……秦国将士担当攻坚先锋,赵国将士为左翼,魏韩为右翼,我燕军愿为后应,并为联军筹措粮秣,确保后勤无虞。至于统帅一职,毅斗胆自荐!若有不周之处,愿听诸位贤达共同议决!”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首先肯定了秦军的实力地位(让其打头阵争功劳),又给了赵国足够的面子(左翼重要位置),也安抚了韩魏(同为左右翼)。更重要的是,乐毅主动承担了繁杂的后勤重任,并且姿态谦逊,提出“共同议决”。秦将虽傲,但也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对其他几国军队的协调能力远不如长期策划此战的乐毅。赵、魏、韩将领见乐毅安排得当,又主动担起后勤重担,且深得燕王信任,确实是统帅的最佳人选。短暂的沉默后,秦国主将率先抱拳:“乐上将军深谋远虑,统筹得当,末将愿听调遣!”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愿听乐上将军号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