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王者的忧思(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1:北疆惊雷,王者的忧思(公元前307年,初春·邯郸·赵王宫)
主要事件: 赵武灵王因北方边境接连惨败而惊醒,深刻认识到传统车步兵面对游牧骑兵的劣势,脑海中初次萌发变革念头。
拂晓前的邯郸王宫,寂静得只剩下更漏滴答和远处几声稀疏的鸡鸣。赵雍,也就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武灵王,猛地从卧榻上坐起,额头上密布着一层细密的冷汗。
又是一个噩梦。
梦里,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烟尘蔽日。赵国依仗的传统战车,那曾经象征强大武力的庞然大物,在轻捷如风的胡人骑兵面前,笨拙得像陷入泥潭的巨兽。胡人骑兵呼啸着,手中的弯弓如同死神的镰刀,箭矢带着凄厉的哨音倾泻而下。赵国的精锐甲士,厚重的铠甲此刻成了催命符,他们徒劳地挥舞着长戈,却连敌人的衣角都碰不到。士兵们倒下的身影、战马的悲鸣、胡人得意的唿哨声……交织成一片血色的炼狱。最后出现的,是楼烦王那张狰狞的笑脸,和他手中滴血的战刀。
“啊!”赵雍低吼一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这不是梦,这是不久前发生在代郡边境的真实惨败!楼烦、林胡这些北方的“骑寇”,像秃鹫一样盘旋在赵国漫长的北疆,利用他们来去如风的骑射功夫,频频袭扰,劫掠人口牲畜,赵国军队疲于奔命,却每每损兵折将,苦不堪言。就在月前,一支赵军斥候队被胡骑全歼的消息传来,主帅的头颅被悬挂在胡人营地前的木杆上示众,这成了压垮赵雍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披衣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厚重的窗棂。初春的寒风带着料峭的凉意灌入,让他稍微清醒了些。远处邯郸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这座耗费无数心血营建的都城,此刻在他看来,坚固的城墙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父王……”身后传来少年稚嫩的声音。是他的次子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不知何时也醒了,揉着惺忪的睡眼,担忧地看着父亲,“您又做噩梦了?”
赵雍转过身,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心中的沉重感更甚。他蹲下身,抚摸着赵何的头:“何儿,你可知道,在我们北方,有群狼环伺。他们骑在马上,快得像风,射出的箭像长了眼睛。我们的勇士,空有满腔热血和坚固的铠甲,却追不上,打不着……”
“那……那怎么办?”赵何的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和一丝恐惧。
“是啊,怎么办?”赵雍像是在问儿子,更像是在问自己,问这沉寂的宫殿,问这看似强大实则危机四伏的赵国。他回想起自己少年继位,经历五国相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被中山国这样的“千乘小邦”牵制,被北方胡骑欺凌的憋屈。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和变革的冲动在他胸中激荡。
他走到巨大的羊皮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代郡、雁门一线,那是赵国防御胡骑的最前线,也是失血最严重的伤口。“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喃喃自语,眼神锐利如鹰,“祖宗留下的车阵步战之法,对付中原诸侯尚可,对付这些草原上的豺狼……行不通!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快’,自己的‘利’!”
一个模糊而大胆的念头,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在赵武灵王的脑海中:学习敌人!学习他们的长处! 胡人靠什么赢?不就是靠骑马和射箭吗?如果赵国也能拥有这样一支强大的骑兵……
这个想法让他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悸。学习被鄙视为“蛮夷”的胡人?穿他们的衣服?像他们一样骑马射箭?这简直是离经叛道!那些世代簪缨、以礼乐为尊的宗室贵族、朝堂重臣们会怎么想?他们会同意吗?
赵雍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眼神却愈发坚定。他仿佛看到了梦中那些倒下的将士不甘的眼神,听到了边疆百姓痛苦的呻吟。作为一国之君,守护社稷和子民是他的天命!个人的名声、贵族的反对,在国家存亡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此路不通,则必改弦更张!”他对着初升的朝阳,低声立下了誓言。
【本章启示】 固步自封是失败的温床。当环境剧变,旧方法失效时,真正的强者不是抱怨对手太狡猾,环境太恶劣,而是勇于正视差距,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从对手身上寻找破局的关键。赵武灵王面对草原强敌的噩梦,没有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虚妄尊严,而是冷静看到了差距,萌生了“师夷长技”的变革种子,这第一步的勇气,尤为可贵。
2:胡服初试,朝堂风波(公元前307年,春末·邯郸·偏殿)
主要事件: 赵武灵王在亲信重臣肥义的支持下,首次尝试穿着胡服,并在小范围朝议中提出“胡服骑射”构想,引发以公子成为首的保守贵族激烈反对。
邯郸宫城深处,一间僻静的偏殿内。赵武灵王站在一面巨大的铜镜前,神情有些……怪异。他的贴身侍从和心腹重臣肥义站在一旁,表情更是复杂,想笑又不敢笑,带着几分新奇和紧张。
镜中的赵雍,已经脱下了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传统华夏君王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截然不同的装束:贴身窄袖的上衣,紧束腰身;下身是一条长及脚踝的合体长裤,而非传统的裳;脚蹬一双坚固的皮质短靴,靴筒刚好包裹住小腿。这一套装扮,正是北地胡人日常所穿的“胡服”。
赵雍试着抬了抬胳膊,又踢了踢腿,脸上露出一丝惊喜:“好!果然利落!举手投足,毫无挂碍!肥卿,你也试试!”他拿起另一套胡服递给肥义。
肥义,这位以忠诚、稳重着称的老臣,看着手中这套“奇装异服”,内心挣扎万分。作为深受周礼熏陶的重臣,穿着蛮夷之服,这简直是……斯文扫地!但看着君主眼中闪烁的兴奋和期待,看着他为了国家安危殚精竭虑的模样,肥义把心一横:“老臣……遵旨!”
肥义笨拙地换上了胡服,宽大的身躯被包裹得有些紧绷,动作也变得小心翼翼,显得颇为滑稽。殿内几名年轻侍从忍不住掩嘴偷笑。肥义老脸微红,但活动了几下后,他也惊讶道:“咦?大王,此衣确实……行动便捷许多!只是……”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只是……颇不合礼制啊,恐为天下笑。”
“天下笑?”赵雍冷哼一声,目光炯炯,“寡人岂是贪图安逸、追求奇服之人?肥卿且看!”他猛地从侍从手中接过一张硬弓,张弓搭箭,动作在胡服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干脆利落。“着此衣,跨骏马,引强弓,驰骋疆场,岂不比那宽袍大袖,登车都费劲强上百倍?礼制?礼制是用来强国安民的!若礼制成了束缚手脚、坐以待毙的枷锁,要它何用?寡人欲效胡人之长,习其骑射,建我大赵铁骑,以御北狄!此乃强兵雪耻、安邦定国之大计!”
肥义被赵雍的决心和清晰的思路所震撼,他深吸一口气,深深一揖:“大王雄才大略,老臣……明白了!老臣愿追随大王,披此胡服,习练骑射,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是……”他抬起头,忧虑重重,“朝中大臣,特别是宗室贵戚,恐难体察大王苦心,阻力必巨啊!”
赵雍重重拍了拍肥义的肩膀:“寡人早知此路艰难。肥卿,明日朝会,寡人便要先议此事!你当助我!”
次日朝会。当身着胡服(外面仍罩着象征王权的礼服,但能明显看出内里不同)的赵武灵王和同样穿着胡服内衬的肥义出现在大殿上时,如同往平静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窃窃私语很快变成了嗡嗡的议论声,不少老臣气得胡子直哆嗦,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不解,甚至……鄙夷。
“肃静!”赵雍威严的声音响起。他环视群臣,开门见山,痛陈赵国北境之危,传统战法之弊,然后郑重提出了他的构想:“寡人深思熟虑,欲使举国之民,无论贵贱,皆弃宽裳广袖,改穿胡服;废车乘繁琐,习练骑射之术!如此,练就精骑,方可制衡胡虏,扬我国威!”
话音未落,一个洪亮而激动的声音便响起:“大王!万万不可啊!”宗室重臣,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也称赵成)大步出列,他须发皆张,脸涨得通红,仿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