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朱门深院启新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吴三桂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膝盖上,开始娓娓道来,声音在宁静的书房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向心腹之人剖析时局的意味:“首要者,乃是厘定地方行政区划,此乃治国之基。陛下雄才大略,目光深远,在前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基础上,做了重要调整。于西北甘州、凉州等地,增设甘凉布政使司,驻节兰州,以固西陲,加强对西域通道的控制与羌戎诸部的管理;将前明羁縻性质的奴儿干都司正式改为辽阳布政使司,委派流官,筑城屯田,深入管辖辽东乃至更北之地,以绝边患。如此,便正式确定了两京一十五省之格局。”他边说边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那幅巨幅舆图前,用手指点划着新增的甘凉和辽阳区域。
“至于乌斯藏、朵甘等地,”吴三桂的手指向广袤的青藏高原,“地远民稀,情势复杂,暂循旧例,设为羁縻都司,由其本地僧俗首领自治,然需奉我大顺正朔,接受朝廷册封,定期朝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阿布鼐,感陛下天威,又经朝廷多方斡旋,已于去岁上表归顺。陛下龙心大悦,特封其为顺义侯,授上将军衔,命其永镇北疆,统辖本部兵马。朝廷顺势将归附的蒙古诸部划分为数个都司卫所,名义上由阿布鼐总领协调,以示羁縻怀柔,实则分而治之。”
戚睿涵凝神细听,心中快速分析。李自成此举,显然是继承了明朝的版图框架并加以整合强化,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与直接管理并用的策略,尤其是将辽阳(东北)正式行省化,以及成功招抚蒙古一部,对于巩固北方边防、获取战略纵深意义重大。这与他所知历史上清朝的某些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执行的主体已然不同,而且避免了清初的大规模圈地、剃发易服等民族矛盾,或许能更顺利地整合北方。只是不知道这羁縻之策,能维持多久的稳定。
“疆域既定,官制亦需厘清,此乃国家运转之枢纽。”吴三桂回到座位,继续道,语气沉稳,“中央官制,为求平稳过渡,大体承袭明制,以便与旧有官吏体系衔接,稳定人心。设内阁,置首辅一人,次辅一人,辅以由九卿、科道官会同推举之大学士若干,参决机务,票拟批答。司礼监依旧负责宫内一应事务,掌印、秉笔等职司如故,然陛下登基之初便明发谕旨,严令内官不得干政,其权责严格限定于宫闱之内,批红之权收归御前。”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戚睿涵的反应,见其听得专注,并无异议之色,便接着说道,“陛下亲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职。六部之下,仍设六科给事中,职司封驳诏书、纠劾百官,权责颇重。军事之权,分属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五军都督府掌统兵、训练及驻防,兵部掌武官选授、舆图、驿传、车马、甲械之政,二者相互制衡,防止武夫擅权或文臣掣肘过甚。监察之权,则由锦衣卫、都察院、大理寺共掌,锦衣卫掌缉捕、刑狱、诏狱,尤重监察百官不法及重要案犯;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统领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大理寺负责复核刑狱案件,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这一套中央官制,几乎是明朝中后期制度的翻版,只是强调了皇帝对六部的直接掌控和内官不得干政,意在避免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确保皇权集中。戚睿涵心想,李自成出身草莽,能迅速采纳相对成熟的明制,并加以调整,可见其身边不乏如牛金星、宋献策等能人,亦或其自身在建立政权后具备了相当的治国智慧与权力平衡意识。只是这套制度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党争隐患——不知这个新生的顺朝能否避免。
“地方之制,”吴三桂呷了口茶,继续讲解,语速平稳,显然对这些制度极为熟悉,“仍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分掌民政赋税、军事指挥、刑名按劾。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掌军事;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司法。遇有大事,或跨省事务,如大规模用兵、漕运、治河等,则设总督、巡抚等官,以资统筹,此类官职多为临时差遣,但近年亦有固定趋势。其下辖府、州、县,层级分明,各设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地方军事,仍沿用卫所制,设都司、卫、所,军户世袭,屯田自养,战时听调。监察方面,于各省设巡按御史,代表都察院巡察地方,考核官吏,审录罪囚,权力甚大,但一年一代,防止坐大。”
“文化教育,亦是国之根本,教化之所出,人才之所系。”吴三桂话题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设国子监于京师,为最高学府,设祭酒、司业等官,教育勋戚子弟及优秀生员。地方则设府学、州学、县学,各有学官如教授、学正、教谕等负责教导生员,亦有训导辅之。科举取士,院试、乡试以八股文为主,考四书五经礼义廉耻;会试、殿试考察治国精兵之策。然陛下有旨,需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策论环节尤重实务,不可徒尚空谈性理,脱离实际。”
听到科举仍以八股为主,戚睿涵心中微微一动,这无疑是延续了思想禁锢的弊端,但听到强调“经世致用”,又觉得或许在具体执行上有些许改良的空间,或许能稍稍扭转明末空谈的学风。这套地方和文教制度,同样是明朝体系的延续,保证了政权在广袤疆域内的有效运转和人才选拔,但其固有的僵化性和对思想的束缚,也是这个新生王朝需要面对的挑战。
吴三桂见戚睿涵对官制、区划、文教似乎已有大致了解,他略作沉吟,指节在光滑的紫檀木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了两下,然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新朝气象与等级秩序的方面:“至于官服形制,礼部历时数载,多方考证古制,参酌前明旧例,并秉承陛下‘斟酌损益,彰显新朝气象’之旨,已拟定详尽规章,颁行天下。此举关乎朝廷体统,官员威仪,上下尊卑,不可不察,亦是我大顺礼乐制度之外在体现。” 这似乎是他颇为在意,也认为能展现顺朝正统性与规范性的重要一环。
他站起身,走到书案旁,从一个精致的紫檀木卷缸中取出一卷装裱精美的绢本图册,动作小心地在其面前徐徐展开。图册质地优良,色彩保持鲜艳,用极其精细的工笔描绘着各式各样的服饰,从帝王到百官,从祭服到常服,种类繁多,每一幅图旁边都附有工整的小楷文字说明,详细记载了材质、颜色、纹样、适用场合等。
“官服大体分六种:祭服、朝服、公服、常服、赐服、兵服。”吴三桂指着图册开端的总论部分,然后一一详细解说,神情专注,仿佛在展示一件重要的艺术品。“首先是祭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重大典礼。陛下祭服为十二旒冕冠,玄衣缥裳,上衣下裳,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寓意天子德行完备,泽被万物。朝会则着朝服,冠用十二旒玄冕,玄衣,无章纹,庄重肃穆。平日处理政务着公服,为十二章纹衮服,纹样略简,头戴翼善冠,较为便捷。寻常燕居则为常服,即各式龙纹袍、曳撒、贴里等,纹样、颜色更为多样,仍配翼善冠,以求舒适与威仪兼顾。”
他手指移动,指向太子与藩王的部分:“太子与诸藩王,祭服九旒九章衮冕,朝服九旒一章玄冕,公服九章衮服配翼善冠,常服为蟒袍、曳撒配翼善冠,规制依序递减,纹样、旒数皆有严格规定,以示尊卑有序,不可僭越。”
接着,他指向图册中占幅最大的文武百官的服饰区域,解说得更为细致:“百官祭服,文武皆同,为黑色玄端,下着红色裳,头戴爵弁。朝服则分文武,文官朝服为黑色玄端红裳,头戴黑色梁冠,依品级高低,梁数自七梁至二梁不等,一品七梁,递减至八九品二梁;武官朝服为红色玄端红裳,头戴黑色鹖冠,鹖冠之上亦有梁数标识品级,自四梁至两梁。此举意在文武殊途,彰显各自职司特性。”
“公服用于常朝及署衙办公。”吴三桂继续道,手指划过一系列穿着大袖袍、戴幞头的官员画像,“形制为大袖圆领袍,头戴长翘脚方幞头。服色依品级而定,一至四品用青色(近蓝色),五至七品用红色,八、九品用绿色。常服则为日常所见之官服,使用最广,形制为圆领中袖补服,前胸后背各缀一方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沿用明制,头戴乌纱帽。常服服色与公服相同,亦按品级分青、红、绿三色。”
图册上,各类禽兽补子描绘得栩栩如生,色彩鲜明。文官自一品至九品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武官则分别为:狮子、虎豹、熊罴、彪、犀牛、海马等。戚睿涵看得眼花缭乱,深感这等级制度通过服饰得到了极致体现,每一种纹样都是一种身份符号,将人严格地框定在各自的社会位置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尚有赐服。”吴三桂指向图册最后部分,语气中带着一丝强调,“乃陛下特恩赏赐有功之臣的服饰,如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乃至蟒袍。这些赐服纹样尊贵,往往逾制,可搭配翼善冠、钹笠帽、乌纱帽或翘脚方幞头穿着,是为殊荣,代表着陛下的格外恩宠与功臣的身份地位。”他顿了顿,补充道,“中宫皇后礼服亦有定制,主要为翟衣、凤冠,以及各种常服,纹样以凤、翟鸟、牡丹等为主,彰显母仪天下之风范。”
“还有一点,”吴三桂似乎想起什么,又补充道,“百官另有兵服,乃百官赴前线督师、领兵或参与重大军事典礼时所着,形制为中袖圆领袍服,便于活动,一品至四品用黑色,五至七品用蓝色,八九品用红色,其上亦有对应品级的鸟兽补子,下摆处依品级绣有不同数量的云纹、水纹。帽冠搭配护耳武冠,冠梁依品级大小自六梁至三梁不等。护耳颜色,一至四品为金色,五至九品为红色。此制是为区分日常行政与战时军事职能。”
合上图册,吴三桂将其轻轻放回卷缸,看向若有所思的戚睿涵,语气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或许也有一丝对新朝制度得以确立的自豪:“元芝,这套制度看似繁复,细节冗杂,却是维系朝廷运转、明确上下尊卑、确保政令畅通之必需。无规矩不成方圆。陛下与朝中诸公,为此耗费了无数心力,参考古今,辩论再三,方有今日之规模。虽不敢说完美无缺,但至少纲纪已立,秩序初成。”
戚睿涵从那些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服饰规制和森严的等级描述中回过神,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中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滞闷之感排出体外。他转首望向书房窗外,暮色已然渐沉,天际最后一抹霞光给庭院的屋檐和树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红色。廊下,不知何时已然初燃起一盏盏灯笼,晕黄的光线在渐浓的夜色中勾勒出廊柱和栏杆的轮廓,暖光与阴影交错,宁静而深邃。
吴三桂口中娓娓道来的“两京一十五省”、“内阁六部”、“衮冕补服”、“三司科举”,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精细、环环相扣且等级森严的封建帝国蓝图。这与他熟悉的那个现代化、扁平化、信息爆炸的世界截然不同,甚至与他记忆中明末那种在绝望中挣扎、充满混乱与颓败的氛围也大相径庭。李自成的大顺,似乎正在试图迅速褪去农民起义军的草莽气息,转而建立一个秩序井然、法度严谨、遵循传统儒家治国理念的新王朝,一个试图继承明制而又有所“损益”的汉人政权。
这一切的转变,这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都因为当年山海关那个决定性的拐点,因为他戚睿涵的介入,说服吴三桂归顺李自成,联明抗清,而走向了全然未知的方向。没有清兵入关,没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没有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异族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农民起义军建立,却又如此迅速地接纳并改良前明制度遗产的汉人政权。它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能否真正实现李自成早年提出的“均田免赋”理想,或者最终也会如同诸多前朝一样,逐渐僵化、腐败?戚睿涵不知道,历史的巨轮才刚刚转向,前方迷雾重重。
他只知道,自己再次回到了这个时空,并且不再是孤身一人。他带来了伙伴,带来了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界,也带来了或许能更深刻影响这个新生王朝历史进程的可能。那最后一颗关乎长生秘密的药丸还在怀中贴身收藏,刘菲含精心收集整理的科技资料、图纸器物也妥善保管着。前路漫漫,吉凶未卜,这座深似海的宁国公府,这刚刚确立秩序的顺朝京城,或许正是他们在这崭新的大顺王朝,开启下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篇章的起点。
“制度虽繁,亦是立国之基,无此不足以安天下。”戚睿涵最终开口,声音平静,目光却已从窗外的暮色收回,恢复了清明与坚定,他看向吴三桂,语气诚恳,“长伯兄,多谢你如此详尽告知,使我等对这新朝格局有了初步认知。我等既来,自当遵从大顺法度,学习礼仪规矩,望能在此新时代中,略尽绵薄,不负所学。”
吴三桂闻言,脸上露出了更为真切的笑容,那是一种得到认同和看到潜在助力的欣慰,他伸手拍了拍戚睿涵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好!有元芝兄此言,吴某便放心了。以你之才,加上这几位各具异能的姑娘,必能在这新朝大有作为。今日你们旅途劳顿,穿越时空想必耗费心神,且先好生休息,熟悉环境。来日方长,待你们安顿妥当,你我兄弟,再共图大事,详细计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也定下了彼此合作的基调。
窗外,最后一抹天光隐没于西山之后,宁国公府内灯火次第亮起,将这个夜晚点缀得温暖而静谧,也将所有的秘密、野心、希望与未知,都笼罩在了这永昌八年的秋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