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新大陆行记(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他笑着,通过刁如苑的翻译说道:“这位年轻的女士,似乎对农场里的一切都格外感兴趣?”

董小倩上前一步,敛衽为礼,用的是她已练习多时的现代简化礼节,姿态却仍保留着几分古韵,落落大方地回答:“约翰先生,玛丽夫人,叨扰了。小女董小倩,来自中国。确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如此模样的农庄,心中震撼,确有诸多惊奇与不解之处,若有失礼之处,还望海涵。”她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发音也生涩,但语气诚恳。

刁如苑、戚睿涵等人立刻充当了翻译,将她的意思连贯而准确地表达给约翰夫妇。约翰听了以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哈哈大笑起来,声若洪钟:“一点也不失礼!好奇是智慧的开始。来吧,孩子们,让我带你们好好逛逛我这片土地。”

参观从奶牛场开始。巨大的开放式牛舍干净通风,地面是水泥材质,带有轻微的坡度以便排水。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们脖子上都戴着小小的电子识别牌,正悠闲地嚼着由牧草、谷物和营养添加剂混合的饲料,或卧或立,发出低沉的哞叫。空气中弥漫着干草、饲料和牲畜身上特有的温热气味。

最让董小倩震惊的是挤奶过程。并非她想象中农夫提着木桶、坐在小板凳上手工操作,而是奶牛们在一个设计精巧的引导通道里,自动排队走上一个缓慢旋转的圆形平台——旋转挤奶台。

挤奶工穿着防水围裙和胶鞋,动作熟练地用消毒纸巾擦拭奶头,然后接上一个个如同吸盘般的自动挤奶器。机器启动,发出有节奏的、低沉的嗡鸣声,洁白的乳汁通过透明的管道汩汩流淌,最终汇入连接着的、光洁闪亮的不锈钢密闭储奶罐中。

“这……此乃何物?是……是机关术吗?”董小倩下意识地靠近戚睿涵,低声用中文问道,眼中满是不可思议。眼前的景象,让她联想起了古籍中记载的某些精妙器械,却又远远超出了那些描述的范畴。

戚睿涵微笑着,用她能理解的比喻解释:“这是一种自动化机械,靠电力驱动,就像我们用的电灯一样。那些奶牛脖子上的小牌子,里面记录着每头牛的健康信息、吃了多少料、每天能产多少奶,方便约翰先生管理。这样既能保证牛奶的干净卫生,效率也远比手工高得多。”

董小倩凝视着那巨大的、能容纳数千升牛奶的储奶罐,喃喃道:“一日之内,能得乳几何?若在我……在我所知的旧时,一户农家有一头耕牛已是宝贵资产,何谈如此取乳……若天下百姓,皆能得此牛乳滋养,强身健体,何其幸也。”她的话语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那种属于她原本时代的、对民生富足的深切向往。

约翰听到刁如苑翻译过来的感慨,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他拍了拍冰冷的储奶罐,介绍道:“我们农场有五百多头产奶的奶牛,像这样的挤奶一天要进行两次。每天的产奶量,大概能供应像附近小镇那样,上万人的日常需求。这靠的就是科学的饲料配比、疾病预防和这些自动化设备。”

接着参观的是肉牛养殖区。开阔的、用木栅栏围起的草场上,毛色光亮、体型硕大健壮的安格斯牛和赫里福德牛正低头啃食着茂盛的、绿得发亮的牧草。它们看起来悠闲自在,与奶牛区的“工业化”氛围又有所不同。

“这些牛种,是经过很多年专门选育出来的,生长速度快,把饲料变成肉的效率高,而且肉质纹理好,味道鲜美。”约翰指着那些牛介绍说,语气如同介绍自己优秀的孩子。

不远处,几台大型的、轮胎比人还高的绿色约翰迪尔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静静地停放在仓库边,宛如沉睡的钢铁巨兽。约翰指着它们说:“从翻地、播种、施肥到最后的收割,现在大部分工作都靠这些大家伙了。一台机器一天干的活,能顶得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壮劳力忙活好多天。”

董小倩看着那些沉默的钢铁巨兽,又看看眼前无边无际、在微风中如波浪般起伏的饲料田,沉默了片刻,然后转向约翰,认真地问道:“约翰先生,请恕小女冒昧。如此多的牲畜,待到冬日,草木凋零,所需草料浩繁,何以为继?”这个问题,显然源于她记忆中农耕时代应对冬荒的深刻经验。

约翰赞赏地看了她一眼,显然没想到这个看似娇弱的女孩能想到这一层。他引着他们走向几个巨大的、圆筒状的建筑和一个堆满整齐长方形草捆的棚子。

“问得好,你看,那些是青贮塔,我们把玉米连杆带穗在一定湿度下收割下来,切碎,然后压实密封在这些塔里发酵,变成它们冬天爱吃的‘酸菜’。”他又指着那些黄褐色的干草捆,“那是晒干的牧草,打成捆储存起来。科技加上计划,就能保证它们一年四季都不缺吃的,而且营养均衡。”

随后他们又参观了现代化的猪舍和鸡舍。

猪舍内部干净得出乎董小倩的预料,地面是漏缝板,粪便可以及时清理,通风系统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都控制在舒适范围。猪只按大小分在不同栏位,看上去颇为自在。

鸡舍则是层架式笼养,自动传送带负责喂食、喂水,另一条传送带则负责将产出的鸡蛋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看着一筐筐刚捡出来的、颜色深浅不一的鸡蛋,董小倩不禁感叹道:“《孟子》有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此乃古之仁政所求。然观此情景,若能推广此类畜养之法,何须待到古稀之年?便是寻常百姓之家,亦可时常得见荤腥矣。”她的话语,再次跨越时空,将古老的理想与眼前的现实连接起来,带着一种深沉的希冀。

约翰夫妇热情地邀请他们亲身体验一些简单的农活。白诗悦和袁薇对给小牛犊喂奶更感兴趣,而董小倩则对给绵羊剪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专门的剪毛棚里,一位经验丰富的、手臂粗壮的剪毛工正熟练地操作着电动推子。他轻松地将一只壮实的、毛茸茸的绵羊引导到一个低矮的平台上,用巧劲将其按倒,让它侧卧。推子接通电源,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声。

工人一手稳住羊身,一手握着推子,从羊的腹部开始,贴紧皮肤稳稳地推过。所过之处,厚实、卷曲、沾着些许草屑的羊毛,如同脱下一件厚重的外套般,被完整地褪下,露出里面粉嫩而光滑的皮肤。羊毛温热,散发着浓重的、特有的腥膻气味。

“想来试一试吗,小姑娘?”剪毛工停下手中的活,看着眼中充满好奇与跃跃欲试的董小倩,笑着递过一把备用的、相对较轻的电动推子。

董小倩抬头看了看戚睿涵,后者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她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接过那把沉甸甸的、带着电线、手感陌生的工具。白诗悦和袁薇也好奇地围过来,自告奋勇地帮她轻轻按住那只似乎感知到命运、略显不安的绵羊。

推子入手颇沉,启动时的震动让她手微微发麻。她学着工人的样子,小心地将推子贴近羊身上未被剪到的区域。感受到阻力,她稍微用力,推子缓缓移动,白色的、温暖的羊毛应声而落,露出底下干净微湿的皮肤。一种亲手改变事物形态的、奇妙的成就感,混着工具的震动,从指尖传到心头。

她的动作无疑是非常生疏和笨拙的,远不如工人那般行云流水,有时推子会卡住,有时留下的毛茬高低不平。在剪毛工友善的指点和大家帮助下,她花费了比工人多好几倍的时间,额头和鼻尖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脸颊也因为用力而泛红,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为这只羊“卸下重负”的任务。那只绵羊似乎也感觉到了轻松,站起来抖了抖光秃了不少的身子,叫了一声跑开了。

董小倩放下推子,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却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灿烂而纯粹的笑容,那是完全沉浸在新鲜体验与劳动收获中的快乐。她蹲下身,抚摸着那只刚“解脱”的绵羊,又捡起地上那块完整的、还带着体温的羊毛毡子,用手指细细感受着其间的油脂与纤维的质感。

“此物若经纺线织造,不知能成多少衣物,”她对走到身边的戚睿涵说,声音带着些许喘息,“其效率,远胜手工捻线织布不知凡几。”

戚睿涵点点头,递给她一张纸巾擦汗:“这就是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的力量。不仅仅是养殖,包括后续的加工,都形成了完整的链条。”

离开约翰的橡树河谷农场时,已是傍晚。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温暖的橙红色火球,缓缓沉向远方的地平线,将天空渲染成一片瑰丽的锦缎,从橙红到紫粉,层次分明。广袤的牧场披上了浓郁的金色外衣,归圈的牛羊发出满足的阵阵叫声,与远处谷仓旁拖拉机熄火的轻微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而安宁的田园交响。

董小倩回头望去,将这幅古老土地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宁静景象深深印在脑海中。这里没有明末农庄的凋敝与苦难,没有战乱年代的紧张与惶恐,有的是一种富足、有序、与自然和谐共处又巧妙利用科技的生机勃勃。这种强烈的对比,在她心中激起了更深的涟漪。

接下来的行程,他们沿着美国的东海岸南下。在弗吉尼亚海滩,他们再次投入大西洋的怀抱,这里的海浪与三亚的温柔、澳大利亚的澎湃又有所不同,带着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力量,一遍遍冲刷着细腻的沙滩。董小倩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受着海水的清凉,看着海鸥翱翔,远处帆影点点,心中一片宁静。

在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他们乘坐特制的、风扇轰鸣的汽船,穿梭于茂密的红树林迷宫和广阔的水草甸之间。船尾激起白色的浪花,惊起成群的水鸟。他们看到了在岸边泥地里静静趴伏、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的鳄鱼,看到了各种羽色鲜艳、形态各异的珍奇鸟类,见识了这片充满野性与原始生机的湿地生态系统。董小倩对这片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危险与活力并存的土地感到惊叹不已。

最后,他们来到了中西部的大平原。当车子行驶在笔直得仿佛通向世界尽头、一望无际的州际公路上,窗外的景色变得极其壮阔而单一。那是如同绿色海洋般的玉米地和大豆田,地平线低矮而遥远,天空显得格外高旷、蔚蓝,云层如同巨大的浮雕。偶尔,能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如同移动的褐色山丘,在原野上漫步,它们庞大的身躯和沉默的姿态,带着一种亘古以来的苍凉与自由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未被开垦前的原始风貌。

停下车,站在路边,风声呼啸而过,卷起尘土和草叶的气息,广袤的草浪在风中翻滚,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纹。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他们这几个人和这片无垠的土地,一种渺小感与开阔感同时涌上心头。董小倩极目远眺,久久没有说话,这纯粹的、粗犷的、充满力量感的自然景象,与之前看到的城市繁华和农场有序,形成了另一种极致的对比。

旅程的最后一晚,在返回纽约、即将跨越大西洋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董小倩靠着舷窗,望着下方逐渐远去、灯火璀璨如同铺撒了无数碎钻的北美大陆轮廓,久久沉默。直到飞机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舱内灯光调暗,大部分旅客都已闭目休息,一片宁静祥和时,她才轻声对身旁的戚睿涵,也对围坐过来、尚未睡意的白诗悦、袁薇和刁如苑感慨道:

“此番新大陆之行,真真令我大开眼界,方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辈昔日,不过是坐井观天。”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其地之广袤,物产之丰饶,器械之精良,民生之富庶……皆远超我昔日所想,甚至远超睿涵你曾与我描述过的景象。”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机舱,回到了约翰先生的农场:“约翰先生之农场,尤使我感触良多。那自动化取乳之术,那科学畜养之法,那钢铁农机之力……若能以彼之先进技艺,济我故土之民,何愁耕者无其田,居者无其食?何惧灾年饥馑,冬无储粟?”她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惊叹,有羡慕,有对现代科技的折服,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她那个时代的、深沉的忧思与责任感。

“从前只道天圆地方,华夏居中,四方皆为蛮夷。如今方知世界之辽阔,文明之多样,各有其璀璨夺目之处。能见此盛景,经历此等波澜壮阔之时代,小倩此生……”她微微停顿,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和充满感念,“何其有幸。”

机舱内灯光柔和,窗外是漆黑的夜空和偶尔闪过的星光。戚睿涵伸出手,轻轻握住董小倩的手,感受到她指尖的微凉和话语中那沉甸甸的重量。他知道,这趟旅行带给董小倩的,不仅仅是新奇和快乐,更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的彻底重塑,是对她过往认知体系的颠覆与重建,也必然引发她对未来道路的深思。

他看着她清澈而此刻无比坚定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与承诺,无论前路如何,无论他们还要面对怎样的时空谜题与挑战,他们都将一起见证,一起走过。

窗外的云层之下,是已然沉睡的、广袤而充满生机与新大陆,而他们,正飞向东方,飞向黎明的方向,飞向那个既是故乡、又承载着复杂历史与未来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