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锦瑟华年(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他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慢地走过铺着石板路的贡院街,买票进入了那座承载了无数士人梦想与悲欢的江南贡院。馆内相对安静一些,光线也较为幽暗。

看着那一排排狭窄低矮、仅能容一人蜷缩的号舍被原样复原,想象着古代士子在此间忍受着寒暑煎熬,皓首穷经,只为在那有限的几天里奋笔疾书,搏一个前程的场景,董小倩的神情才渐渐凝重起来,仿佛通过这些冰冷的木质结构,触摸到了一丝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的真实而沉重的脉动。她停留在一个复原的号舍前,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粗糙的木板上模拟的刻痕——那是往昔考生们为了排遣寂寞或计算时间而留下的印记。

她轻声对跟在身旁的戚睿涵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悠远的感伤:“昔日家姐……小宛曾言,科举一途,犹如千军万马争渡独木桥,其中艰辛,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今日观此号舍,方知家姐所言,字字不虚。一关一关,皆是心血熬煎。”她想姐姐董小宛嫁与名士冒辟疆,虽得才子佳人美名,但其中亦经历了多少世事动荡与人情冷暖,而科举,正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读书人无法回避的命运枷锁。

穿过依旧熙攘喧嚣的街道,他们来到了碧波荡漾的秦淮河边。秋日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洒在粼粼的河面上,碎金万点,随着水波轻轻晃动。造型古朴雅致的画舫游船载着满船游客,缓缓行驶在并不宽阔的河面上,马达声低沉而平稳。岸边的垂柳依旧袅娜,细长的枝条几乎要垂到水面,只是不见了昔日的画栋珠帘、灯红酒绿,也听不到那彻夜不息的笙歌管弦。那些关于才子佳人的风流传说,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秦淮八艳的故事,似乎早已沉淀在浑浊的河水深处,化为了导游口中程式化讲解的轶事趣闻,或是游客们偶尔提及、带着猎奇色彩的谈资。

“秦淮旧院,风流云散矣。”董小倩凭栏远眺,望着对岸的仿古建筑群和远处现代化的高楼,轻轻叹息一声,声音里听不出是深深的惋惜,还是一种解脱般的释然。她出生时,秦淮河的艳名与繁华已随着明朝国势的衰微而渐趋黯淡,更多的是从姐姐董小宛和姐夫冒辟疆那些夹杂着复杂情感的回忆片段中,听闻其鼎盛时期的盛况。如今亲眼见到这洗尽铅华、回归平静甚至略显平凡的河道,反倒觉得比那传说中极尽奢靡香艳的景象,更贴近她心中对“江南文脉”那份清雅、内敛的理解。

袁薇在一旁拿着手机,搜索着秦淮河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一边快速地浏览,一边适时地给董小倩讲解:“小倩你看,这秦淮河啊,历史上经过很多次疏浚和整治。你现在看到的河岸和桥梁,大部分都是近代乃至现代重新修建或加固的。这里现在主要的功能就是观光了。不过等到晚上,所有的灯笼和景观灯都亮起来,坐船在河上夜游,看两岸灯火倒映在水里,还是挺有味道的,据说还能找到一点点古诗里‘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感觉。可惜我们今天时间安排得比较紧,不然真的可以体验一下。”

白诗悦则更关心实际体验和美食,她拉着几人在河边找到一家口碑极佳的老字号盐水鸭店,排了一会儿队,买了一份刚刚出锅、还带着温热的盐水鸭让董小倩品尝。董小倩小心翼翼地用一次性筷子夹起一块切得薄厚均匀、皮白肉嫩的鸭肉,蘸了点店家配的秘制卤汁,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肉质鲜嫩,咸香适中,肥而不腻,入口回味悠长。她眼睛微微一亮,点头道:“此鸭制法,似与金陵旧时之法一脉相承,重在盐腌与烹煮的火候,然味道似乎更为醇和滋润,想必是调味与饲养之法皆有精进之故。”

离开人头攒动的夫子庙核心区,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宣武门和明孝陵。高大的城墙巍然屹立,斑驳的墙砖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明孝陵那依山而建、宏伟壮丽的陵墓建筑群,更是让董小倩深感震撼。尤其是那条蜿蜒曲折、长达数里的神道,两旁默然肃立的石象生——威严的狮子、憨厚的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骏马,以及文武官员——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表面已变得粗糙黯淡,甚至布满了青苔,但它们依旧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姿态,忠诚地守护着身后那座安息着一位传奇的布衣天子的小山。

走在以巨大石板铺就、被岁月和脚步磨得光润的神道上,脚下踩踏的是无比厚重、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历史,抬头望去,是秋日澄澈如洗的蓝天和远处若隐若现的、线条硬朗的现代化城市天际线。这种强烈到极致的时空交错感,不仅初次到访的董小倩有,连戚睿涵、白诗悦和袁薇这些现代人,身处此地此景,也感触良多。历史似乎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当下共生。

“明太祖洪武皇帝,起于微末,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定鼎金陵,统一天下,何等雄才大略,气吞山河。”董小倩望着孝陵宝顶那郁郁葱葱的方向,语气里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仰,这敬仰来自于她所处时代普遍的历史评价,也来自于对开创伟业者的本能钦佩,“只可惜……后世子孙守成不易,国势渐颓,终至……唉。”她没有再说下去,那段对于戚睿涵等人是历史、对她而言却掺杂着切身家族记忆与时代洪流冲刷的惨痛经历,显然不是此刻适合深入谈论的话题。她想到了姐姐和姐夫在易代之际的颠沛流离,想到了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惶恐与不安。

戚睿涵察觉到了她情绪瞬间的低落,轻轻拍了拍她略显单薄的肩膀,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安慰道:“都过去了,小倩。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有辉煌,也有低谷。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虽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总体来说,是国家统一、社会基本和平、百姓生活日益繁荣的。我们要往前看。”

此行的最后一站,他们选择了位于城北的红山森林动物园。这是白诗悦在规划行程时极力推荐的,她说现代都市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古迹保护,更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她要让董小倩亲眼看看这个时代的人类,是如何努力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如何给予它们尊重与关怀的。

动物园里绿树成荫,环境设计得自然而优美,尽可能模拟各种动物原始栖息地的生态。董小倩对威猛的狮子、老虎,体型庞大的大象、长颈鹿等“珍禽异兽”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仔细阅读着介绍牌上的文字,听着白诗悦和袁薇的讲解。但真正让她彻底沦陷、展现出前所未有热情的,是那个黑白相间、圆滚滚、憨态可掬的生物——大熊猫。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宽敞开阔、布丰容设施的大熊猫馆外,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看到那几只毛茸茸的黑白团子时,董小倩的反应几乎是瞬间的。一只成年大熊猫正背靠着假山,用前爪灵巧地抓着一根翠绿的竹笋,慢条斯理地剥去外壳,然后有滋有味地啃食着中间最嫩的部分;另一只则笨拙地尝试爬上一棵特意为它们搭建的栖架,圆滚滚的屁股一扭一扭,引得围观游客发出阵阵善意的轻笑;还有一只干脆四仰八叉地躺在铺着木屑的地面上,睡得正香,偶尔还吧嗒一下嘴巴。

董小倩的眼睛在看到它们的一瞬间,就被彻底点亮了,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近乎痴迷的纯粹喜爱神情,那是一种完全摒弃了成人复杂思绪的、直接而热烈的情感流露。

“此……此乃何物?竟生得如此……如此憨拙可爱,动人心魄!”她几乎是本能地扒在了冰凉的玻璃幕墙上,整张脸都快要贴上去,视线紧紧跟随着那只啃食竹笋的大熊猫,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了它的任何一个细微动作。

白诗悦和袁薇看着她那副完全被萌住的模样,都忍俊不禁,相视而笑。袁薇笑着上前一步,站在她身边解释道:“这个呀,叫大熊猫,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哦。它们现在主要就是以吃竹子为生,性格大多数时候都很温顺慵懒的。”

“国宝?”董小倩重复了一遍这个称谓,细细品味着,似乎对这个称呼非常满意,觉得再贴切不过,“名副其实,当真名副其实。天生此等灵物,实乃天地钟灵毓秀之奇功!你看它的眼圈,犹如宿醉未醒又似墨笔精心描画,身形圆润,行动迟缓从容,憨态可掬,一举一动皆透着一种安然自在的气度,真乃天地间难得之灵物,祥瑞之兆!”

她立刻拿出戚睿涵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开关机、拍照、查看相册等基本操作了——对着馆内几只大熊猫开始疯狂地拍照,各个角度都不肯放过,远景、近景、特写,甚至还尝试学着旁边游客的样子录了一小段视频,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边的人说:“此等祥和灵物,若在昔日,以其珍奇可爱,定当被视为祥瑞,献于御前,豢养于深宫苑囿,供极少数人观赏把玩……不,不,还是如今日这般,生活于此等模拟山野、开阔自在之天地间更好,更得其所哉。你看它们,多么安然,多么惬意。”

白诗悦也凑过来,指着那只正在努力爬树的熊猫,详细地给她讲解起来,语气中带着一种如数家珍的熟稔:“它们看着笨笨的,走路都慢吞吞,其实可聪明了,会想办法拿到高处的食物,学习能力也很强。而且你别看它们现在几乎完全以竹子为食,像个素食主义者,它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可是正儿八经的食肉动物呢,牙齿和消化系统还保留着一些特征……它们平时除了吃,最喜欢的就是爬树,别看样子笨重,爬得可高了。游泳也很厉害,算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董小倩听得极其认真,仿佛在听什么了不得的大学问,不时发出低低的惊叹声,看向那些大熊猫的眼神更是充满了惊奇与喜爱。她在熊猫馆外流连了将近一个小时,从各个角度观察、拍照,直到戚睿涵第三次提醒天色渐晚、动物园即将闭园,她才依依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临走前,还特意跑去纪念品商店,精心挑选了一个毛茸茸、手感极佳的大熊猫玩偶,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如同孩童般纯真的笑容。

长假最后一天的下午,他们踏上了返回学校所在城市的列车。董小倩靠坐在靠窗的位置,怀里还抱着那个大熊猫玩偶。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整齐划一的城镇住宅区、大片金黄待收的稻田、连绵起伏的远山、横跨河流的各式桥梁……一切都在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向后退去,沉默了很久,很久。窗外的风景如同流动的长卷,展现着这个时代的富足、秩序与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小倩,是不是累了?玩了好几天,辛苦了。”戚睿涵关切地问,递给她一瓶打开的矿泉水。

董小倩缓缓摇头,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一种复杂而深沉的表情,那里面有连续游玩后不可避免的生理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度兴奋、见识剧烈冲击后的震撼,以及一种仿佛拨开迷雾、窥见新天地后的豁然开朗的明悟。

“非是疲惫。”她轻声说,目光依次扫过车厢里的戚睿涵、白诗悦和袁薇,眼神诚挚而温暖,“只是……此行感触良多,心潮起伏,一时难以平静。这几日之所见所闻,光怪陆离,丰富多彩,胜过小倩昔日十数年寒窗所读之书、所闻之事。”她顿了顿,似乎在努力寻找更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内心的感受,“金陵古城,其名犹在,其部分形貌亦依稀可辨,然其内里魂魄,已是天翻地覆,焕然新生。楼宇之高,竟能直插云霄,仿若神话中之天宫;道路之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铁车如流,川流不息;器物之精巧,更是匪夷所思,千里传音,缩地成寸,竟皆化为寻常……然而,更难得者,并非是这些令人瞠目的外物,而是这弥漫于天地间、无处不在的勃勃之生机,是这万民安居乐业、面容之上大多带着怡然自得之气象。”

她微微蹙眉,努力组织着语言,试图将胸中澎湃的思绪理清:“夫子庙市井喧嚣,人声鼎沸,虽失却古之清静雅致,却盈满了现世之活力与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秦淮河水,波澜不惊,默然流淌,然其承载之古今沧桑,似比往昔更为沉重,也更为开阔;明孝陵肃穆依旧,石兽默然,然其见证之王朝兴替、历史曲折,似乎因之后世之发展而有了新的注解;而那红山园中之万千生灵,竟能得如此妥善照拂,拥有仿若原生之栖息环境,与人同乐,共沐阳光……此等盛世光景,物阜民丰,文化昌明,生机盎然,实非小倩往日于故纸堆中或颠沛旅途中所能梦见之万一。”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那是回忆起过往艰辛时本能的酸楚:“回想我等在明末之时,见惯了民生凋敝、饿殍遍野,听惯了战火连绵、流寇肆虐的消息,深知朝堂之上党争倾轧、宦官专权之黑暗,关外铁蹄虎视眈眈、边患日益紧迫……常觉天地虽大,山河壮丽,却难寻一片真正安宁祥和之净土,心中常怀忧虑与无力之感。而今……”她抬起眼,眸中因水光潋滟而显得格外明亮,那水光却迅速漾开,化作一个无比真切、充满了希望与释然笑容,“见此前所未有之繁华盛世,亲历此等便利安适之日常生活,方知诸位兄长姐姐昔日所言‘历史终是向前’、‘未来会更好’之语,绝非虚言安慰。这现代的南京,变化如此之巨大,如此之深刻,如此之丰富多彩,真好。能得见如此景象,小倩心中……唯有庆幸。”

车厢里安静下来,只有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时发出的规律而平稳的轻响。白诗悦伸出手,轻轻握住了董小倩放在玩偶上的手,用力握了握,传递着无声的理解与温暖。袁薇也投来同样带着感慨与欣慰的目光。戚睿涵看着董小倩那历经了明末沧桑、却又在新时代里焕发出蓬勃生机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深切的欣慰。

当初在那个时空节点,下定决心将她从那个风雨飘摇、前途未卜的时代带出来,或许是他做过的最正确、最不负责任也最负责任的决定之一。这个来自过去的、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灵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适应着、理解着,并且从内心深处开始热爱着这个崭新的、与她故乡截然不同的时代。而她眼中那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坚定的光芒,正是对这一切改变最好的注脚,也是对他那段离奇经历最好的慰藉。

窗外,夕阳已经沉下地平线,天边还残留着一抹绚烂的晚霞。而大地之上,华灯初上,现代化的都市夜景如同无数散落的钻石,又如同一条无垠的星河,渐次铺陈开来,璀璨夺目,预示着另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明天。历史的页码早已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翻过,留下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而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在那个已然改变的过去,还是在这个正在经历的现在,都远未结束,新的篇章,似乎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