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霓裳新谱(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大三上学期最后一场考试的终结钟声,仿佛并非仅仅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更是在戚睿涵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圈圈复杂的涟漪。他交上那份墨迹已干的答卷,步履沉稳地踏出教学楼。
冬日的阳光,稀薄而矜贵,如同稀释过的琥珀,淡淡地涂抹在校园略显萧瑟的景致上,带着一种清冽的、不容置疑的真实感。他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深深地、缓缓地吁出一口气。一团白色的水汽在眼前迅速凝聚,又更快地消散在干冷的空气里,了无痕迹,如同他脑海中那些尚未完全平复的、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惊涛骇浪。
身旁,是考完试后汹涌而出的人潮。年轻的面孔上大多洋溢着如释重负的轻快,交谈声、笑语声、以及行李箱轮子碾过水泥路面发出的连绵不绝的“咕噜咕噜”声响,交织成一曲喧嚣而充满生机的归家序曲。这景象熟悉得令人心安,却又在戚睿涵的眼中透出一丝奇异的陌生。
从他意外穿越到那个风起云涌、铁血交织的明顺时空,再到历经艰险携董小倩归来,现实世界的时间之河流淌得缓慢而固执,仅仅过去了一周多。然而,在他的感知里,那段时间被无限拉长、填充了太多的生死一线、权谋博弈与金戈铁马,仿佛已经隔了整整一生。
那些记忆,并未褪色,而是如同最沉厚的底色,深深地浸染在他意识的每一个褶皱,使得眼前这片平和、有序,甚至带着期末考试这种“甜蜜烦恼”的校园生活,显出一种近乎失真的、琉璃般易碎的宁静。这宁静,需要他小心翼翼地重新适应。
他用力甩了甩头,仿佛要将那些纷至沓来的、跨越数百年的思绪暂时从脑中驱散。现在,不是沉湎于过去的时候。眼下,有一件更值得期待、更能将他的心神拉回当下的事情。他伸手从羽绒服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恰好在此时亮起,一条新消息跃入眼帘,发送者是袁薇:
“睿涵,考完了吗?小倩的成绩出来了,惊天大喜讯!我们在图书馆门口等你!”
简短的文字,却像一道暖流,瞬间冲散了盘桓在他心头的些许恍惚。戚睿涵心头一跳,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从心底升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清晰的弧度。他收起手机,加快脚步,汇入匆匆的人流,朝着图书馆的方向走去。脚步轻快,带着明确的目的地,以及即将分享喜悦的迫切。
图书馆作为校园的地标性建筑,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庄重而静谧。门口进出的学生不多,更显得站在台阶旁等待的两位女孩身影清晰。袁薇穿着一件蓬松的米白色羽绒服,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色羊毛围巾,衬得她原本白皙的脸蛋被寒气侵染得微红,却丝毫掩不住她眉眼间那份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兴奋与雀跃。
而她身边亭亭玉立的董小倩,则是一身戚睿涵母亲戚菲菲特意购置的浅蓝色羽绒服,款式简洁大方,下身搭配着常见的牛仔裤和保暖的雪地靴,长发利落地扎成一束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秀美的脖颈。
除了那份比寻常大学生更沉静、更内敛几分的气质,以及眼眸深处偶尔掠过的一丝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通透与审慎之外,董小倩的外表已然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只是,她静静站立时的姿态,双手自然地交叠在身前,脊背挺直,下颌微收,依旧带着一丝难以彻底磨灭的、源自严格教养的古典韵致,像一株悄然绽放的空谷幽兰。她的目光清亮,正专注地望着戚睿涵来的方向,眼中含着不易察觉的期待。
“睿涵!”袁薇眼尖,立刻发现了他,高高扬起手臂挥舞,声音里充满了活力。
“元芝。”董小倩也轻声唤道,脸上随之绽开一抹浅浅的、却分明发自内心的笑容,如同初春冰雪消融后第一缕阳光下的涟漪。她如今在学校和公开场合都已习惯叫他的名字,唯有在私下里,偶尔情动之时,还会下意识地用“元芝”这个表字来称呼他。这声呼唤,仿佛成了独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紧密连接着那两个迥异时空的秘密纽带,承载着不足为外人道的记忆与情谊。
戚睿涵几步跨上台阶,来到她们面前,带着笑意问道:“怎么样?成绩查到了?”虽然他早已预感到以董小倩的聪慧与努力,成绩绝不会差,但亲耳确认的消息总是更令人安心。
“何止是查到,”袁薇一把拉住董小倩的胳膊,像是展示一件稀世珍宝,语气夸张却充满真诚,“我们小倩,建筑学院大一新生,本学期所有科目总成绩,年级第一,刚出的公告!”
尽管有所准备,“年级第一”这四个字还是让戚睿涵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建筑学并非轻松的专业,课程繁重,竞争激烈。随即,一股巨大的、与有荣焉的喜悦感如同温暖的潮水般涌上心头,瞬间淹没了最初的讶异。“真的?太厉害了,小倩!”他忍不住由衷地赞叹,看向董小倩的目光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骄傲,仿佛取得这辉煌成绩的是他自己一般。
董小倩被他俩毫不吝啬的夸奖弄得有些赧然,微微低下头,视线落在自己雪地靴的鞋尖上,唇角却抑制不住地弯得更深了些,露出一点点细白的贝齿。她轻声解释道,语调依旧平和:“也只是……侥幸,未能辜负诸位期望。那些关于亭台楼阁、榫卯结构的学问,我往日在家中时,便曾随营造匠人略窥门径,听得先生们在讲堂上讲授,便觉有些亲切,理解起来稍显便宜。至于画图制艺,虽与昔日笔墨纸砚大相径庭,线条、尺度需格外谨严,但究其根本,仍是用心专一、精益求精之事,倒也……勉强能够应付。史论、思政等科目,无非是多用些心力背诵、理解,梳理脉络,不敢稍有懈怠。”
她说得如此轻描淡写,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谈论今日的天气。但戚睿涵和袁薇都心知肚明,这“侥幸”和“勉强应付”的背后,是跨越了数百年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鸿沟。一个来自明朝末年,深受传统闺阁教育的女子,要在短短一个学期里,适应现代大学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掌握高度专业化的建筑学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绘图软件,还要在众多优秀学子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其中所付出的远超常人的努力、所展现的惊人适应力和天赋,绝非“侥幸”二字可以概括。
戚睿涵清楚地记得,无数个夜晚,当他从自习室回来,总能看到董小倩房间的灯光还亮着,她伏案疾书或是凝神绘图的侧影被台灯勾勒得异常专注。她几乎是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浸泡在了图书馆那浩瀚的书海和绘图室那弥漫着铅笔屑与纸张气息的空间里,那股沉静而坚韧的钻研劲头,连他这个经历过高考洗礼和大学几年磨砺的学长都暗自佩服,甚至自愧弗如。
“这绝对不是侥幸,这是实至名归的实力证明!”戚睿涵语气肯定,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现在回头看,你选择的这个建筑学专业,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他不禁想起了在南京那段时空交错的日子里,董小倩对城中各类官署、民居、寺庙建筑的细致观察和那份发自内心的浓厚兴趣,那时她便已显露出对营造之学的特殊敏感与热爱,如今看来,一切仿佛早有伏笔。
“就是,小倩你就别谦虚了,”袁薇笑着挽住董小倩的胳膊,亲昵地晃了晃,“今晚必须好好庆祝一下。诗悦下午的火车就到南京,如苑姐也在群里说了,忙完公司的事就立刻赶过来,我们晚上好好聚一聚,不醉不归……哦不对,是尽情欢乐!”她及时改口,想起董小倩不擅饮酒。
正说着,戚睿涵握在手中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是白诗悦发来的消息,告知她已经顺利坐上高铁,预计傍晚时分便可抵达南京南站。紧接着,他们那个名为“穿越者后勤保障中心”(刁如苑起的俏皮名字)的微信小群里,刁如苑的头像也跳了出来,发来一张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如山的照片,配文文字带着她一贯的飒爽风格:“最后一道关卡,攻坚克难中,处理完这波即刻飞奔而来!各位小友务必等着我开席,不许偷跑!”
戚睿涵抬起头,将手机屏幕展示给两位女孩看,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瞧,庆祝团即将集结完毕。我们先回住处安顿一下,等诗悦到了,晚上一起去吃……嗯,我带小倩去个她肯定没去过的地方。”
董小倩闻言,那双清澈的杏眼中立刻闪过一抹毫不掩饰的好奇光芒,像被投入石子的平静湖面。但她并没有多问,只是乖巧温顺地点了点头,对戚睿涵的安排流露出全然的信任。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戚睿涵心头一暖,同时又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三人并肩走在回校外租住公寓的路上。冬日的校园别有一番景致,落叶乔木只剩下遒劲的枝干,指向灰蓝色的天空,而常青的香樟和冬青则依旧坚守着浓重的绿意。路边的草坪枯黄,但在阳光照射下,边缘泛着茸茸的金色光边。偶尔有不怕冷的麻雀在草地上跳跃觅食,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袁薇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假期计划,要去哪里旅行,要看什么电影。戚睿涵含笑听着,偶尔附和几句,目光却不时落在身旁稍后半步的董小倩身上。她走得很安静,目光掠过路旁的教学楼、公告栏、自行车棚,以及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眼神中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观察与思索。
对于这个时代的一切,董小倩似乎总保持着一种温和的疏离感,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旁观者,在努力理解和融入这个崭新的世界。戚睿涵知道,那种沉静之下,隐藏着一个曾经经历过家国动荡、生死离别的灵魂,如今的校园宁静,于她而言,是何等珍贵。
回到租住的公寓,这里虽然不算宽敞,但被戚睿涵和董小倩收拾得整洁温馨。窗台上摆着几盆绿萝,长势喜人,给室内增添了不少生气。董小倩回到自己房间放下书包,动作轻柔地将今天刚收到的、戚睿涵送的那支卡通圆珠笔和毛茸茸的钥匙扣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城市华灯初上,勾勒出与白昼截然不同的繁华轮廓。白诗悦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赶到公寓,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但更多的是见到朋友的兴奋。她给了董小倩一个大大的拥抱,连声祝贺,又叽叽喳喳地说起旅途见闻。
几人稍作休整,便出门与刚刚开车抵达的刁如苑汇合。刁如苑依旧是那副精致干练的女强人模样,穿着一件剪裁极佳的深灰色羊绒大衣,妆容完美,气场十足。她一下车,目光就锁定了董小倩,快步上前,亲热地揽住她的肩膀,语气带着夸张的赞叹:“哎呀,让我们看看,这是谁家这么厉害的女状元。听说考了年级第一,姐姐我这脸上都觉得倍儿有光彩,跟人谈生意底气都足了几分。今晚想吃什么,玩什么,随便点,别跟姐姐客气,我全包了!”
董小倩经过这学期的相处,已经渐渐习惯了刁如苑这种热情外放、略带戏剧性的表达方式,虽然脸颊还是微微泛红,但已能从容应对。她微笑着说:“谢谢如苑姐姐破费。只是……元芝说,要带我去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
“哦?”刁如苑挑眉,带着探究的笑意看向戚睿涵,“戚同学,你这次又打算带我们见多识广……哦不,是带我们初来乍到的小倩姑娘去见识什么不得了的新鲜玩意儿?神神秘秘的。”
戚睿涵露出一个略带神秘的笑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伸手拦下了两辆出租车,对司机清晰地报出了一个商业区的地址。
当出租车稳稳停靠在热闹的街边,那个巨大的、金黄色的、如同两道拱门般的“M”标识在夜色和霓虹灯中熠熠生辉,映入眼帘时,白诗悦和袁薇都愣了一下,随即相视一眼,默契地笑了起来。刁如苑也忍俊不禁,抬手用指尖轻轻点了点戚睿涵的方向:“我当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级场所,原来是麦当劳。睿涵啊睿涵,你这选址,可真是……别出心裁,接地气。”
戚睿涵笑着为一脸好奇的董小倩解释道:“小倩过来这些日子,各种菜系的中餐、海鲜、酒楼烧烤,我们都带她尝过不少。但这种风靡全球的西式快餐,她还没正式体验过。我觉得,这也算是深入了解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嗯,‘必修课’吧。感受一下这种快节奏下的饮食文化。”
董小倩仰起头,望着那个在都市夜色中分外醒目、几乎成为某种全球通用符号的拱形标志,眼睛里充满了纯粹的好奇与探究。这个标志,她在街头巷尾、公交站台的广告牌上见过多次,却从未想过要走进其中一探究竟。
一行人推开厚重的玻璃门,瞬间被一股温暖而嘈杂的声浪与混合着油炸食物、烘焙面包、番茄酱的独特香气所包围。店内灯火通明,光线是那种均匀而高效的冷白色,将一切都照得清晰分明。墙壁上挂着色彩鲜艳的促销海报,桌椅排列紧凑,大多是硬质塑料座椅和简易餐桌,方便快速周转。
背景音乐播放着当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节奏明快,与店内嘈杂的人声、餐盘碰撞声、以及不时响起的叫号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甚至有些喧嚣的氛围。店内座无虚席,大多是年轻人成群结队,或是带着活泼好动孩子的家长,人人脸上都带着轻松随意的表情。
董小倩站在门口光线稍暗的过渡区域,有那么一瞬间的迟疑,脚步微微顿住。眼前的景象于她而言,是全然陌生的,甚至带着一点信息过载的冲击。
那巨大的电子点餐屏上,动态滚动着各种食物的特写图片和价格,色彩饱和度高得有些不真实;穿着统一红白相间或深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明亮的柜台后高效地忙碌着,动作麻利;顾客们则自行在柜台前排队点餐,然后端着堆满食物的托盘在有限的座位间穿梭寻找空位;所有的食物,无论是汉堡、薯条还是饮料,大多用纸盒、纸袋、塑料杯盛装,一切都指向明确的功能性——快速、便捷、标准化,与她所熟悉的、讲究烹饪火候、餐具雅致、氛围营造和用餐仪式的酒楼饭馆大相径庭,更与她记忆中明朝那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相去甚远。
“这里……便是西洋所谓的‘快餐厅’?”她微微侧头,小声询问身边的戚睿涵,语气里带着确认的意味。
“对,顾名思义,就是以快速供应、方便食用为主要特点的吃饭地方。”戚睿涵点点头,自然地引着她走向排队点餐的队伍后方,“来,看看想吃什么,可以自己选。”
董小倩的视线落在那些不断变化的菜单图片和陌生的名称上:“巨无霸”、“麦辣鸡腿堡”、“薯条”、“麦乐鸡”、“香芋派”……这些词汇对她而言如同天书。她努力试图将图片与名称对应,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最终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戚睿涵,像是个面对陌生考题的学生。
戚睿涵便俯身靠近点餐屏,耐心地给她当起了解说员:“你看,这个叫做汉堡,是两片特制的面包,中间夹着煎烤或油炸的肉饼,再配上生菜、西红柿、酸黄瓜片和各种酱料。这个是麦辣鸡腿堡,用的是鸡肉,外面裹了粉炸得酥脆,里面是辣的酱。这个一根根金黄的是薯条,是用土豆切条油炸的……旁边这些小方块是麦乐鸡,是鸡肉做成的小块。还有这些是派,外面是酥皮,里面是甜的馅料,比如香芋、菠萝……饮料有可乐,是一种黑色的、带气泡的甜味水,喝起来舌头会有种刺刺的感觉;还有这个,是冰淇淋,是用牛奶、奶油和糖等东西搅拌冷冻制成的,吃起来甜甜的,冰冰凉凉……”
白诗悦和袁薇也凑在一旁,七嘴八舌地补充着描述味道,试图用更生动的语言让董小倩理解。袁薇说薯条蘸番茄酱是“酸酸甜甜,外脆内软”,白诗悦则强调麦辣鸡腿堡“又香又辣,吃起来很过瘾”。
最终,在大家的建议下,为了让她能尽可能多地品尝到不同种类,戚睿涵点了一个大型的全家桶,又额外加了不同口味的汉堡、好几份大薯条、麦乐鸡、菠萝派和香芋派,饮料则点了可乐、橙汁,以及作为甜点的巧克力新地和草莓圣代。
取餐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过程。堆得满满的托盘被端到他们好不容易在角落找到的一张长桌上。董小倩看着眼前堆满桌子的纸质包装盒、牛皮纸袋、红色的薯条盒和透明的塑料杯,神情依旧带着几分新奇和一种对待陌生事物的谨慎。各种食物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浓郁而直接,冲击着嗅觉。
戚睿涵拿起一个包装纸印着醒目图案的麦辣鸡腿堡,熟练地拆开一部分包装纸,递给她:“来,先试试这个,小心拿,可能会有点油。”
董小倩学着他的样子,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对她而言结构颇为新奇复杂的食物,它的形状、质感都与她认知中的任何面食不同。她迟疑地、小口地咬了下去。牙齿首先接触到的是微带韧性的面包胚,然后是酥脆得发出轻微“咔嚓”声的外皮,紧接着是鲜嫩多汁、带着微辣腌料风味的鸡肉,混合着清爽的生菜丝和独特的酱料,一种层次丰富、前所未见的复合口感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她细嚼慢咽,眼睛因为味蕾的新奇体验而微微睁大,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
“味道感觉怎么样?”白诗悦迫不及待地问,眼神期待。
董小倩将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才点了点头,用一种颇为客观、带着品鉴意味的语气评价道:“味道……颇为奇特,亦算鲜美。外皮酥脆异常,内里肉质确如诗悦所言,多汁入味。这酱料,辛辣中带着些许甜酸,亦有特色。只是这面饼,口感既不同于我们的炊饼那般实在,也不同于馒头那般松软,别有一番风味。”
“喜欢这个味道就好。”戚睿涵松了口气,笑着又拿起一根金黄色的、热乎乎的薯条,在小小的番茄酱包里挤出一抹鲜红,然后蘸了点酱,递给她,“再尝尝这个,薯条,蘸这个红色的酱吃,是番茄做的,酸甜口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