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鼎革天(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

每念到一个名字,便有一位或苍老、或雄壮、或儒雅的身影出列,跪倒在御座之前,叩谢天恩。他们脸上洋溢着激动、荣耀,以及如释重负的欣慰。多年的浴血奋战,生死搏杀,仿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和肯定。

轮到刘承胤时,诏书中特意言明,其父刘宗敏虽因过往之过受惩,但其本人于抗清灭明之战中,奋勇当先,屡立战功,特封庆阳侯。刘承胤虎目含泪,他深知这份恩宠背后包含着陛下对其父旧情的念及以及对他的期许,他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却坚定:“末将刘承胤,谢陛下天恩。必不负陛下厚望,继父亲遗志,永镇北疆,护卫大顺!”

对于前明宗室,李自成也并未采取赶尽杀绝的极端手段,而是展现了新朝的气度与怀柔政策,皆酌情封以有名无实的闲散爵位,令其能够安居度日,以示宽仁:

“朱聿键,封南阳侯!”

“朱以海,封济宁侯!”

“朱由榔,封潇湘侯!”

“朱常淓,封潞南侯!”

“朱亨嘉,封靖江侯!”

这些昔日的天潢贵胄,龙子凤孙,此刻亦只能顺应时势,压下心中的屈辱、失落或庆幸,依次出列,用略显干涩的声音叩谢天恩。他们身上的蟒袍玉带已然不在,换上了侯爵的常服,心中滋味,自是百感交集,难以言表。

冗长的册封名单终于接近尾声,殿内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再次聚焦到那个始终静立于武将班列中,却始终未闻其名的年轻人——戚睿涵身上。

谁都知道,若论及擎天保驾之功,这位年纪轻轻、来历神秘的“戚元芝”,堪称当世无二。从最初献策阻清兵入关,到只身南下说服吴三桂归顺,再到促成脆弱的明顺联盟,乃至在一次次决定国运的关键战役中出奇谋、定胜局,甚至可以说,若无他横空出世,大顺能否如此迅速地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尚在未定之天。他的功劳,早已超越了寻常的战功封爵,近乎于传说。

内侍监展开了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厚重的诏书,他提高了声调,几乎是以一种宣告神圣谕旨的庄重语气宣读:

“戚睿涵,智勇兼备,算无遗策;奇谋迭出,鬼神莫测。于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劝降吴帅,定鼎北方大局;联明抗清,稳固半壁江山;屡破强虏,决胜千里之外。其功勋彪炳,堪称再造玄黄,功在千秋,泽被万世。特封平虏伯,加太子少保衔,秩……”

就在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以为将听到一个足以匹配这不世之功的极高爵位——或许是国公,甚至是异姓王——时,戚睿涵却再次出列,躬身行礼,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姿态,打断了内侍监那充满荣耀的宣读:

“陛下,臣戚睿涵,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端坐御座的李自成也微微挑眉,身体不易察觉地前倾,露出了明显的讶异之色:“元芝这是何意?”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探究,一丝不解,“莫非是嫌朕封赏太薄,不足以酬汝之功?”

“非也,陛下厚爱,恩重如山,臣感激涕零,五内俱感。”戚睿涵抬起头,目光清澈如秋水,坦然地迎接着李自成和所有大臣疑惑的目光,“只是,臣本一介布衣,山野之人,机缘巧合,得遇陛下,投身于此番轰轰烈烈、再造华夏之大业,所为者,非为功名利禄,高官厚爵,实不忍见神州陆沉,华夏沉沦,百姓遭异族蹂躏之苦。如今,赖陛下神武,将士用命,清虏已灭,前明已亡,大顺鼎立,四海升平,百姓得享安宁。臣之心愿已了,再无遗憾。”他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且臣生性散漫疏狂,不惯庙堂之拘束,案牍之劳形,只愿寄情于山水之间,逍遥于林泉之下,粗茶淡饭,了此余生。故而,臣恳请陛下,体谅臣之愚志,允准臣辞去一切官职封爵,归于林泉,做一闲云野鹤。”

殿内一片哗然,窃窃私语之声四起。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古虽有之,如越之范蠡,汉之张良,皆被传为美谈。

然而,真正面临唾手可得的极致荣华富贵,封公封侯,光宗耀祖,手握重权,能有几人真正做到如此决绝地舍弃?众人看着戚睿涵,目光中充满了不解、难以置信、惋惜,乃至一丝发自内心的钦佩。史可法抚须沉吟,眼中露出欣赏之色;马士英微微摇头,似乎觉得此举过于不谙世事;吴三桂眼神复杂,既有惋惜,也有一丝释然;刘承胤等将领则多是满脸的不可思议。

李自成凝视戚睿涵良久,见他神色坦然,目光坚定,绝非故作姿态,以退为进,心中亦是一阵复杂的感慨。他深知此子非常人,其见识、谋略、乃至行事作风,皆迥异于常人,其志趣或许真的不在朝堂权位,而在那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他又看了看殿下众臣,见无人出面强留——或许他们也明白,戚睿涵的去意已决,强留无益,反而显得朝廷不能容人。

“元芝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视功名如浮云,朕心甚慰,亦甚为不舍。”李自成终于开口,声音洪亮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与感慨,“既然你去意已决,朕若强留,反而不美。朕便准你所请。你虽无官无爵,然于国于民之功,堪比日月,朕与天下臣民,永志不忘。武英殿今日之言,朕亦铭记于心。他日若改变心意,或游历倦怠,大顺朝堂,随时虚席以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谢陛下成全!”戚睿涵深深一揖到底,心中一块大石彻底落地,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弥漫全身。

就在这时,又一个身影有些匆忙地出列,却是御厨总管李大坤。他身材胖大,面容憨厚,穿着一身略显紧绷的崭新官服,脸上带着惯有的、略显局促却又真诚的笑容。他像往常汇报膳单一样,向李自成行了个不算标准但充满敬意的礼,瓮声瓮气地说道:“陛……陛下,臣是个粗人,没啥大本事,就会掂掂大勺,做点家常饭菜。承蒙陛下不弃,让俺在宫里管了这么久的灶台,没出啥岔子,还老是赏赐,俺这心里,一直怪不好意思的。”

他挠了挠头,继续道:“如今天下太平了,陛下的胃口也好,臣的那点手艺,也差不多都传给副总管胡文元那小子了。那小子灵醒,肯钻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肯定能把陛下和娘娘、皇子们的膳食打理得妥妥帖帖,花样翻新,比俺强多了。臣……臣想了想,俺这心里头,还是惦记着跟元芝兄弟一起,到处走走,看看咱大顺的大好河山,顺便也寻摸寻摸各地的食材,研究点新菜式。俺……俺也想跟着元芝兄弟一起走,还请陛下恩准。”

李自成看着李大坤,这个自那个奇异的“穿越”之始,便一直默默跟随在自己身边,用他那看似平凡却总能带来温暖和满足感的手艺,照顾着自己和军中将士肠胃的憨厚室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深深的不舍。他知李大坤与戚睿涵情谊深厚,性格朴实,去意同样坚决,绝非虚伪客套。他望着李大坤那充满期盼的圆脸,仿佛又看到了昨晚在城外军营里,他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面走过来时的情景。

李自成不由得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无奈,也带着祝福:“大坤啊,你这手艺,朕可是会想念得紧。宫里少了你做的臊子面,总觉得少了点滋味。罢了,罢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朕也准了。只是日后若云游到京城,定要进宫来,再给朕做碗面吃!”

“哎,谢陛下,一定,一定!”李大坤喜出望外,连连叩头,胖胖的脸上笑开了花。

“胡文元!”李自成收敛笑容,唤道。

“臣在!”一个看起来精干利落的中年厨官立刻从班末小跑出列,激动地跪倒在地。

“即日起,由你接任御膳房总管之职,定要用心当差,恪尽职守,不得有误。若出了差错,朕唯你是问!”

“臣胡文元遵旨,必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将御膳打理周全!”胡文元声音颤抖,重重叩首。

朝会至此,已近尾声。李自成又勉励了众臣几句,无非是同心协力,共保太平,勤政爱民之类,便宣布散朝。

沉重的殿门被缓缓推开,更加明亮的阳光涌入殿内。文武百官们依次鱼贯退出武英殿,许多人经过戚睿涵和李大坤身边时,都投来复杂难明的目光,或拱手致意,或低声感叹,或欲言又止。

戚睿涵与李大坤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随着略显杂乱的人流走出大殿,殿外阳光正好,灿烂而不灼人,照耀着这座刚刚易主、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庞大宫城,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金色光华,汉白玉的栏杆和台阶在阳光下温润生辉。

董小倩早已在殿外不远处的廊下静静等候,她穿着一身淡青色的衣裙,身形窈窕,宛如一株空谷幽兰。见两人出来,她迎上前去,明澈的眼中带着无声的问询。戚睿涵对她微微点头,目光温和而肯定。董小倩便明白了,她那清丽的唇角泛起一丝恬静而了然的浅浅笑意,仿佛早知如此。

三人并肩,不再理会身后那些或羡慕、或惋惜、或议论纷纷的目光,沿着漫长的汉白玉台阶,一步步缓缓向下走去。他们将身后那座金碧辉煌、象征着权力顶峰的武英殿,以及其中尚未完全散去的荣耀、喧嚣、算计与政治的漩涡,渐渐地抛远。他们的身影在初夏明亮而温暖的阳光下,拉得很长很长,坚定地走向宫门的出口,也走向一段未知却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自由气息的新征程。

宫墙之内,钟鼓齐鸣,新的王朝正在开启它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篇章;而宫墙之外,天高云阔,属于他们的故事,还远未结束。空气中弥漫着宫苑内花草的清新气息,混合着远处市井隐约传来的烟火气,仿佛在预示着一种不同于庙堂之上的、更为广阔、更为真实也更为自在的自由天地,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