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铁骑踏破冰雪,重铸华夏山河(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关外的风,是带着刀子的。
凛冽的朔风呼啸着从西伯利亚荒原席卷而来,裹挟着漫天飞舞的、鹅毛般的雪花,抽打在盛京斑驳的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万千冤魂在齐声哀泣。天地间一片苍茫,视线所及,尽是混沌的白。
那座被满清尊为“龙兴之地”的都城,在这片狂暴的风雪中,轮廓变得模糊而扭曲,若隐若现。它不再像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反而更像一头在苍白天地间蜷缩匍匐、伤痕累累的疲惫巨兽,在严寒与绝望中艰难地喘息着,每一块墙砖似乎都浸透了末日的阴影。
城墙之上,那面曾经象征着八旗荣耀、猎猎飞扬的黄龙旗,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它被狂风撕扯着,在旗杆上无力地卷动、翻腾,如同垂死者咽喉间最后几下微弱的脉搏,每一次挣扎都仿佛耗尽了全部气力。旗面上那条张牙舞爪的金龙,在硝烟和风雪的侵蚀下,褪色、破损,再也显不出半分威严。
而与这座死气沉沉的孤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外那连营百里、旌旗蔽日的联军大营。站在城头眺望,只见一片色彩的海洋在雪原上铺陈开来——明军那如血般鲜艳的赤旗,顺军将士那朴实无华的白色战袄,蒙古骑兵带来的斑斓猎猎的旌旗,朝鲜军整齐划一的青蓝色旗帜,以及来自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索伦等东北各族义军五花八门却充满野性的标识……
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讨逆画卷。即便隔着如此距离,城墙上的守军似乎也能感受到那营盘中弥漫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战意与决然。凛冽的空气,仿佛也因为这数十万大军的肃杀之气而变得更加沉重压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铁锈般的冰冷味道。
联军中军大帐内,虽然摆放着数个烧得正旺的炭盆,盆中上好的银炭噼啪作响,散发出灼人的热量,却依然驱不散弥漫在帐中每一个人心头的那份沉重如山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
戚睿涵站在巨大的军事舆图前,目光沉静如水。舆图上,盛京及其周边的山川地理、城池关隘被标注得清清楚楚,而那代表清军布防的红色小旗和代表联军进攻方向的蓝色箭头,早已将盛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密密麻麻,如同附骨之疽。他的指尖最终稳稳地按在了舆图中央,那座象征着最终目标、也是满清最后顽抗堡垒的城池轮廓上。
岁月的风霜与连年征战的洗礼,早已磨去了他脸上属于现代大学生的最后一丝青涩。他的皮肤变得粗糙,颧骨更加分明,下颌线如刀削般坚毅。唯有那双眼睛,穿越了烽火狼烟,看惯了生死离别,却依旧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清澈与锐利,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直指问题核心。此刻,这双眼中正倒映着舆图上跳跃的烛光,也倒映着那座即将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孤城。
帐内济济一堂,堪称一时豪杰荟萃。名义上的联军总指挥,山海关总兵、平西侯吴三桂,身着山文铠,面色沉凝,手指无意识地在腰刀刀柄上摩挲着,目光偶尔扫过戚睿涵,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与倚重。在他身旁,是身形挺拔、面容儒雅却目光坚定的黔国公沐天波,他代表着大明最后的尊严与西南边陲的忠诚;顺军谋主、有着“小诸葛”之称的李岩,青衫纶巾,眉宇间带着智者的从容,正凝神细看图上的兵力部署;而那位以忠义刚烈闻名天下,曾死守扬州力抗清军的史可法,此刻虽面带疲惫,但腰杆挺得笔直,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与收复河山的渴望。此外,还有蒙古科尔沁部的阿布鼐亲王,他身形魁梧,披着华丽的貂皮大氅,脸上带着草原勇士特有的剽悍;朝鲜军的都元帅姜晋昕,甲胄鲜明,神色恭谨中透着决绝;以及几位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部落首领,他们面容粗犷,穿着兽皮缝制的衣袍,眼神桀骜不驯,却同样聚焦于舆图之上。
帐内气氛肃穆,唯有炭火的噼啪声和帐外隐约传来的风雪呼啸声交织在一起。
“报——!”
一声急促而洪亮的通报声打破了帐中的寂静。只见一名身披白色伪装斗篷、满身皆是冰雪的斥候,疾步如飞闯入大帐,带进一股刺骨的寒气。他单膝跪地,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又异常清晰:
“启禀各位将军,蒙古阿布鼐亲王麾下铁骑、朝鲜都元帅麾下精兵,以及赫哲、达斡尔、索伦诸部勇士联名请求,愿为前部先锋,即刻对盛京发起总攻。将士们士气高昂,皆言必破此城,以雪国仇家恨!”
帐中诸将闻言,精神无不为之一振,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戚睿涵和吴三桂。求战之心,已如满弦之箭,一触即发。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看向身旁的年轻人。尽管他身为总指挥,地位尊崇,但数年来的并肩作战,早已让他深知眼前这个年轻人体内所蕴含的惊人能量与远见卓识。他沉声开口,语气中带着询问,也带着托付:“元芝,将士们求战心切,士气可用,正是雷霆一击之时。你看……这总攻之令,是否当发?”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戚睿涵身上。他能感受到那目光中的期盼、信任,以及沉甸甸的责任。他缓缓从舆图前转过身,走到大帐中央,环视着每一位将领坚毅的面庞。他的声音并不高昂,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风雪的力量,平稳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清廷窃据神州,倒行逆施,剃发易服,屠城戮民,其罪行罄竹难书,如今已是天怒人怨,民心尽失。关内膏腴之地,尽复汉家衣冠;关外龙兴之所,亦成困兽之牢笼。盛京虽号称坚城,然内有惊惶失措之君,外无拼死必救之援,其势早已如累卵,崩塌只在顷刻之间!”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过众人,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宣告历史判决般的铿锵:
“今日,我四方义军云集于此,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此正是犁庭扫穴,一举廓清寰宇,永绝后患之时。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我意已决,各军按原定部署,即刻整军,四面合围,对盛京——发起总攻!”
“谨遵将令!”
帐中诸将,无论来自何方,属于哪支势力,此刻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们轰然应诺,声浪如同平地惊雷,震得大帐似乎都在微微颤动,连帐外的风雪声仿佛也被这充满力量与信念的吼声暂时压了下去。
“咚、咚、咚、咚——”战鼓声,如同积蓄了万古的滚雷,自联军营地四面八方冲天而起,悍然撕裂了雪原长久以来的沉默。这鼓点初始沉闷,继而越来越密,越来越响,最终连成一片,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紧接着,苍凉而雄浑的号角声此起彼伏,穿透风雪,将进攻的指令传达到每一个方阵,每一名士兵耳中。
刹那间,仿佛整个沉睡的雪原都被这战鼓与号角惊醒,并彻底地愤怒起来。
无数个步兵方阵,如同钢铁铸就的移动森林,开始向前推进。士兵们身披甲胄,手持长矛、刀盾,踏着整齐划一而又沉重无比的步伐。积雪在他们的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冻土在他们的步履下震动。他们沉默着,但无数人的沉默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呐喊更令人心悸的恐怖压力。
与此同时,骑兵部队动了。来自蒙古草原的轻骑,来自关宁的铁骑,来自顺军的马队……他们如同数道决堤的黑色洪流,又如同席卷大地的狂风暴雨。马蹄奋力践踏着积雪与冻土,扬起遮天蔽日的雪尘冰屑。骑兵们伏在马背上,手中雪亮的马刀在昏暗的天光下反射出片片寒芒,口中发出各种腔调的呼哨与呐喊,汇聚成一股摧毁一切的死亡旋风。
在步兵与骑兵的洪流之间,是那些体型庞大、结构复杂的攻城器械——高达数丈、如同移动堡垒的楼车,需要数十人合力才能推动的沉重冲车,以及无数架带着狰狞铁钩的云梯……它们在士兵们汗流浃背的推动和牵引下,发出“吱吱呀呀”令人牙酸的声响,如同远古的巨兽,缓缓地、却又无可阻挡地逼近那座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孤城。
城墙上的清军,显然已经到了人力与意志的极限。他们的反击显得稀疏而凌乱。箭矢零零星星地抛射下来,大多无力地插在雪地上,或者被联军士兵高举的盾牌轻易挡开。偶尔有几门红衣大炮发出轰鸣,吐出火舌和铅弹,在联军阵中砸出小小的缺口,带起一蓬血雨。但这零星的、失去了往日精准与密集的火力,在联军排山倒海、无边无际的攻势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如此无力,如同暴风雨中几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戚睿涵和董小倩披着重甲,站在前线一处稍高的土坡上督战。董小倩秀美的脸庞上此刻满是肃杀,她紧握着腰间的剑柄,目光紧随着攻城的浪潮。戚睿涵则面色沉静,但他微微抿紧的嘴唇和深邃眼眸中跳动的火焰,显示他内心的波澜并不平静。他看到,有联军士兵在冲锋途中被流矢射中,闷哼一声倒下;有举着云梯的勇士被城头扔下的滚木礌石砸中,脑浆迸裂;有试图靠近城墙的冲车被火炮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车旁的士兵化作火人,发出凄厉的惨嚎……
战争的残酷,血与火的洗礼,从未因正义的一方而稍有减轻。
然而,没有人退缩。后续的士兵毫不犹豫地踏过同伴尚温的尸体,继续向前。他们顶着用木板和牛皮临时加固的盾牌,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拍击着盛京这座看似坚固、实则早已摇摇欲坠的堤坝。
无数架云梯,带着复仇的铁钩,终于成功地架上了饱经战火的城墙。惨烈至极的登城战,立刻在每一段还能站人的城墙上疯狂上演。刀光剑影激烈碰撞,血肉之躯舍命相搏。怒吼声、兵刃入骨声、垂死哀嚎声、重物坠地声……交织成一曲最为原始、也最为残酷的战争交响乐。城墙垛口处,不断有纠缠在一起的身影坠落,如同下饺子般摔在坚硬的冻土或冰冷的雪地上,绽放出一朵朵凄艳的血色之花。
然而,决定这场战役最终走向的,并非来自城外正规军的强攻。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就在盛京城南门,也就是皇太极时期修建的德盛门处,攻防战进行到最为惨烈、最为焦灼的时刻,城门内侧,突然爆发了一场远比城外厮杀更加混乱、更加疯狂、也更加决绝的呐喊与骚动。
只见数以千计、乃至上万的汉人百姓,以及许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东北各族土着、包衣阿哈,如同从地底涌出一般,突然出现在了南门内的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手中拿着的不再是驯服的工具,而是锄头、铁镐、木棒、菜刀,甚至是从刚刚被杀死的清兵手中夺来的腰刀和长矛!
积压了数十年的仇恨、屈辱、痛苦与绝望,在这一刻,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骤然冲破了地壳,彻底地、疯狂地喷发出来!
“杀鞑子,迎王师——!”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挥舞着捡来的断刀,用尽平生力气嘶吼,浑浊的老眼中流淌着热泪。他的儿子,就死在二十年前的辽阳屠城。
“报仇的时候到了,为我爹娘报仇啊!”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中年汉子,状若疯虎,抡起锄头就砸向一个试图维持秩序的八旗军官的后脑。
“打开城门,放天兵进城,咱们汉人不做奴才了!”更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男女老幼,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他们不顾一切地扑向那些曾经高高在上、肆意欺压他们的八旗兵丁,用最原始的武器,进行着最决绝的反抗。
守门的清军,主要是些二线的旗丁和一些汉军旗士兵,他们早已被城外的攻势打得胆战心惊,此刻被这突如其来的、来自内部的疯狂攻击彻底打懵了。军官的呵斥声被淹没在愤怒的海洋里,阵型瞬间崩溃。
起义的民众如同狂暴的洪流,冲垮了清军仓促组织起来的防线,他们奋力砍杀那些试图抵抗的士兵,更多的人则如同潮水般涌向那扇沉重的城门。他们用肩膀顶,用木杠撬,拼命地挪开那根需要数十人才能抬动的顶门巨木;一些人爬上绞盘,不顾一切地推动那冰冷而沉重的绞索……
正在城外亲自督战,试图稳定阵线的多尔衮,远远望见南门内侧冲天而起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以及城头守军骤然变得更加混乱、防御火力几乎瞬间停滞的景象,心中猛地一沉,一股冰寒彻骨的凉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他身着那身曾经象征无上权势、如今却沾满血污和泥泞的亲王铠甲,须发凌乱,双目赤红如血,早已失去了往日那位睿智冷静、执掌朝纲的摄政王的半分威严。
“顶住,给我顶住!擅离职守者,格杀勿论!后退者,株连全家!”他挥刀砍翻一名刚刚冲到近前、试图阻止联军登城的顺军士兵,声嘶力竭地朝着身边惶恐的亲兵和溃退下来的败兵怒吼。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军心已散,士气已崩。他的命令,此刻如同投入狂涛巨浪中的一颗小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瞬间就被起义民众那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和联军震天的杀声彻底淹没。更多的百姓,如同决堤的洪水,源源不断地涌向南门。绞盘在无数双手的奋力推动下,发出令人心悸的“嘎吱嘎吱”的巨响。
终于,伴随着一阵沉闷如雷鸣、又刺耳如骨骼断裂般的轰响,盛京南门——这座象征着满清最后尊严与希望的沉重门户,在城内无数被压迫者的愤怒之火与城外联军雷霆万钧之力的内外夹击之下,缓缓地、带着不甘与绝望地,洞开了!
“城门开了,大军进城,杀——!”
城外的联军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了更加震耳欲聋、直冲云霄的欢呼!所有的犹豫、所有的阻滞瞬间消失,攻势如同终于寻找到宣泄口的滔天洪水,以无可阻挡之势,汹涌地冲入城内!
多尔衮眼睁睁看着那扇巨大的城门在他面前轰然洞开,看着如狼似虎的联军士兵和起义百姓如同潮水般涌入他发誓要守卫的都城,他脸上最后一丝血色也彻底褪去,变得惨白如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彻底的绝望。龙兴之地,祖宗基业,兄皇托付,竟然……竟然就这么葬送在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最终给予这致命一击,彻底击垮这座坚城防线的,竟然不是敌人的精锐大军,而是他,以及他所属的这个阶层,从未真正放在眼里、视为牛马和奴才的那些底层贱民的愤怒。
“乱臣贼子,皆是乱臣贼子,国族之叛徒,奴才反噬主子的畜生!”
他发出一声不似人声、宛如受伤濒死野兽般的凄厉嚎叫,脑中那根名为理智的弦彻底崩断。他不再理会身边仅存的、试图护卫他撤离的亲兵,甚至不再去看那些汹涌入城的人潮可能带来的危险。他猛地一夹马腹,挥舞着那柄曾经斩杀过无数明军将领和起义军首领的宝刀,竟独自一人,策马冲向那些正在涌入城门的联军士兵和起义百姓。
这一刻,他不是那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不是那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只是一个被失败和仇恨冲昏了头脑,试图以飞蛾扑火般的姿态,进行最后、也是最无望抵抗的疯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身影,几乎是瞬间就被汹涌的人潮吞没了。
然而,他那身虽然破损却依旧华丽的亲王铠甲,以及他那张因为长期身居高位而养成的、与普通百姓和士兵截然不同的面容,立刻引起了注意。
“是多尔衮,那个狗摄政王!”一个从关内逃难而来,全家死于清军屠刀下的汉子第一个认出了他,眼睛瞬间变得血红。
“杀了这狗鞑子,为我惨死的爹娘报仇!”
“为我那被掳掠到关外折磨致死的姐姐报仇!”
“杀了他,为我们赫哲部被灭族的乡亲报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