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兵临城下,铁骑破晓(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扑通”一声闷响,多铎重重摔落在干燥坚硬、布满碎石的土地上,激起一片烟尘。即使有铠甲防护,这一摔也让他五脏六腑如同移位,眼前金星乱冒,一阵剧痛传来,几乎背过气去。
不待他挣扎起身,几名如狼似虎、早就蓄势待发的联军刀斧手早已一拥而上,用挠钩套索将其死死按住,不容他有任何反抗,利落地卸了下巴(防止其咬舌自尽),剥去甲胄,用浸了水的牛筋绳索捆了个结结实实。
“绑了!”沐天波横棒立马,胸膛剧烈起伏,汗水如同小溪般从额角流下,浸湿了战袍,呼吸粗重如风箱。他虽然体力消耗巨大,但眉宇间那股扬眉吐气、为国雪耻的豪情与快意,却如同烈日般难以掩饰,灼灼生辉。
“万岁,沐国公威武,万岁!”联军阵中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声浪如同海啸,席卷了整个战场。战鼓被擂得如同雷鸣般激昂,所有的旗帜都在疯狂舞动。
反观保定城头,清军将士眼见主帅被生擒,顿时一阵大乱,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士气瞬间跌至谷底。城头上原本严整的防御阵列出现了明显的动摇和骚动。
中军大旗下,戚睿涵看着被押解下来、垂头丧气却仍目露凶光的多铎,心中念头急转,上前一步,对史可法和李岩拱手说道:“史阁部,李军师,多铎身份特殊,在清廷中地位尊崇,不仅是豫亲王,更是多尔衮的左膀右臂,贸然杀之,恐激其上下悲愤之心,拼死抵抗,于我军迅速攻克北京不利。不如暂且留其性命,严加看管,或可作为日后与清廷谈判、迫其退出关外的重要人质筹码,甚至可动摇其军心。”
史可法略一沉吟,他原本对这等屠戮汉民的鞑酋恨之入骨,但作为全军统帅,必须考虑战略全局,于是点了点头,赞许地看了戚睿涵一眼:“元芝所言有理。多铎乃虏酋重要亲王,生俘之,其意义远大于阵斩。既可彰显我天朝仁义,又可令虏酋投鼠忌器。可将其即刻押送后方,派重兵专人看守,绝不能有失。”
李岩也表示同意,他考虑得更深:“不错,此人活着,比一具尸体有用得多。不仅可为人质,或许还能从其口中拷问出一些北京布防的虚实。吴将军,你以为如何?”他转头问吴三桂。
吴三桂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被押走的多铎,淡淡道:“军师高见,末将无异议。”他心中或许有些兔死狐悲,或许在衡量生擒多铎给自己带来的功绩与影响,但此刻,联军大势已成,他自然不会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主帅被擒,保定清军士气崩溃,在联军随后发起的猛烈攻势下,抵抗迅速瓦解。部分清军试图突围北逃,被联军骑兵截杀,大部分则选择了投降。联军兵不血刃,顺利收复保定这座战略重镇。
挟大胜之威,联军未作过多停留,留下部分兵力安抚地方、清剿残敌后,主力继续向北迅猛推进。沿途清军据点风声鹤唳,望风披靡,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大军浩浩荡荡,很快便兵临北京城下。
古老的北京城墙,如同一条青灰色的巨龙,巍然矗立在华北平原的尽头,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冰冷而沉郁的光泽,沉默地面对着城外如同潮水般涌来、密密麻麻、旌旗招展的联军军营。这里,曾是大明王朝的心脏,旧日的都城,享国近三百年的荣耀与辉煌之地;如今,却是清廷窃据的政治中心,更是无数汉人魂牵梦绕、誓要收复的旧都,是北伐最终的目标。
联军上下,从将领到普通士卒,无不心情激荡。一路征战,无数袍泽血洒疆场,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光复神京,就在眼前。乐观和兴奋的情绪在营中弥漫,仿佛北京城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在联军休整一日后,发起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中,便迅速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冷却了下来。
北京城的防御体系,其坚固与凶猛程度,远非之前任何一座城池可比!城墙不仅高大厚重远超保定,上面更是布满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箭楼、铳眼、滚木礌石槽、油锅架一应俱全。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清军所使用的火器。
只见攻城战刚开始,联军步兵方阵在盾牌掩护下,推着云车、抬着云梯,呐喊着向城墙逼近。突然,城头炮火齐鸣,声震四野。但那射出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实心铁弹,而是大量凌空爆炸、迸射出无数破片和火焰的开花榴弹。这些炮弹如同死亡的礼花,在联军冲锋队伍中接连绽放,覆盖范围极广,瞬间便将冲锋的阵型撕扯得七零八落,残肢断臂混合着泥土四处飞溅,惨叫声此起彼伏。
同时,一种明显改良过、枪管更长、带有简易击发机构的连珠火铳,从城墙垛口后密集地伸出,爆发出远超明军火绳枪的射速。铅弹如疾风骤雨般泼洒而下,打在盾牌上咚咚作响,不少盾牌被直接射穿,许多联军士卒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射倒在地。
偶尔,甚至能看到几架造型奇特、仿佛巨大木鸟、依靠某种扭曲的弹性机构或原始蒸汽动力滑行投掷炸药的“飞机”,笨拙地从城头起飞。它们飞得不高也不快,投掷精度很差,但其投下的黑火药炸弹威力却不容小觑,偶尔落在人群密集处,便能造成一片混乱和伤亡。
联军数次组织的试探性攻势,甚至连护城河都未能完全越过,就在这种立体而炽烈、远超时代理解的火力网下被轻易瓦解,伤亡惨重,城墙根下留下了大片尸体和哀嚎的伤兵。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血红,也映照着北京城外联军大营中那初战失利后略显压抑和迷茫的气氛。日间的兴奋与期待,被挫败感和巨大的伤亡数字所取代。伤兵营里人满为患,痛苦的呻吟声随风飘荡,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联军的主要将领——史可法、李岩、吴三桂、孙可望、沐天波、戚睿涵、董小倩等人再次齐聚一堂,所有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阴云,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帐内很安静,只有火把燃烧偶尔发出的噼啪声,以及远处伤兵营隐约传来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哀嚎。白日的激战与惨状,让夜晚的沉寂显得格外沉重。
史可法率先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以及强自支撑的坚定,往日挺直的腰背似乎也微微佝偻了些:“诸位……今日一战,可见北京城防之坚,虏寇火器之利,犹在预料之上。看来,多尔衮,还有那个助纣为虐的张晓宇,是将他们的老底,全都押在这最后一搏了。”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显示出内心的焦虑。
李岩接口道,他的脸色同样不好看,眼神却依旧冷静,分析着局势:“史阁部所言极是。尤其是那些火器,其威力、射程与射速,都远超我等以往所见。那开花弹,那连珠铳,还有那能投弹的木鸟……想必是那张晓宇,将其所知所学,那压箱底的邪门本事都拿了出来,武装此城。观今日之势,强攻硬打,恐非良策,徒增伤亡,折损我军锐气。”他的话语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技术代差带来的防御优势。
吴三桂眉头紧锁,白日里他的关宁军作为精锐也参与了进攻,损失不小,他麾下几名得力干将都挂了彩。他沉声道:“李军师判断无误。城墙厚重,我军携带的红衣大炮难以有效撼动。云梯、云车甫一靠近,便遭敌军集中火力打击,尤其是那开花弹,对我密集队形威胁太大。如此攻城,无异于驱士卒赴死。需得另想他法,不可再如此莽撞。”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心痛和对现行战术的否定。
孙可望性格更显急躁刚猛一些,他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却带着焦灼:“难道就这般被堵在城外干看着不成?围困?北京城大,人口众多,储粮必丰,多尔衮既决心死守,必已囤积大量粮草军械。短期之内恐难见效,时日一长,我军数十万大军粮草补给漫长,各地清军残部若闻讯来援,或是塞外蒙古插手,恐生变故。”他提出了长期围困的隐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各种破城之策。有人提议挖掘地道,直通城内或城墙下方爆破;有人建议寻找城内可能的反清义士作为内应,里应外合;还有人主张分兵掠取周边,切断北京与外界的联系,行长期围困之实。但每一种方案,似乎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清军显然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应对各种常规攻城手段,城墙根下可能埋有瓮监听地动静,城内经过多次清洗,内应难寻,而长期围困确实存在孙可望所说的外部风险。
戚睿涵一直沉默地听着众人的讨论,目光落在帐内跳跃不定的烛火上,脑海中思绪飞转,如同高速运行的计算机。
眼前的北京城,在他眼中,不仅仅是一座古代的坚城,更是一个被另一个穿越者,他的情敌张晓宇,用超越时代的技术和理念部分改造过的、武装到牙齿的巨型堡垒。张晓宇带来的技术优势,在这最终决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回想起自己那个时代看过的战争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攻坚战,还是近代的城池争夺,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和优势火力,正面强攻往往代价惨重,甚至徒劳无功。
“诸位,”戚睿涵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粗略北京城防图前,“北京城高池深,火器犀利,强攻确实非是上策。今日试探,可见一斑。我等自江南、自湖广、自川陕,一路血战,无数将士埋骨他乡,方至此地,眼看胜利在望。将士性命宝贵,不容在这最后关头轻易牺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中每一位将领,语气沉稳而坚定:“不如暂且稳扎营盘,深沟高垒,从长计议。一方面,可挑选善于土工作业的工兵,多路并进,悄悄挖掘地道,尝试绕过或直接破坏城墙根基,同时仔细勘探,寻找城墙年代久远可能存在的薄弱之处。另一方面,需派遣最精干的哨探和夜不收,日夜不停,详细侦查记录敌军火力点的具体位置、火炮射击的间歇规律、那‘木鸟’起飞的频率和条件,寻找其防御体系的漏洞与破绽。”
他继续补充,引入了心理战的因素:“此外,多铎被擒,清廷内部,尤其是多尔衮兄弟,必生震动,甚至可能因权力或责任问题产生龃龉。或可加以利用,将生擒多铎的消息写成书信,用箭射入城中,乱其军心,激化其内部矛盾。我军连战连捷,士气根基尚在,后勤补给线已通,大势在我,不必争此一朝一夕之得失。稳守营寨,仔细商讨,汇集众智,寻一万全之策,方是正道。”
他的建议,冷静、务实、条理清晰,既指出了问题所在,又提出了具体的、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考虑到了军事、工程甚至心理层面,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认同。
史可法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颔首道:“元芝所言,老成谋国,甚合吾心。是我等有些心急了,被胜利在望冲昏了头脑。北京乃虏酋巢穴,经营日久,又有妖人助阵,岂是易与?传令下去,各营加强警戒,轮番值守,谨防敌军趁我新败,出城夜袭。同时,多派哨探夜不收,详查四周地形、水源及敌军外围哨卡情况。明日再召集众将,汇集众智,共商破敌良策!”
会议暂告一段落,众将各自带着沉重的思绪和新的任务回营安排防务,安抚士卒。戚睿涵和董小倩并肩走出大帐,一股带着凉意的夜风迎面吹来,稍稍驱散了白日的硝烟味与心中的燥热。抬头望去,夜空深邃,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冷静的眼睛注视着大地。而远处,那座巨大的城市轮廓,在沉沉的夜色中如同匍匐的、散发着危险气息的史前巨兽,沉默地与他们对峙着。城头上,依稀可见点点火光游动,那是清军巡逻的队伍,提醒着他们,最终的胜利,还远未到来。
“没想到,这最后一步,竟是如此艰难。”董小倩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以及并肩作战至今形成的依赖,她不由自主地向戚睿涵靠近了些许,“那张晓宇……他到底还给清军弄出了多少可怕的东西?”
戚睿涵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她有些冰凉的手,给予无声的安慰。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目光依旧锐利地紧盯着北京城的方向,仿佛要穿透那浓重的黑暗:“是啊,黎明之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多尔衮和张晓宇,是把所有的筹码、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这座城上了。这将是最后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战。”
他顿了顿,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一股历经磨难后淬炼出的、不容置疑的坚定:“不过,再坚固的堡垒,也总有攻破的方法。我们一路走来,从山海关到江南,从分裂到联合,经历了那么多绝境,不都闯过来了吗?现在,优势在我,大势在我,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智慧和勇气,一定能找到它的弱点,敲碎它的硬壳!”
他的话语,像黑暗中点燃的一簇火苗,驱散了董小倩心头的些许阴霾。她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只是与他并肩而立,默默注视着那片象征着最终胜利、却也蕴含着未知与艰险的黑暗与寂静。
联军大营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逻士兵整齐的脚步声和刁斗报时的声音,规律地回荡在夜空下,与远处北京城头隐约传来的灯火、人语以及金属碰撞的细微声响,形成了无声而又紧张的对峙。
光复旧都的最终决战,在经历了一场意外的挫败后,暂时陷入了僵持。双方都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打破平衡、决定命运的时机。而历史的走向,就在这看似停滞的暗流中,等待着最终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