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残阳如血,新芽暗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南京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糊与血腥的气味混杂在初冬清冷的空气中,如同无形的幽灵,在断壁残垣间久久徘徊。昔日桨声灯影、笙歌不绝的秦淮河,如今只剩下歪斜的桥墩、坍塌的画舫碎片,以及漂浮着焦木、破布甚至不明残骸的浑浊河水,在黯淡天光下泛着令人心悸的油光。河水呜咽着流过残破的城郭,仿佛在为这座饱受蹂躏的古城低泣。

街道上,明军士兵与自发组织的民夫们如同沉默的蚁群,在瓦砾堆中艰难地清理着。他们用简陋的工具,甚至徒手,搬开烧得焦黑的梁柱,挪动破碎的砖石。每一次挖掘都小心翼翼,既希望能找到生还者,又害怕触目所及皆是惨状。收敛尸体的工作更是沉重得让人窒息。

双方战死者的遗体纠缠在一起,往往需要费力才能分开。明军的号衣与清军的棉甲都被血污浸透,冻结在一起,难以辨认。一车车的残破躯骸被运往城外匆忙挖掘的巨大土坑,车轴因超重而发出“吱呀呀”的呻吟,碾过被火炮和炸药蹂躏得坑洼不平的石板路,那声音不似碾在路上,倒像是碾在每一个幸存者的心头,沉闷而刺痛。

偶尔有寻亲的百姓,他们面容枯槁,眼神空洞,像游魂般在废墟间穿行。一声声带着绝望期盼的呼唤,在寒风中飘散。回应他们的,往往只有呼啸而过的、带着刺骨寒意的风,卷起地上的灰烬打着旋儿,或是其他正在废墟中翻找的、同样麻木的眼神对视。

一场惨胜之后,整座城市并未因击退强敌而欢呼雀跃,反而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疲惫与创伤之中。虽非万籁俱寂——还有清理的声响,还有零星的哭泣——但那份劫后余生的、带着巨大空茫的宁静,却比任何喧嚣都更能刺痛人心,仿佛城市本身也在默默舔舐着深可见骨的伤口。

紫禁城内,亦是狼藉一片。虽然主体建筑得以保全,但宫墙上密密麻麻残留的箭簇凿痕,以及某些殿宇被清军火矢燎黑、熏得乌黑的窗棂与斗拱,无不昭示着不久前的这里,也曾直面刀兵之险,皇权的威严在生死搏杀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弘光皇帝朱由崧坐在略显空荡、甚至有些清冷的乾清宫宝座上,身上明黄色的龙袍似乎也未能给他带来多少暖意。他脸上早已不见了城池初守时那短暂即逝的、近乎虚脱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几乎无法掩饰的忧虑与后怕。龙袍宽大的袖口之下,他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着,南京城墙下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冲天而起将夜空染成诡谲橘红色的火光、以及多铎在望远镜中那志在必得、充满凶戾之气的目光,如同梦魇般仍在眼前盘旋不去,让他寝食难安。

“陛下,”兵部尚书史可法越众而出,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如同破旧的风箱。他甚至连盔甲都未曾卸下,上面布满了刀剑划痕和干涸的血迹,肩头处厚厚的绷带仍在隐隐渗出血渍,躬身奏道,“清军虽暂退,然其主力未损,元气未伤。据探马报,多铎已退至镇江一带收拢兵力,掳我沿岸百姓,搜刮粮草,其势犹存。反观我南京,城防损毁严重,多处城墙坍塌,火炮损毁十之七八,军民疲敝至极,伤亡惨重,仓廪中粮草军械亦消耗甚巨,难以为继。若虏骑休整完毕,去而复返,恐…恐难再复今日之守啊!”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朱由崧闻言,身体不易察觉地瑟缩了一下,仿佛那无形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他环视殿内群臣,见众人大多面带倦容,眼神中藏着惊魂未定,甚至有人在他目光扫过时下意识地低下了头。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惧,让他心中那份潜藏已久的去意更加坚定。“史爱卿所言,字字珠玑,正是朕之所忧。”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一些,却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南京,乃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地,是我大明之根本,天下瞩目之所在。然…然经此一劫,城墙残破,人心浮动,已不宜即刻再为銮驾驻跸之所。强虏环伺,朕一身安危系于天下,岂能久处危墙之下?”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见无人立刻反对,便继续道:“为江山社稷计,为长远抗清计,朕意已决,暂移驾南昌。南昌地处江西腹地,水网纵横,易守难攻。一则可避虏锋之锐,使朕得以安稳筹划;二则可借江西丰沛之粮饷,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待南京城防修复,江南局势稳定,虏患稍息,再行回銮不迟。”

这个决定,其实并未引起太多激烈的争议。事实上,南京保卫战惨烈的景象早已吓破了许多勋贵大臣的胆,他们暗中收拾细软、转移家产的行动早已开始,只等皇帝率先提出这个“明智”的选择。迁都避祸,在此时看来,是保全性命与延续朝廷最直接、也最体面的办法。很快,具体的迁跸事宜便在一种压抑而匆忙的氛围中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宫里宫外,车辆骡马穿梭不息,装箱打包之声不绝,透着一股树倒猢狲散的仓皇。

数日后,南京城外码头。寒风掠过宽阔的江面,激起层层白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和停泊的船只,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戚睿涵和董小倩并肩而立,望着江面上那些忙碌穿梭的、显得格外庞大的官船。船上正在紧张地装载着皇室成员、后宫嫔妃、百官以及重要的文书典籍、宫廷珍宝。码头上人来人往,喧闹中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凉,仿佛这不是一次战略转移,而是一场大规模的逃亡。

史可法与黄得功特意前来送行。史可法走上前,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冻疮的手,紧紧握住戚睿涵的手。这位一向以刚毅顽强着称的兵部尚书,此刻眼中也流露出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感激,有遗憾,有嘱托,更有深沉的悲怆:“元芝,此次南京能守,堪称奇迹。多亏了你与李院使殚精竭虑,在万难之中研发出那防治瘟疫的疫苗与诸多防护之物,稳定了军心民心,避免了更大的伤亡。更赖你等与黄将军及诸位将士,同心戮力,血战不退,方能在城头顶住虏酋一次又一次的猛攻。你以书生之身,亲冒矢石,献策良多,陛下与朝廷,皆感念你的功绩。”他的声音低沉而恳切,“此去西京,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万望保重。朝廷…离不开你这样的栋梁之才。”

戚睿涵看着史可法那比之前更加憔悴枯槁的面容,以及肩上那仍在渗血的绷带,心中敬意与酸楚交织翻涌,几乎难以自持。他用力回握史可法的手,语气诚挚:“史公言重了,晚辈愧不敢当。史公您才是真正的国之柱石,擎天之木。没有您与黄将军身先士卒,日夜督战,以浩然正气鼓舞三军士气,没有您统筹全局,稳定后方,南京城早已不保。如今您又不顾伤势,坚守危城,主持善后,安抚百姓,此等劳苦功高,忠勇盖世,才是真正令人感佩。还请史公、黄将军务必珍重万千。清军虽退,其心不死,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江南防务,维系人心,仍需倚仗二位力挽狂澜!”他这番话,不仅是客气,更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担忧。他知道,史可法选择留下,意味着选择了与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共存亡,选择了最艰难、最危险的道路。

一旁的黄得功闻言,豪迈地拍了拍胸甲,发出“砰砰”的沉闷响声。他虽然也面带难以掩饰的疲色,眼窝深陷,但眼神依旧如同鹰隼般锐利,声音洪亮:“戚公子放心,南京城我们都能守住,还怕他多铎再来?有我黄闯子在,必不叫鞑子再越雷池一步。你们回到西京,也请转告李大帅,我大明的将士,不是泥捏的,更有血性。抗清之师,绝非任人揉捏之辈!”他语气直爽,甚至带着几分粗豪,但在这特殊时刻,反而显得格外坦荡和令人安心。

董小倩也上前一步,向史可法和黄得功抱拳行礼。她一身利落的劲装,外罩御寒的披风,虽经连日苦战,风尘仆仆,脸色略显苍白,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眼神清澈而坚定:“史大人,黄将军,保重。战场凶险,二位身系东南安危,望善加珍重。他日若战场再见,小倩必再与二位并肩杀敌,直至驱除鞑虏,光复神州!”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在这离别的氛围中,注入了一股不让须眉的英气。

告别的话语终究有尽时。戚睿涵与董小倩最后望了一眼那座在冬日黯淡天光下、如同受伤巨兽般匍匐在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心中充满了悲壮与苍凉之感。他们翻身上马,在一队精锐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码头,向着西北方向的西京疾驰而去。马蹄踏过沾染了暗红血渍、满是车辙印记的土地,扬起阵阵带着硝烟和死亡气息的尘土。身后的南京城在视野中逐渐缩小,最终化为地平线上一抹模糊而沉重的阴影。

一路无话,众人皆心情沉重,兼程赶路。越往西北而行,战争的痕迹似乎逐渐淡去,虽然沿途城镇村庄也显凋敝,流民时有所见,但比起南京那种炼狱般的景象,已是天壤之别。当西京那高大雄浑、依山势而建的城墙轮廓终于出现在冬日苍茫的地平线上时,戚睿涵勒住马缰,驻足远眺,心中竟生出几分恍如隔世之感。

相较于南京的残破与弥漫不散的紧张恐惧,此时的西京显得秩序井然,甚至透着一股奇异的、与他记忆中明末乱世不符的繁荣。城墙之上,旌旗招展,士兵盔明甲亮,巡逻队伍络绎不绝。城门处车水马龙,商旅百姓排队依次入城,虽衣衫大多朴素,但脸上少有江南那种惊惶之色。或许是大顺立国未久,李自成推行的一系列诸如“均田免赋”、“追赃助饷”等新政(尽管执行中必有偏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带来了短暂的活力;也或许是作为大顺政权的根本之地,关中地区受到了李自成主力的重点保护,尚未被清军铁蹄直接践踏,故而保留了几分元气。

入城之后,未及仔细观赏西京市容,更来不及休整洗去一路风尘,便有宫内侍官前来驿馆传旨,称皇帝李自成即刻召见。戚睿涵和董小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凝重。李自成如此急切地召见,显然对南京之役的结果以及后续战略极为关切。

大顺皇宫,承天殿。与南京明宫的精巧雅致、富丽堂皇不同,此殿更显质朴、厚重,充满了某种草莽崛起的力量感和实用主义风格。殿柱粗大,未施过多彩绘,墙壁以青石垒砌,透着一股沉稳大气。御座之上的李自成,相比几年前在山海关初见时,面容更加沉稳,皮肤因多年的军旅生涯而显得粗糙,但眉宇间那股帝王的威仪却日重,尤其是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刀,带着审视天下、洞察人心的光芒。他并未穿着过于繁复的龙袍,只是一身较为精干的戎装常服,更凸显其行伍出身的气质。

“末将戚睿涵(民女董小倩),参见李大帅。”二人依照旧例,躬身行礼。董小倩虽无正式官身,但因屡立奇功,且与戚睿涵关系特殊,亦得李自成特许,可随同上殿。

“平身,看座。”李自成的声音洪亮,在略显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元芝,小倩,你们在南京之事,前方的战报和密奏,本帅已详细知晓。好,很好!”他目光在二人身上扫过,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以劣势之兵,面对虏酋张晓宇提供的犀利火器甚至毒瘴,仍能坚守孤城近月,最终配合外围援军,逼退不可一世的多铎,扬我联军之威,壮哉,大涨了我华夏儿女的志气。尤其是你二人,一介文士,一介女流,却能身先士卒,献策良多,亲临战阵,功不可没!”

“大帅谬赞,实不敢当。”戚睿涵连忙起身,再次躬身,语气谦逊而诚恳,“此役能勉强守住,上赖南京朝廷…与大帅之信任,史可法公之统筹,下仗黄得功、刘肇基等忠勇将士用命死战,更有无数江南义民、江湖豪杰鼎力相助,毁家纾难,方可凝聚人心,共御外侮。臣等不过在其位,谋其政,尽了为人臣子、为华夏子民应尽之本分,实不敢居功。南京虽守,然代价惨重,军民死伤无算,城池残破,思之令人痛心疾首…”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真实的悲悯。

李自成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近乎粗犷的笑意:“不必过谦,过谦就是虚伪了。你们的功劳,本帅心中有数,天下人心中也有一杆秤。特别是元芝你,与那位在南京宫中的李大坤联手,制那什么…疫苗,造防护之物,解了虏酋散布的瘟疫之危,此乃活人无数、稳定军心之大功,堪比十万雄兵;还有你,董姑娘,”他将目光转向董小倩,“巾帼不让须眉,战场之上亦是勇猛果敢,刺杀敌军将领,扰乱敌营,事迹已传遍联军。本帅已下令,擢升戚睿涵为兵部郎中,秩正五品,仍参赞平西侯军务,赏银千两,绸缎百匹。董小倩赐‘忠勇夫人’号,秩比五品诰命,赏同。”

“谢大帅隆恩!”二人再次行礼谢恩。戚睿涵心中雪亮,这封赏固然是对他们功劳的肯定,但更深一层,是李自成在向所有抗清力量,特别是原明军系统的将领和人士示好,表明他赏罚分明、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做给吴三桂等降将看的,笼络之意明显。他偷偷瞥了一眼站在武官队列前列的吴三桂,只见他面色平静,眼神低垂,看不出什么情绪。

果然,李自成接下来的话题便迅速转向了全局态势,他收敛了笑意,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南京一役,虽代价惨重,然其意义,非同小可。其一,它彻底打破了清军,尤其是那张晓宇助纣为虐所提供的火器、毒物乃至瘟疫不可战胜之神话,极大地提振了联军士气,让天下人知道,鞑子也是血肉之躯,并非无法战胜。其二,”他话语顿了顿,目光微微闪烁,显然在斟酌词句,“此战迫使朱由崧移跸南昌,虽为避祸,以求自保,然其朝廷权威必然受损,对江南膏腴之地的控制力亦会随之削弱。这于我大顺日后…嗯,于整个抗清大局而言,亦会产生微妙之影响。”

他话语中的未尽之意,在场之人心照不宣。明顺联合抗清,本质仍是竞争关系,甚至在李自成心中,南明朝廷的腐朽无能,迟早会被大顺取代。南明权威受损,对大顺而言,长远看并非坏事,至少为未来可能的整合甚至吞并减少了阻力。

“只是,”李自成语气转沉,如同压上了千斤重担,“虏势仍强,这是不争之事实。那张晓宇…此人不除,实乃心腹大患。他助纣为虐,所献火器愈发犀利歹毒,闻听已有可连发之火铳雏形,假以时日,恐更难制衡。未来之战事,注定更加艰难,我联军将士,仍需浴血奋战,不可有丝毫懈怠。”

殿内气氛随着李自成的话语而变得凝重起来。所有人都清楚,张晓宇这个来自后世的“内奸”,其带来的技术优势是实实在在的,是悬在抗清力量头顶的一柄利剑。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稳健的脚步声,一名身着绯袍的内侍手捧两份插着羽毛、代表最高紧急程度的塘报,快步上殿,在御阶前单膝跪地,高声奏道:“启奏大帅,福建、广东,八百里加急捷报!”

这一声如同惊雷,瞬间打破了殿内的沉闷。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两份塘报上。李自成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朗声道:“念,大声念来!”

内侍深吸一口气,展开第一份塘报,声音清晰而洪亮,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福建总兵、都督同知郑芝龙奏报:我福建水师主力,于上月廿三,在台湾鹿耳门海域,遭遇荷兰东印度公司侵犯我海疆之舰队。彼辈倚仗船坚炮利,妄图迫我朝开放贸易,割让土地。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利用水文地利,奋勇接战,经一日一夜激战,大破荷夷舰队。计焚毁其夹板大船三艘,重创多艘,俘获其主力舰一艘,毙伤俘敌数百人,其中包括其舰队副司令。荷夷残部已狼狈退守热兰遮城,凭坚城利炮负隅顽抗。我水师陆勇正在登陆围困,切断其外援,不日可下。此战,东南海疆,暂得安宁,夷寇慑服,扬我国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