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磁枢诡影(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屏幕上是一张稍微有些模糊的照片,拍摄的是线装书泛黄脆弱的内页,竖排的繁体字迹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潦草难辨。白诗悦眯起眼睛,凑近屏幕,几乎要贴上去,仔细地辨认着。上面隐约记载着:永历某年秋,张公煌言率残部退守舟山某隐秘岙口,据传此地乃前明戚家军抗倭时废弃的一处营垒旧址。是夜,天现异象,有二流星曳光而坠,色青白,落于附近海域,光华久久不散,海水为之沸腾。同时,营地周遭忽生怪状,军士觉身轻如燕,几欲飘起,锅中粟米、腰间佩刀无故浮空片刻,复又落下,众人皆感一阵强烈晕眩与牵引之力,如立漩涡之侧,神魂欲离,移时方止,后查无异,唯觉后怕。
“短暂的失重感……物品漂浮……强烈的晕眩和牵引力……如立漩涡之侧。”白诗悦低声念着这几个关键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咚咚地、有力地撞击着胸腔,仿佛要挣脱肋骨的束缚,“这和我们的经历……相似度太高了,简直就像是同一类现象在不同时代的重演!而且地点,竟然也在戚继光活动过的区域附近……”她猛地再次看向桌上那本沉甸甸的《明史》,那个关于姓氏的、曾经让她觉得荒诞不经的联想,此刻带着不容忽视的、沉甸甸的力量再次浮现,撞击着她的理智,“戚继光……睿涵……这真的……真的只是巧合吗?一次是巧合,两次如此相似的事件,都关联到相近的地点,相近的人物脉络……”
“或许,从来就不是巧合。”袁薇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探秘般的、混合着智力上的兴奋与对未知本能的恐惧的颤音,“我不仅查了历史资料,还设法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舟山群岛区域的地质勘探公开报告和零散的学术论文,虽然数据很零散,不成系统,有些甚至相互矛盾,但综合起来看,剔除掉明显错误的信息,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舟山群岛部分地区,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存在过古代军事遗迹,比如烽火台、寨城、炮台、或者有古代海防传说的地方,其地下的金属矿物含量,特别是磁铁矿(Fe3O4)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非自然的异常区。虽然绝大多数区域的异常程度达不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级别,但如果这些具有强磁性的矿物,恰好集中在了特定的地质构造节点,比如地下断裂带的交汇处、不同岩层的交界面上,并且在特定的外部条件催化下(比如地壳应力的微小释放、特定方向的潮汐引力叠加、甚至是大阳活动引发的大气电场剧烈变化),完全有可能形成局部的、间歇性的、强度可观的异常磁场区域。这种磁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远超普通地磁场强度数百甚至上千倍。”
“磁场?引力?时空扭曲?”白诗悦的思维跟着袁薇的叙述飞速转动,试图将历史文献的神秘记载与现代物理的严谨框架连接起来,在这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摇晃却可能通向真相的桥梁,“你的意思是,那台天文望远镜,因为它庞大的、特定合金构成的金属结构,以及那些特殊镀膜的光学透镜阵列,在某个特定的、极其苛刻的时间点——可能精确到分秒,对应着某种罕见的天文周期、地磁指数跃迁或者大气电场峰值——在那个特定的、恰好位于地下磁场异常节点正上方的地点,意外地与地下存在的、可能源于古代遗留的强磁性残骸,或者就是那个异常磁场本身,发生了某种……共振?或者能量上的耦合?就像音叉的共鸣一样?从而……短暂地打开了一个‘通道’?一个连接两个时空的、极不稳定的裂缝?”她将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每说一个字,都感觉自己在触碰一个不可思议的、危险的领域。
“这是目前我基于我们手头所有零碎的、跨学科的线索,能构建出的最合理、也最大胆的推测了。”袁薇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额外的氧气来支撑这个足以颠覆认知的震撼想法,她的胸口微微起伏,“专家们只检查了望远镜本身,它当然是一台‘正常’的望远镜,就像一把钥匙本身没有破坏性。但问题的根源,可能根本不在钥匙本身,而深埋在我们脚下,与这片土地千百年的历史、地质变迁,甚至是更久远的天外来物纠缠在一起。如果戚继光时代,真的在那里遗留过什么特殊的、富含强磁性物质的金属器物——比如,传说中用天外陨铁打造的、具有异乎寻常磁性的兵器?或者某种大型防御装置的、比如‘自犯磁炮’的核心部件?——历经数百年的地质变迁和战火掩埋,深陷地下。其本身携带的、或许因特殊锻造工艺而异常强大的磁场,与岛屿的局部地磁相互作用、累积能量,形成了一个长期‘沉睡’的、但极其危险的能量节点。在特定的、万中无一的天文条件、地质条件和大气条件下,这个节点被‘激活’,其蓄积的能量被地上的、恰好位于节点正上方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材料的金属物体——也就是那台如同巨大天线和聚焦透镜的望远镜——所吸引、聚焦和放大……那么,理论上,引发局部时空结构的剧烈扭曲,撕裂开一个微型的、短暂的虫洞或者类似结构,并非完全不可能。”
她用了很多“可能”、“特定”、“极端”,显示出这推测量虽然逻辑链条初步成型,但依然建立在众多假设之上。
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假设,让房间里再次陷入一种极具重量的、几乎能听见心跳的沉默。只有窗外的海潮声,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哗哗地、一遍遍地、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堤岸和礁石,那规律而永恒的声音,像是在应和着她们脑海中汹涌澎湃、几乎要冲破理智堤坝的、关于时空、历史与未知的狂野思绪。
“如果……如果真是这样,”白诗悦缓缓说道,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源自灵魂深处的颤抖,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冰凉的手指紧紧握住冰凉的木质窗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她望向外面那片吞噬了光明与友人的、墨一般浓稠的黑暗海平面,仿佛能穿透这黑暗,看到另一个时空,“那睿涵他们……可能不是简单的‘消失’或……‘遇难’。他们可能是……被送到了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点?比如,”她艰难地、几乎用尽力气才吐出那个仿佛有千钧之重的词,“明朝?嘉靖年间的舟山?”
袁薇也无声地下了床,走到白诗悦身边,与她并肩而立,共同面对窗外的无垠黑暗和隐藏在黑暗中的、令人敬畏的谜团。她重重地点了点头,脸色在窗外漫反射进来的、新城区霓虹灯的微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那是理性与信念交织的光芒:“而且,根据张煌言部下的记载,那种异象和引力异常是短暂出现的,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这意味着,那个‘通道’或者‘裂缝’,可能极其不稳定,存在时间很短,像昙花一现。或者……它本身就具有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周期性?在满足特定的一系列复杂条件时,它会再次开启?就像某些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现象一样?”
这个想法让两人同时感到一阵彻骨的战栗,顺着脊柱蜿蜒而下,直达尾椎。那感觉混杂着找到关键线索、逼近真相的巨大激动,以及对于即将触碰的、完全未知领域的、源自人类本能的、最原始的恐惧。如果通道真的存在并且会再次开启,那意味着什么?是找到挚友、揭开谜底的希望?还是无法预知的、可能将她们也一并吞噬的危险?她们是否应该尝试去触碰,甚至去利用它?
“我们需要找到那个确切的地点。”白诗悦转过身,背靠着冰凉的窗框,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之前的迷茫和脆弱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坚定的决心所取代,如同经过淬火的钢铁,“不能仅仅是科技馆那个大概的位置。张煌言记载的那个发生异象的隐秘岙口,戚继光可能遗留特殊物品或建有重要工事、并且可能关联到地下磁场异常的具体地点……这些尘封在故纸堆里的、模糊的信息,都需要我们像考古学家筛沙子一样,耐心地、细致地一点点去核实、交叉比对、最终精确定位。”
“不错。”袁薇的眼中也燃起了灼热的斗志,如同被点燃的火焰,“明天开始,我们调整搜索策略,全面扩大范围,系统化进行。重点攻坚两个方向,齐头并进:一是查阅所有我们能接触到的地方志、古籍影印本、私人笔记、甚至族谱中关于戚继光在舟山具体驻军地点、工事分布、遗物传说、以及任何与‘异象’、‘磁石’、‘流星’相关的记载,特别是那些正史语焉不详的野史传闻。二是厘清张煌言抗清时在舟山的所有活动轨迹,尤其是他退守、驻扎过的具体岙口、岛屿名称,尝试在地图上进行复原。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方面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寻找历史事件重叠度最高、地理位置描述最吻合、最有可能存在那种‘特殊遗迹’的区域,圈定出几个优先等级不同的可疑区域。”
“还要格外留意有没有关于地下异常磁场的民间传说、地方志里的‘怪力乱神’记载,比如‘地磁石吸船’、‘指南针失灵区’、‘鬼打墙’之类的,或者现代地质勘探报告中提及的、标注明确的磁力异常区坐标。”白诗悦补充道,她的思维也越发清晰、有条理,文科生的细致与联想力在此刻发挥了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试着在网上找找,租借或者购买一台二手的、灵敏度高一些的金属探测器,等我们圈定出几个高度可疑的小范围区域后,就去实地进行扫描探测。如果地下真的埋藏着大型的、富含磁性金属的古代残骸,或许金属探测器会有反应,哪怕只是微弱的信号,也能给我们提供佐证。”她已经开始思考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手段。
一个初步的、虽然依旧模糊但方向明确、甚至带着几分科学探索意味的计划,在这间弥漫着海风咸味和旧书气息的小小出租屋里逐渐成型。目标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了一些,仿佛在浓雾中看到了一盏遥远的、摇曳的灯塔光芒。但前路的艰难依然如巨石般横亘眼前,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要在浩瀚如烟、真伪混杂的历史记载和星罗棋布、地形复杂的舟山群岛中,找到那个可能决定命运的关键节点,无异于大海捞针,需要极大的耐心、运气、细致的考据功夫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即便侥幸找到了,她们两个手无寸铁、势单力薄的女大学生,又该如何面对?有能力去验证那个可能存在的、危险的时空节点吗?有勇气去干预吗?甚至……有能力去……穿越吗?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带着令人晕眩的魔力与恐惧。
“薇薇,”白诗悦的声音里,那丝不易察觉的脆弱再次浮现,在坚定的底色上显得格外令人心疼,她望向袁薇,眼神中充满了对挚友命运的深切担忧,“如果……如果他们真的穿越了时空,去了那个刀光剑影、倭寇横行、瘟疫饥荒肆虐的明朝嘉靖年间……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史料上冷冰冰记载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真实存在的残酷景象。他们……睿涵那个开朗热情但容易冲动的性子,一言不合可能就会惹上杀身之祸;大坤虽然憨厚力气大,但没什么心机,在那个时代容易被人利用;还有晓宇,他心思细腻,和睿涵之间似乎早就有嫌隙,在那种极端压力下……生存下来吗?他们……还安全吗?是不是……已经……”后面的话,她不敢说出口,那是最坏的、她们一直避免去触碰的可能性。
袁薇沉默了片刻,窗外远处的船笛声再次幽幽传来,悠长而苍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叹息。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白诗悦内心深处那几乎要将人淹没的担忧和恐惧,这也同样是她自己内心不敢轻易触碰、却时常在深夜啃噬她理智的隐忧。古代不是浪漫的诗词歌赋,不是电视剧里的风花雪月,那是真实存在的、充满战争、饥荒、瘟疫、严酷的阶级制度和毫无道理可言的生存法则的世界。
戚睿涵开朗热情但易怒冲动,李大坤憨厚耿直缺乏应变机心,张晓宇则与戚睿涵之间因对袁薇好感而产生的、未曾挑明的嫌隙……这样三个习惯了现代文明、缺乏古代生存技能的年轻人,突然被抛入四百多年前的腥风血雨、蛮荒落后之中,他们真的能适应吗?能活下来吗?会不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招致灭顶之灾?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了白诗悦冰凉而微微颤抖的手,试图传递过去一些力量和温暖,尽管她自己的手心也一片冰凉。
“我不知道,诗悦。我真的不知道。”袁薇诚实地回答,没有用虚假的、轻飘飘的安慰来敷衍。她的目光越过白诗悦的肩膀,坚定地望向远方黑暗中那起伏不定的、如同命运般不可预测的海平面,仿佛要穿透这厚重的时空壁垒,看到彼端的景象,“但我们必须找到答案。无论他们现在身在何方,是生是死,我们都要知道真相。活要见人,死……也要知道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葬身何处。而且,如果那个通道真的存在,并且如我们推测的那样具有不稳定性或周期性,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做点什么。哪怕只是想办法传递一个信息过去,告诉他们活下去,等我们?或者……更进一步的,找到引导他们回来的方法?哪怕希望渺茫,我们也必须尝试。”她的语气中,除了科学探究的理性,也注入了一种名为“责任”和“情谊”的坚定力量。
这个夜晚,对白诗悦和袁薇而言,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历史的尘埃与最前沿的物理猜想在她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脑中激烈碰撞,迸发出璀璨却危险的思想火花,勾勒出一个模糊却充满致命诱惑力的可能性。戚睿涵、李大坤、张晓宇的离奇失踪,其背后隐藏的超自然秘密,似乎正与这片古老海域所沉淀的厚重历史,与数百年前那位民族英雄在此留下的足迹、传说,甚至可能与更久远的天外来物,产生了某种不可思议的、深层次的、跨越时空的诡异关联。寻找的步伐,将从这间月租八百、海风穿堂而过、承载着两个女孩沉重希望的小小出租屋再次出发,坚定地指向那历史迷雾、未知科学现象与人性考验交织的、诡秘而危险的深渊。她们知道,踏上这条路,可能再也无法回头。
台灯昏黄而温暖的光晕下,白诗悦重新坐回书桌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犹豫和恐惧都压下,然后再次翻开了那本沉重的、仿佛承载着时光重量的《明史》。她的目光更加专注,像最精密的探测器,又像最耐心的考古学家,逐字逐句地搜寻着任何与舟山、与戚继光、与异常天象或地质现象、与“磁”、“铁”、“流星”、“异宝”相关的只言片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着线索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她的指尖偶尔在某个地名或器物名上停留,若有所思。
而袁薇则伏在房间中央那张兼做饭桌和书桌的老旧木桌前,铺开一张大幅的、细节丰富的舟山群岛地图,拿出红蓝两色的记号笔,开始根据记忆和初步收集到的零星资料,小心翼翼地、尽可能精确地标记已知的戚继光抗倭遗迹点(如岑港、烈港、沈家门等)和张煌言抗清活动过的区域(如舟山本岛、岱山、衢山等),并用虚线连接可能的相关区域。她在旁边摊开一个新的笔记本,列出需要进一步去市图书馆、档案馆、甚至可能拜访地方文史学者才能查到的详细资料清单,条目清晰,逻辑分明。她的字迹工整而有力,一如她的思维。
窗外的夜色依旧浓郁如墨,海涛声规律地响着,仿佛亘古不变的背景音,一遍遍冲刷着海岸,也冲刷着时间。这永恒的声音,陪伴着这两个因友情、责任和追寻真相的执着而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现代女孩,一步步走向那隐藏在历史尘埃、地磁异常与时空迷雾之中的、惊心动魄的、足以改变她们一生的诡秘谜团。
她们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更深、更黑暗、更复杂的迷宫入口。前方等待她们的,可能是更加匪夷所思的发现,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挑战与危险,甚至是她们现有世界观无法承受的真相。但此刻,紧握着彼此的手和心中那份不容动摇的信念,她们别无选择,唯有前行,直至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或者……直至被那谜团彻底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