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篇· 降脂有方:医学视角下的健康抉择报告(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餐桌上的美食越来越丰富,出行有各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工作环境也越发舒适。然而,这些看似美好的变化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高血脂。

李大叔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平时生活规律,偶尔和老友们聚聚餐,喝点小酒。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身体乏力,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血脂严重超标,已经引发了轻微的脑梗。李大叔怎么也没想到,看似健康的自己,竟然被高血脂这个“隐形杀手”盯上了。

像李大叔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高血脂的受害者。高血脂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心脑血管健康。那么,如何有效降低血脂,守护我们的健康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核心内容。

一、认识血脂与高血脂危害

血脂,简单来说,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脂质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这些脂质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参与细胞的构成、激素的合成以及能量的储存和供应,如同身体这部精密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零件 ,助力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秩序。

然而,一旦血脂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就如同机器零件出现故障,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高血脂,也被称为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降低。正常的血脂标准范围是:总胆固醇(TC)低于5.2mmol/L,甘油三酯(TG)在0.56 - 1.7mmol/L之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不低于1.0mmol/L,女性不低于1.3mmol/L 。

一旦血脂异常,就如同在血管中埋下了隐患。大量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会导致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堵塞,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身边的某位长辈突然因为心梗或脑梗住院。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数百万,而高血脂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推动角色。它就像一个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西医降脂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他汀类药物:经典降脂首选

在众多的降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无疑是医生们的首选,堪称降脂界的“元老”,拥有超过30年的应用历史 。它的降脂原理十分精妙,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能加速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分解代谢,如同精准的“降脂卫士”,守护血管健康。

从临床数据来看,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显着。它可以显着降低血液里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 - B载脂蛋白的水平,同时还能降低血清里7% - 30%的甘油三酯水平,并且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5% - 15% 。不仅如此,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长期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他汀类药物每降低1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约可以下降22%的各种心梗、中风引起的死亡。这一卓越的效果,使得他汀类药物在降脂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经过30多年的广泛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已经被我们充分了解。它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肌肉和肝脏方面,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后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乏力以及肝功能异常等情况。但是,这些副作用大多是可以监测和控制的。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转氨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就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总体来说,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就能在有效降低血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二)其他降脂药物及联合用药

除了他汀类药物,临床上还有其他一些降脂药物,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共同构成了降脂治疗的“药物方阵”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就像在胆固醇进入血液的“通道”上设置关卡。依折麦布通常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降脂效果。临床研究表明,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不仅可以使血脂得到更好的控制,还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而且,这种联合用药的方式并不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PCSK9抑制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降脂药物,它通过抑制PCSK9蛋白的活性,增加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和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宛如为肝脏降脂“助力加码”。PCSK9抑制剂的降脂效果非常显着,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40% - 70%,同时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目前PCSK9抑制剂的价格相对较高,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并且,由于它是一种新型药物,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它可以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似调节脂质代谢的“指挥家”。对于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贝特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但是,贝特类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在使用贝特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烟酸类药物曾经也被用于降脂治疗,它可以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而,大剂量使用烟酸类药物时,副作用较为明显,如皮肤潮红、瘙痒、胃肠道不适等,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其效果不如他汀类药物显着。因此,目前烟酸类药物在降脂治疗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减少。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脂水平、心血管疾病风险、合并疾病以及药物耐受性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或联合用药方案,为患者量身定制“降脂药方” 。对于大多数高血脂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是基础治疗药物。如果患者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不能使血脂达标,或者存在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情况,医生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以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

三、中医降脂理论与方法

中医虽然没有“高血脂”这个确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可将其归属于“痰湿”“血瘀”“浊阻”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脂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是身体内部整体失衡的外在表现。

从饮食方面来看,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常常过度食用肥甘厚味、油腻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聚湿生痰,痰湿阻滞脉络,从而引发血脂升高,就像河道被淤泥堵塞,水流不畅。情志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进而影响脂质的代谢,仿佛交通堵塞影响物资运输。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也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引发高血脂。

基于这些理论,中医在降脂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注重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

(一)中药调理

中医常用一些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来调理血脂,这些中药就像大自然赐予的“降脂法宝” 。例如,山楂,它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功效,富含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代谢,降低血脂水平,如同给身体的“脂肪代谢工厂”加速运转。临床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何首乌也是一种常用的降脂中药,它可以补肝肾、益精血,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何首乌中的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血脂,宛如为肝脏“减负”,减少胆固醇堆积。

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它能够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提取物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动物的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如同为肠道“把关”,减少胆固醇摄入。

绞股蓝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它含有绞股蓝皂苷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临床观察发现,绞股蓝制剂可以改善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指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好似调节血脂的“小能手”,改善血脂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组方,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实现“一人一方,精准降脂” 。比如,对于脾虚痰湿型的高血脂患者,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通过健脾益气、化痰祛湿来调节血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则会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行气活血化瘀,改善血脂代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