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时空之轮](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碧霄剑魂》最新章节。
书斋里的人们都笑起来,阳光穿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剑莲宗峰顶那片莲池里的粼粼波光。
三、史载丹心
剑莲宗藏经阁的顶层,藏着一间不起眼的密室。
密室四壁都是书架,摆满了泛黄的竹简和绢卷,空气中弥漫着防虫的檀香。凌念慈与苏明远正并肩翻阅一卷《江湖大事记》,绢布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的字迹是用朱砂写就,笔锋沉稳,正是凌云晚年的笔迹。
“你看这里,”凌念慈指着其中一段,“祖父记载,景佑三年,他与曾祖母在蜀地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是用圣剑之力引雪山融水,才解了燃眉之急。旁边还画着引水的图谱,如今蜀地的水渠,还是照着这个法子修的。”
苏明远凑近细看,图谱旁有一行小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武学亦然,用之于善则福泽万民,用之于恶则涂炭生灵。”他轻声道:“这便是圣道的根本吧。”
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陈旧的木盒。凌念慈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铺着褪色的蓝绸,绸上放着两截断裂的银线,一枚磨损的莲子玉佩,还有半张泛黄的药方——这些都是百年间,与剑莲宗相关的信物,有的来自被救助的百姓,有的来自战死的弟子,每一件都藏着一段故事。
“这是三十年前,西域使者留下的狼毫笔。”苏明远拿起一支笔杆雕花的毛笔,“他说用这支笔写下的盟约,比任何血誓都管用,因为笔杆里掺了圣剑的金精,说谎的人握着会烫手。”
凌念慈拿起那半张药方,上面的字迹娟秀,是苏沐晴的笔迹,写的是治疗风寒的方子,旁边用朱砂补了几味药材,是后世医者根据各地气候改良的。她轻声道:“曾祖母总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圣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要跟着人心走,跟着世道变。”
窗外传来钟声,是剑莲宗的晨课钟,百年间,每日清晨准时响起,从未间断。钟声穿过云层,掠过莲池,传到山下的城镇,传到更远的村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凌念慈将信物放回木盒,与苏明远并肩走到窗前。远处的断云峰在晨光中巍峨矗立,峰顶的莲池隐约可见,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面上,仿佛有无数莲花在同时绽放。
四、薪火不熄
暮色四合,断云峰的莲池边,燃起了一圈篝火。
今夜是剑莲宗的“传灯夜”,百年前由凌云与苏沐晴定下的规矩,每逢月圆,便聚在莲池边,由长辈讲述往事,晚辈献上自己践行圣道的心得,像传递火种一样,将信念一代代传下去。
篝火旁围坐着老少三代人,有白发苍苍的长老,有正值壮年的弟子,还有刚入山门的孩童。凌念慈坐在最中间,手中捧着一盏莲形灯,灯芯跳动的火苗映在她眼中,像极了当年苏沐晴眼中的光。
“我先说。”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弟子站起身,他刚从塞北回来,靴底还沾着黄沙,“在漠北时,遇到两个部落为了草场争斗,我没拔剑,只是把咱们种莲的法子教给他们,让他们在草场边缘种上耐旱的沙莲。如今两个部落不仅不争了,还一起修了水渠,说是要像凌老掌门和苏老掌门那样,‘守望相助’。”
众人纷纷点头,一个梳总角的孩童举着小手站起来,他手中拿着一支木雕的小剑,是用莲池边的枯木刻的:“弟子前日在山下,帮王婆婆把摔倒的菜摊扶起来了,虽然没用到武功,但王婆婆说,这也是‘侠心’。”
凌念慈笑着将莲灯递给孩童:“说得好。你曾祖父说过,侠心不在力大,在行善。”
孩童捧着莲灯,小脸被火光映得通红,郑重地传给身边的师姐。莲灯在人群中传递,火光映着一张张虔诚的脸,像一串流动的星辰。
苏明远望着跳动的篝火,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祖父临终前对他说的话:“时空流转,世事变迁,但只要这颗心还在,圣道就不会熄灭。”那时他不懂,如今看着手中的莲灯,终于明白——所谓时空之轮,轮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传承;所谓圣道永续,续的不是剑,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那点光。
夜深了,篝火渐渐化作炭火,温暖的余温却留在每个人心头。弟子们陆续散去,凌念慈与苏明远最后离开,他们并肩走在莲池边,月光洒在水面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百年前那对并肩走过的身影。
圣剑在主殿中静静躺着,剑柄的七星宝石与天边的星辰遥相呼应,仿佛在低声诉说:
江湖路远,总有尽头;
侠心不灭,圣道永续。
这轮流转的时空里,总有莲花开,总有灯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