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列车(3)(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崩坏:救世黎明》最新章节。
黑脊山脉(Blackridge Mountains),学名**安卡利斯坦—卡布雷刚山脉(Ancalistan-Cabregón Range)**…
本地人都觉得这个绕口……
从地理坐标上看,安卡利斯坦—卡布雷刚山脉纵贯莱塔尼亚东部,北起炎土边境的龙门江源头,南抵维多利亚平原边缘,全长约87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这,被当地人亲昵称为“黑脊山”的庞大山系,坐落于莱塔尼亚这个美丽的千湖之国…
其主峰**卡布雷刚峰(Mount Cabregón)**
海拔8,942米,为世界第二高峰,仅次于提尔峰(Mount Tier)。
山脉得名“黑脊”,源于其独特的地质构成。山体主要由晚古生代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构成,这种火山岩富含辉石与橄榄石……
经亿万年风化后呈现出深沉的墨黑色,即便在正午阳光直射下,也难掩其沉郁的底色。更令人称奇的是,玄武岩地层中穿插着大量安卡拉矿脉………
黑色安卡拉矿石(Ankara Ore)
这种穆大陆特有的金属矿石以暗金色为基色,晶体结构致密,硬度高达HV3200(约为钢铁的30倍),在岩石裂隙中形成蜿蜒的“金属河流”,与黑色玄武岩形成强烈视觉反差。
从空中俯瞰,山脉的轮廓呈现出罕见的对称性:主山脊如一条笔直的墨线划分东西,西侧是莱塔尼亚典型的湖沼地貌,千湖之国的粼粼波光与黑色山体相映成趣;
东侧则是陡峭的断层崖,落差可达2000米,崖壁上密布的冰川擦痕见证了第四纪冰期的侵蚀力量。
山脚下的冲积平原上,由安卡拉矿风化形成的黑色沙砾与莱塔尼亚的金色草甸交织,构成独特的“双色地带”。
直至15年前,随着**跨黑脊高空列车隧道(Trans-Blackridge Aerial Tunnel)**的贯通,山脉的隔绝状态才被打破。
这条工程奇迹全长142公里,最高海拔5,200米,首次实现了炎土与维多利亚的直达铁路运输。如今,黑脊山脉的旅游业与矿业并存——北坡的滑雪胜地与南麓的矿坑博物馆吸引着大量游客,而安卡拉矿仍被少量开采,用于高精尖工业与术士装备制造。
…………
“列车即将进入磁轨减速段……”车厢广播里传来机械的提示音,带着电流的滋滋声,在密闭空间里格外清晰。
林教授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着窗外迅速掠过的墨色山影,“这一段黑脊山的隧道绝对是高危阶段,磁轨反冲击产生的共振能让玄武岩都跟着发颤。”
时速接近800公里的高空列车正贴着黑脊山的轮廓飞驰,车窗外的景物已经模糊成一道道深色的流影。
如果以这种速度直接扎进隧道,气流冲击会像一柄巨锤砸向洞壁,不出十秒就能掀翻整段山体。
因此在进山前20公里,列车便驶入了磁轨减速带——轨道两侧的超导磁体发出幽蓝的微光,与列车底部的磁悬浮装置形成反向斥力,车厢里的人能感觉到一股持续的后拉力,桌上的保温杯轻轻晃了晃,杯壁上凝的水珠顺着弧线滚落,在桌面上洇出一小片湿痕。
“山体内部的隧道有60公里长,”林教授望着窗外渐渐合拢的山影,语气沉了些,“里面藏着大大小小数十条矿脉,铁矿脉的红色、石墨矿的银灰、还有硫化矿的黄铜,在黑暗里像蛇一样盘着。这种地形最适合伏击,百年战争时,多少军队都是在隧道里被伏击得片甲不留。”
列车驶入黑脊山山脉时,暮色正像打翻的墨汁般晕染开。
起初只是天边浮着几缕金红的霞光,转眼间就被从山后爬上来的暗蓝吞噬,连空气都仿佛被染成了靛青色。
凯文靠在观察舱的金属柱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战术目镜的边缘,镜片突然闪过一道微光,自动切换成了夜视模式。
“视野切换完毕,红外扫描启动。”目镜里的电子音很轻,黑脊山的轮廓在屏幕上变成了青灰色的立体模型,山脊的棱线标着亮黄色的海拔数据——2347米、2109米、2411米……
每一道沟壑里的阴影都被拆解成温度曲线,连岩缝里矮松的根系都能看出模糊的轮廓。
“从舷窗望出去,整片山脉都浸在沉沉的暮色里。”
林教授举着相机,镜头在渐暗的光线下有些失焦,他调了调光圈,快门声轻得像蚊子哼,“穆大陆东部的天空是种奇异的靛蓝色,云层被夕阳烧成金红色,却怎么也穿不透黑脊山那厚重的轮廓。”
他忽然停下动作,对着窗外出神,“这里的山不像龙骨山脉那样裸露着赭红岩层,而是通体覆盖着墨色的玄武岩,连岩缝里钻出的矮松都带着暗绿发黑的色调。
你看,”他用相机镜头指了指远处的山梁,“远远望去,像一头伏在大地上的黑色巨兽,脊背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凯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夜视模式下的山脉像一块被凿刻过的生铁,冷硬的线条里藏着说不出的压抑。
“这山名没起错。”林教授放下相机,指尖划过屏幕,那里存着半小时前在千湖之地拍的照片——翡翠色的湖水倒映着雪白云朵,岸边的芦苇被夕阳染成金红,连风都带着水汽的清甜。
他把屏幕转向凯文,照片里的亮色和窗外的沉郁黑色撞在一起,像硬生生被劈开的两个世界。
“黑得……有点不真实。”林教授喃喃道,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安卡利斯坦—卡布雷刚山脉。莱塔尼亚地理志里的官方名称,本地人嫌绕口,就叫黑脊山了。”
凯文的目镜突然捕捉到一串异常的磁场波动,数据在屏幕角落闪着黄色的警示灯。“你好像很熟悉这里?”他忽然问道,视线没离开窗外。
“当然,”林教授笑了笑,指节叩了叩相机外壳,“我有大约6年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这片山脉?”凯文猛地转头,战术目镜的镜片反射着冷光,“在山里待了6年?”
“是的。”林教授的声音轻了些,“在我转行研究矿物质结构之前,我是一名历史学者。这座山脉曾经是征服战争的发源地,百年战争里最惨烈的拉锯战就发生在这些隧道里。”
他顿了顿,指腹摩挲着相机带,“我年轻时跟着考古队在山里挖过战壕遗迹,那些弹壳和锈蚀的军牌,一挖就是半麻袋。”
就在这时,凯文手腕上的终端突然亮起刺目的红光,一行猩红的字眼像血一样渗出来:“即将进入特殊磁场段……所有人员保持全频段静默,重复,全频段静默。”
“磁异常区到了。”林教授解释道,“隧道里的铁矿脉会干扰电磁波,再好的通讯器到这儿都会出问题。”
凯文没说话,目镜里的磁场分布图已经变成了一团乱麻,原本流畅的磁力线在隧道入口处拧成了乱麻。
大约三分钟后,当列车的前灯刺破隧道口的黑暗时,一股极其微弱的震动顺着金属地板传来,像是什么东西在远处轻轻敲了一下钢轨。
这声音太轻了,轻得像错觉,连邻座打盹的研究员都没醒。但凯文的瞳孔猛地一缩——他的战术靴底装着震动传感器,刚才那一下的频率,绝不是滚石能发出来的。
“妮娜,秦风,让我们的人做好战斗准备。”凯文直接通过意识下达命令,声音在冷得像冰,“重点守住车厢连接处,武器保险全开。”
“收到。”妮娜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A小队已就位。”
“秦风收到,B小队在三号舱待命。”
命令刚下达完,一阵剧烈的震动突然从列车中部传来,像是被什么重物狠狠撞了一下。桌上的保温杯“哐当”一声翻倒,水洒在金属桌面上,顺着缝隙滴滴答答地往下漏。
“怎么回事?!”林教授猛地站起来,相机差点脱手掉在地上。
一名穿着治安军制服的年轻军官快步跑过来,脸上堆着僵硬的笑:“放心放心,应该只是滚石之类的……山里天气多变,偶尔会有碎石滑落。”
他说话时,右手的手指在背后微微颤抖,连带着腰间的配枪套都跟着轻轻晃。更不对劲的是他的虹膜——凯文的目镜能捕捉到细微的瞳孔收缩,那是极度恐慌时才会有的生理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