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梁启超野史大赏:从尿裤子神童到直男鼻祖(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神童尿裤子事件(1873 - 1882)
在广东新会茶坑村,有一个被全体村民视为传奇的小孩,他就是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梁启超。
三岁时,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梁启超就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三字经》,那稚嫩的童音在小小的庭院中回荡,仿佛是在宣告着他与生俱来的聪慧。
五岁时,他熟读《论语》,对于其中的道理虽然可能还不能完全参透,但那些经典的语句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到了七岁,他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思和胆量,在私塾里常常把先生怼到怀疑人生。
每当他与先生争论问题时,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小小的身躯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的祖父梁维清,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老人。
他深知历史故事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天天给小启超讲述南宋忠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故事。
那些悲壮而又充满气节的故事,如同种子一般在小启超的心中生根发芽。
某一天,梁维清讲到激动处,声情并茂地描述着陆秀夫在绝境中不离不弃、舍生取义的场景。
突然,他发现小启超的裤裆湿了一片,惊讶地问道:“孙啊,你咋尿了?”
小启超理直气壮地提了提裤子,大声说道:“爷爷讲的故事太燃了!等我长大了,也要背着皇帝跳……哦不,救皇帝!”
这童言无忌的话语,既透露出他对故事的深深触动,也展现出了他小小的心中那一份豪情壮志。
十岁那年,梁启超进城参加考试。
在考试之余,他那充满好奇和顽皮的天性让他做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偷摘李家的杏花。
不巧的是,他当场就被逮了个正着。
他的父亲站在一旁,又尴尬又着急,为了化解这一局面,当场出了一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上联既描述了眼前的情景,又带有一丝小小的责备。
梁启超并没有惊慌失措,他眼睛迅速瞄向屋檐下的铜镜,灵机一动,秒接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这对仗工整、巧妙绝伦的下联,把主人家逗得差点笑出八块腹肌。
众人纷纷对这个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的孩子赞不绝口,梁启超也因此在当地声名远扬。
直男的科举奇遇(1889)
1889年,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年仅16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中举。
当主考官李端棻看到这个唇红齿白、才华横溢的小鲜肉时,心中十分欢喜,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觉得梁启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想要把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
李端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梁启超,梁启超挠了挠头,憨笑着说道:“大人,我连您堂妹是圆是扁都不知道……”
他这直白的话语,尽显他的纯真和“直男”本色。
李端棻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解释道:“无妨!这是我李家祖传婚配法,叫‘盲盒娶亲’!”
在那个传统的时代,这种方式虽然有些特别,但也并不罕见。
到了洞房夜,梁启超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掀开了新娘的盖头。
当他看到新娘的面容时,惊觉新娘比他大四岁,脱口而出:“姐姐好!”
这简单的三个字,让新娘李惠仙又好气又好笑。
从此,梁启超开启了他被御姐支配的人生。
李惠仙虽然年纪比梁启超大,但她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在生活中给予了梁启超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公车上书闹乌龙(1895)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爱国志士们纷纷义愤填膺,康有为拍案而起,对梁启超说道:“启超,快写万言书!”
梁启超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挥毫泼墨,日夜不停地书写着。
他把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族前途的期望都倾注在了这万言书之中。
三天三夜过去了,梁启超已经疲惫不堪,最后趴在1200名举人的联名书上睡着了。
次日上朝,小太监看着墨迹未干的签名栏,突然惊呼:“梁先生,您把‘梁启超’写成‘凉皮超’了!”
梁启超扶额,无奈地说道:“算了,皇帝应该认得出草书……”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乌龙,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梁启超的忙碌和紧张。
公车上书虽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迷惑行为(1898)
1898年,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这是一场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变革,梁启超作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
然而,变法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变法失败的那一夜,局势十分危急。梁启超一边匆忙地打包行李,一边碎碎念:“皇上您倒是跑啊!”
他深知光绪帝此时的处境十分危险,心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