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从调皮顽童到民主国父:孙中山的传奇人生(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康德黎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孙中山指导,还经常和他讨论政治问题,鼓励他关心国家命运。

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孙中山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交往密切,他们常常在一起抨击清朝的腐败统治,畅谈革命理想。人们称他们四人为“四大寇”。

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他开始积极地宣传革命主张,结交革命志士,为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踏上革命征程

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随后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

他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孙中山并没有满足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理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一事件让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和平改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清朝的统治。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行医的职业,前往檀香山。

在檀香山,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在兴中会的章程中,他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与陆皓东等人策划了广州起义。

他们计划在重阳节发动起义,夺取广州城。

然而,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未发动就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陆皓东等多人被捕牺牲,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流亡海外的日子里,孙中山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他在欧美各国宣传革命思想,结交革命志士,筹集革命经费。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

缔造共和与护国护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孙中山不得不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上台后,妄图复辟帝制,恢复封建统治。

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与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又发起了护法运动,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

然而,由于西南军阀的排挤和破坏,护法运动最终失败。

晚年的新探索与贡献 护法运动的失败让孙中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开始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

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此后,孙中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他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讨论国是。

然而,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疾病,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的一生,是从一个调皮的乡村孩童成长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的一生。

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懈奋斗,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