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从调皮顽童到民主国父:孙中山的传奇人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童年“调皮鬼”时光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在许多传统的认知里,童年时期的孙中山是个“调皮鬼”。

翠亨村背靠群山,面临大海,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小孙中山提供了广阔的嬉戏天地。

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村边的小河里游泳、摸鱼,在山上放牛、打柴。

由于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他时常做出一些让大人头疼的事情。

村里有一座北帝庙,庙中有北帝神像,村民们对其敬畏有加,认为北帝能主宰人间祸福。

有一次,孙中山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庙里玩耍。

他看着威风凛凛却又似乎一动不动的北帝神像,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觉得人们如此迷信北帝,可北帝却不能保护村民免受贫困和苦难。

于是,年轻气盛的他竟然跳到神像的供桌上,用竹竿戳北帝的鼻子,还振振有词地说:“你连自己的鼻子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我们?”

这一举动可把同行的小伙伴们吓坏了,他们担心会遭到北帝的惩罚,而孙中山却不以为然。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村民们纷纷指责孙中山的“大逆不道”,他的父母也为此向村民们赔礼道歉。

孙中山的调皮不仅仅体现在对神灵的“冒犯”上。他还喜欢听村里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

每次听到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军将领反抗清朝统治的英勇事迹,他都兴奋不已,甚至会和小伙伴们模仿太平军打仗的场景,自己还常常扮演洪秀全的角色。

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萌生出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种子。

求学与思想启蒙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离开家乡,前往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

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檀香山,孙中山进入意奥兰尼学校学习。

这里的教育模式和国内传统的私塾教育截然不同,学校注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民主思想的培养。

在学校里,孙中山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天文、地理、历史等课程。

他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这与他在国内所看到的封建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

意奥兰尼学校毕业后,孙中山又进入奥阿厚书院继续深造。

在学习过程中,他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他开始意识到,中国要想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进行全面的改革。

1883年,孙中山回到了家乡翠亨村。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而是一个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

回到家乡后,他看到村里的封建迷信依然盛行,人们的生活依然困苦不堪。

于是,他再次做出了一些大胆的举动。

他和好友陆皓东一起,砸毁了北帝庙中的神像,希望以此来破除村民们的迷信思想。

这一行为再次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不满,孙中山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香港求学。

学医与革命思想的萌发 到了香港后,孙中山先后进入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学习。

1886年,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医。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郑士良等。

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对清朝的腐败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

在学医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医术,还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治疗人们身体上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

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变革,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1887年,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在这所学校里,他受到了更为系统的西方医学教育和民主思想的熏陶。

学校的教务长康德黎对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