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谋西川,决定入川(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最新章节。
徐庶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柔声劝道:“主公,士元之言虽激进,却是金玉良言。您想想,刘璋昏懦,不理政事,致使西川民心离散,盗匪横行。就算您今日不取,他日也必为张鲁、甚至曹操所取。与其让这天府之国落入国贼之手,为何不能由主公这等汉室宗亲、仁德之主来接管,让百万生灵免遭涂炭呢?”
庞统冷笑一声,继续补刀:“没错!主公您这是在担心‘盗窃’的罪名。可我告诉您,这不叫盗窃,这叫‘托管’!是刘璋无能,上天便派您去替他管理这份家业!等将来天下大定,您再封他一个安乐公,赏他一个富贵国度,让他一辈子衣食无忧。到那时,天下人非但不会骂您背信弃义,反而会交口称赞主公您宽宏大度,不念旧恶!这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
庞统的最后一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刘备的心上。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漂泊无依的岁月,寄人篱下的屈辱,还有关羽、张飞、赵云他们追随自己时那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眼神……
是啊!
自己坚守的“仁义”,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为了守着一个虚名,眼睁睁看着兴复汉室的最后机会从指尖溜走吗?
难道是为了让追随自己的兄弟们,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壮志未酬的下场吗?
不!
真正的仁义,不是墨守成规的迂腐,而是要有实现它的力量!
而益州,就是这份力量的源泉!
想通了这一层,刘备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心中所有的迷茫和挣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那双常年带着忧郁和仁厚的眸子里,第一次迸发出了帝王般的决断与锋芒。
他缓缓地,却又无比坚定地,伸出手,将手掌重重地按在了地图上的“成都”二字之上。
“士元、元直……”
刘备的声音不再犹豫,变得沉稳而有力。
“你们的话,如同金石之言,备,当铭刻于肺腑!”
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自己的两位谋士。
“传我将令,立刻去请军师前来!”
“我们,起兵西行!”
夜色渐深,灯火摇曳。
刘备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川地图前,伸出的手掌,终于重重地按在了“成都”二字之上。
那一个简单的动作,仿佛用尽了他半生的力气,也仿佛卸下了他半生的枷锁。
当他抬起头时,眼中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如磐石般坚定的决意。
“去请军师。”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在空旷的后堂中回荡。
徐庶与庞统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与兴奋。他们知道,那只蛰伏已久的潜龙,终于要腾渊而起了。
不多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诸葛亮身披鹤氅,手持羽扇,缓步而入。他一进门,目光便落在了刘备按在地图上的那只手上,随即,他那双仿佛能洞悉万物的眸子里,泛起了一丝欣慰的笑意。
他什么都没问,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孔明,”刘备迎了上去,神情前所未有的郑重,“我意已决,取西川!”
“主公英明。”诸葛亮微微躬身,语气平静,却充满了力量,“此乃天赐良机,顺天应人之举。”
没有过多的劝谏,没有慷慨的陈词,只是一句简单的“主公英明”,却比任何话语都更能安定人心。因为他知道,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经历了何等艰难的内心挣扎。此刻,他需要的不是论证,而是支持。
刘备看着自己这位倚为擎天之柱的军师,心中涌起无限的暖意和豪情。
“好!”他重重点头,转身回到地图前,目光如炬,“既然要取西川,当务之急,便是定下出征与留守之人。孔明,士元,元直,你们都过来。”
三人围拢上前,目光齐齐投向那张关乎未来的版图。
诸葛亮羽扇轻摇,首先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沉静:“主公,西川路途遥远,战事非一朝一夕可定。而荆州,乃我军立身之本,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皆是虎狼。此地绝不可有失。因此,分兵留守,乃是第一要务。”
他的话,直接点明了眼下最核心的问题。
刘备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显然他早已深思熟虑。他伸出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
“我亦是如此思量。我意,由我亲率大军西征。士元熟悉西川人情,又深谙兵法权变,当为随军军师。黄忠、魏延二位将军,老当益壮,勇猛过人,可为西征先锋。”
这个安排,众人皆无异议。庞统去,可以与法正、张松等人里应外合;黄忠、魏延,一勇一谋,正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刘备顿了顿,目光转向荆州所在的区域,语气变得更加凝重。
“至于荆州……”他看向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托付,“此地,便要全权拜托给军师了。有军师坐镇中央,统筹全局,我心可安。”
“主公放心,亮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躬身应诺。
“云长义薄云天,威震华夏,由他镇守荆州门户,可令宵小不敢窥觑。”
“翼德勇冠三军,子龙一身是胆,有他二人辅佐军师,协防各处要隘,荆州当可稳如泰山。”
刘备一口气说出了他的部署。这个安排,可以说是将荆州最顶尖的文武力量全部留了下来,足见他对荆州根本之地的重视。
然而,他说完之后,堂内的气氛却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停顿。
诸"亮、庞统、徐庶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飘向了一个被刻意“遗漏”的名字。
还是诸葛亮先开了口,他手中的羽扇轻轻一顿,语气温和地问道:“主公,子璋将军智勇双全,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此次西征,路途艰险,正是需要他这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时,主公为何……未将他列入西征名单?”
子璋,刘备的侄女婿,关羽的女婿。
被诸葛亮这么一问,刘备那刚刚变得坚毅果决的脸上,又浮现出了一丝为人长辈的柔情与为难。
他叹了口气,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缓缓说道:“我何尝不知子璋之能?只是……我不能带他去啊。”
他转过身,看着三位谋士,声音里满是无奈。
“你们也知道,凤儿……她已有身孕。这孩子,是我刘备的侄孙,也是云长的第一个外孙。我这个做外公的,他那个做外公的,都盼了多少年了。”
提起自己的侄女和即将出世的侄外孙,刘备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温柔,那是属于一个父亲和外祖父的慈爱,与刚才那位决断天下大事的主公判若两人。
“此去西川,千里迢迢,崇山峻岭,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我怎忍心让子璋在此时离开即将临盆的妻子,让他们夫妻分离,骨肉分离?”
“我更怕的,”刘备的眉头紧紧锁起,“是云长啊。你们知道他的脾气,外冷内热,嘴上不说,心里比谁都疼凤儿。我要是把他的宝贝女婿,在他女儿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带走,他嘴上或许会服从军令,可心里……那道坎,他过不去。我不能为了西川的大业,就寒了我自家兄弟的心啊。”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
徐庶听了,感同身受地点了点头。他自己便是至孝之人,最能理解刘备这种顾及亲情的难处。
“主公仁厚,思虑周全,庶,深感钦佩。”
然而,一旁的庞统却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主公,”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加掩饰的急切,“您这又是老毛病犯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是争分夺秒,与天争时,岂能为这等儿女情长所牵绊?”
“子璋将军文武双全,尤其擅长水战与山地布防,此次入川,沿江而上,多有水战,后续攻城略地,又多是山川险阻,正能发挥其所长!少了他,我军西征便如少了一支臂膀!为将者,马革裹尸,本是常事。若人人都如主公这般顾家,那这仗还打不打了?”
庞统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直戳要害,毫不留情。
刘备被他说得面上一窘,却又无法反驳。
庞统见状,更是得寸进尺:“再者说,关将军乃是何等人物?义薄云天,深明大义!他岂会为了区区小家的私情,而耽误兴复汉室的大业?主公若因此便将子璋闲置,反倒是小瞧了关将军的气度!”
“士元,不可无礼!”徐庶连忙出声制止,生怕他话说得太重,惹得刘备不快。
刘备却摆了摆手,示意无妨。他知道庞统说的是实话,只是这情与理的抉择,实在让他煎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诸葛亮,轻轻地笑了起来。
他的笑声,如同一阵清风,瞬间吹散了堂中紧张对立的气氛。
“士元之言,在理。主公之忧,在情。”
诸葛亮走到刘备身边,温和地说道:“理与情,本就难以两全。但此事,或许并非一个无解的难题。”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刘备急切地问道:“孔明,你有何妙计?”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摇着羽扇,一双慧眼仿佛早已看穿了一切。
“主公与士元在此争论,皆是替子璋将军与云长将军在做决定。可我们,毕竟不是他们本人。”
他微微一笑,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恍然大悟的话。
“此事,我们何不将子璋将军与云长将军一同请来,当面问询他们的意思呢?”
“问他们?”刘备一愣。
“然也。”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解释道,“一来,可以看看子璋将军自己,是更愿意留在家中陪伴妻儿,还是更渴望随主公出征,建功立业。大丈夫之志,我们不应替他揣度。”
“二来,也看看云长将军,在他心中,究竟是小家的安乐更重,还是兴复汉室的大业为先。亮相信,云长将军的抉择,定不会让主公失望。”
“如此一来,无论他们做出何等选择,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若子璋愿去,云长放行,则主公可得一员大将,再无后顾之忧。若他们不愿,主公顺水推舟,留下子璋,亦全了君臣亲族之情义。如此,岂非两全其美?”
一番话,如拨云见日,瞬间解开了刘备心中的那个死结。
是啊!
自己在这里左右为难,又是担心这个,又是顾虑那个,却忘了去问问当事人自己的想法!
“妙!妙啊!”刘备一拍大腿,脸上愁云尽扫,重新绽放出笑容,“孔明之智,真乃神人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庞统在一旁听了,也是暗暗点头,虽然他觉得这有点多此一举,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最稳妥、最能顾及各方体面的办法。
“就这么办!”刘备当机立断,“天色虽晚,但军情紧急!来人,立刻去传云长和子璋前来议事!”
命令传下,夜色中的公安城,两匹快马悄无声息地奔赴了不同的府邸。
后堂之内,灯火通明。
刘备、诸葛亮、庞统、徐庶四人,围着那张巨大的地图,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