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反攻(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豫西鄂北的战局,在驻印军转为“弹性防御”后,日军虽攻势猛烈,却难以撼动其根本。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攻势渐显疲态,战线暂时稳定下来。然而,李锦深知,这种僵持是脆弱的,日军庞大的战争机器仍在运转,随时可能爆发出新的力量。坐等敌人再次进攻绝非良策,他必须主动谋划,打出致命一击,才能彻底扭转战局,为第五战区赢得真正的主动权。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前线将士的勇气,更依赖于后勤补给的坚韧程度。持续的高强度作战,使得驻印军的弹药、油料、药品消耗巨大,特别是特效药和外科手术器材,更是捉襟见肘。李锦将目光投向了已经是中将的通信联络处处长徐文博。
“文博,前线的艰难,你我都清楚。光是节流不够,必须开源!”
李锦在司令部密室内对徐文博面授机宜,“你那些‘老朋友’的渠道,现在是时候发挥更大作用了。我需要药品,尤其是磺胺、麻醉剂、止血粉;需要关键设备的零部件;如果可能,搞一些我们紧缺的通讯器材和特种作战装备。资金、条子(指官方许可或证明),我来想办法,你负责打通关节,把东西安全运进来!记住,此事关乎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务必隐秘、迅速!”
徐文博扶了扶金丝眼镜,眼神锐利而沉稳:“慕公放心,卑职明白。上海、香港乃至印度方面的渠道,一直在维护。虽风险巨大,但为了前线,卑职定当竭尽全力,不惜代价!”他深知这项任务的危险性,日军对物资的封锁极其严密,利用走私渠道,无异于刀尖跳舞。但他更清楚这些物资对前线意味着什么。领命后,徐文博立即启动了他精心编织多年的秘密网络,通过伪装商队、贿赂日伪关卡人员、利用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多种方式,开始了一场无声的“物资争夺战”。
在李锦的统筹下,整个驻印军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为反击进行全方位的准备:
1.特种作战司令部(王大山部): 继续发挥其“暗影利刃”的作用。任务重点从大规模破袭转为更精准的情报搜集和定点清除。大量侦察小队被派往日军纵深,详细标注日军兵力部署、火力点、指挥所位置、物资囤积点,并密切监视日军预备队的动向。王大山的案头,堆积起越来越厚的目标资料,为即将到来的反击提供最精确的“导航”。
2.电子情报与密码旅(“密匙”部): 在密匙指挥下,电台侦听和密码破译工作进入白热化。他们试图从日军的无线电通讯中,捕捉其部队轮换、补给困难、指挥官情绪等细微变化,寻找其防线上的“疲劳点”和指挥体系的“迟钝处”。
3.炮兵司令部(周振邦部): 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重新校射所有火炮,囤积弹药,特别是重炮炮弹。参谋人员根据特种部队提供的情报,预先为多个假想反击区域制定了详尽的火力计划,力求在反击开始时,能以最猛烈的炮火为步兵开辟道路。
4.第七军(楚南河部): 这支装甲铁拳,是反击的绝对主力。部队在后方的隐蔽地域进行休整和临战训练,坦克驾驶员、炮手、车长反复演练步坦协同、突破、迂回战术。后勤部门全力保障,确保每一辆坦克、每一辆装甲车都处于最佳状态。
5.新一军(孙立人部)与新二军(沈德威部): 在欧家庙一线继续执行弹性防御,但暗中开始抽调精锐部队,进行轮换休整,补充兵员,储备弹药,准备在反击中承担关键突击或阻击任务。
6.梁卫国第二集团军(襄樊方向): 他们的任务依然是稳固北翼。梁卫国指挥部队,不断以小规模出击和炮火反制,骚扰当面的日军,使其无法抽调兵力增援南线主战场,无形中策应了李锦的反击准备。
司令部的高级参谋室内,被撤职反省的周卫国,并没有虚度光阴。他结合自己在前线的观察和在柏林军事学院所学的知识,埋头撰写了一份关于《当前战局分析与未来反击作战之构想》的详细报告,其中大胆地提出了利用日军进攻乏力的间隙,集中精锐装甲部队与渗透步兵,对日军战线结合部实施“闪电式短促突击”,割裂其部署,围歼其突出部的设想。
这份报告被送到了李锦的案头。李锦仔细阅读后,沉默良久。他欣赏周卫国的军事才华和敢于出奇的胆魄,但也深知其桀骜不驯、擅自行事的危险性。
他命人将周卫国叫到办公室。周卫国进门,敬礼,身姿依旧挺拔,但眼神中多了几分沉淀。
“你的报告,我看了。”
李锦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设想很大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是,”他话锋一转,“其中对日军弱点的洞察和利用装甲突击的构想,确有可取之处。”
周卫国心中一紧,静待下文。
“知道我之前为什么撤你的职吗?”
李锦盯着他。
“卑职擅离职守,违抗军令。”
周卫国回答。
“没错!为将者,可以奇,可以险,但绝不能无令而行!一军之长,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成千上万将士的生死,关系到战役的成败!个人勇武,在战略全局面前,微不足道!”
李锦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
“卑职知错!深刻反省!”
周卫国低头。
李锦走到他面前,语气放缓,但依旧凝重:“现在,我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新三军军长之位,还给你。”
周卫国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和激动。
“别高兴太早!”李锦打断他,“这只是暂时的。方胜利依旧担任你的副手,同时,我会派集团军司令部的赵参谋(李锦亲信,沉稳持重)去担任你的军法处处长。你要打的这一仗,是关键之战,只许胜,不许败!更要严格按计划执行,绝不能再有半分差错!明白吗?”
“是!总司令!卫国必不负厚望,严格遵守命令,率新三军打出我驻印军的威风!”周卫国立正,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他知道,这是李锦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尽管李锦手握驻印军精锐,但他始终牢记,这是在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内。任何大规模反击行动,都必须与战区整体战略协同,至少需要得到战区司令长官刘峙的默许乃至支持。
李锦亲自草拟了一份详细的作战构想,通过加密电文和派亲信参谋当面汇报的方式,呈送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在电文中,他详细分析了当前敌我态势,指出日军攻势已疲,其漫长战线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并提出驻印军愿意承担风险,对某特定区域之敌发起一次强力反击,以图扭转战局,为战区下一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他强调了行动的突然性和局限性,并表示将严格服从战区统一指挥,行动目的在于“策应”战区主力,而非擅自进行战略性决战。
此举既展现了驻印军的主动请战精神,也充分尊重了刘峙的指挥权威。刘峙虽以保守着称,但面对战局的僵持和重庆方面可能存在的压力,加之李锦承诺驻印军独立承担主要攻击任务且不要求友军大规模配合,最终批准了这一“有限度的、以策应为主的战术反击行动”。
得到战区层面的首肯后,李锦的最后顾虑被打消。反击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周卫国带着戴罪立功的决心和李锦派来的“监军”军法处处长,重返新三军军部,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具体的攻击计划,熟悉部队情况。徐文博的秘密渠道也陆续传来好消息,第一批急需的药品和零部件,已经通过隐秘路线启运。
老河口内外,表面上波澜不惊,暗地里却已是剑拔弩张。一张针对日军的致命罗网,正在悄无声息地编织。李锦站在作战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他知道,亮剑的时刻,即将到来。驻印军这把饱经战火淬炼的利刃,即将再次出鞘,直刺敌人的心脏!
随着周卫国的回归,徐文博秘密渠道的首批物资(主要是药品和通讯器材备件)悄然运抵,以及各部休整补充的初步完成,李锦策划已久的反击利刃,终于到了出鞘的时刻。作战计划被定名为“雷霆”,核心在于利用日军在长期消耗战后产生的疲惫与疏忽,以其最擅长的夜间作战,施以雷霆一击。
反击的成功,首先依赖于正面防线——“铁砧”的稳固与诱惑。在欧家庙至八都河一线,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新二军以及重返前线的周卫国新三军,继续严格执行弹性防御战术。但这种“弹性”开始带上了一丝刻意为之的“脆弱”。
他们有意在一些非核心但位置显眼的前沿阵地,表现出“力不能支”的假象,在给予日军一定杀伤后,“被迫”放弃。日军前线部队在经历多次拉锯后,终于“占领”了这些期盼已久的阵地,求功心切的指挥官不免产生轻敌冒进的情绪,认为中国军队已是强弩之末。他们开始向这些新占领的阵地增兵,企图以此为跳板,向守军纵深发展。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踏入李锦精心设置的陷阱。这些看似被突破的阵地,实则如同伸出的诱饵,吸引着日军的兵力,使其战线微微突出,侧翼也逐渐暴露出来。
孙立人和周卫国则暗中调整部署,将精锐部队和重火力悄然集结于预定反击区域的侧翼,如同蓄势待发的猎手,耐心等待着总攻的信号。
与此同时,作为反击“铁锤”的第七军楚南河部,正在后方进行最后的准备。M4“谢尔曼”坦克和M3半履带车加满燃油,备足了弹药,驾驶员和车组人员反复检查着车辆状态。王大山派来的特战引导员,带着最新的敌情图和联络密码,分配到各装甲突击集群,他们将负责在夜间为坦克部队指引方向和标识关键目标。
李锦给楚南河的命令清晰而坚决:“你的任务,就是这把最重的铁锤!一旦炮兵砸开缺口,你的装甲集群必须像热刀切黄油一样,迅猛插入敌纵深,不顾一切地向预定目标突击!分割、打乱、摧毁!我不要俘虏,我要的是日军这个突出部的彻底崩溃!”
楚南河目光炯炯:“明白!第七军,保证完成任务!”
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所有部队的调动和集结都在极其隐秘的状态下进行,严格无线电静默,多利用夜间和不良天候。徐文博筹集的通讯器材备件,确保了各攻击部队之间的联络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在总攻发起前夜,王大山的特种部队再次率先出动,掀起了敌后的风暴。他们的任务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危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