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攻占江苴(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第104师徐天鹰部面对的“赵家营”,是日军在江苴防线的核心支撑点之一。该村落被日军改造为坚固的堡垒群,砖石房屋的墙壁上密布射击孔,村内交通壕纵横连接,还构筑了多个半地下式的钢筋混凝土机枪堡。

吸取了初战教训的徐天鹰,改变了战术。他不再让宝贵的坦克贸然冲击,而是将M4“谢尔曼”坦克和新增援的、装备90毫米高速炮的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部署在村落外围800至1000米的安全距离上,利用其精准的直瞄火力,充当“远程开罐器”。坦克和歼击车沉稳地点射,90毫米穿甲弹和76毫米榴弹精准地凿穿墙体,将一栋栋被改造为坚固据点的房屋逐一炸开巨大的窟窿,暴露并摧毁里面的日军。

与此同时,师属M101型105毫米榴弹炮营和配属的集团军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对赵家营进行了反复的、拉网式的覆盖轰击。炮击极具耐心,如同犁地一般,将村落外围的障碍物、铁丝网和浅层工事几乎夷为平地。

在炮火和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工兵特种爆破小组成为了进攻的先锋。他们借着M5烟幕弹产生的浓密烟幕,在师属重机枪的压制射击下,携带M2火焰喷射器和捆扎成束的TNT炸药包,低姿匍匐,贴近村落外围残存的工事。对于土木混合的地堡,喷火兵抵近后猛然喷射,火龙窜入射孔,内部瞬间传来凄厉的惨嚎和弹药殉爆的闷响;对于砖石结构的坚固据点,工兵则将沉重的炸药包安置在墙根或门口,拉响导火索后迅速撤离,一声巨响,整个据点便被彻底炸塌。

步兵则紧随工兵打开的缺口,以班排为单位,投入残酷的逐屋争夺。他们不再从街道冲锋,而是炸通相邻房屋的墙壁,在内部穿行,用手榴弹、冲锋枪和刺刀,逐个房间、逐个地堡地清剿残敌。战斗异常残酷,在昏暗的室内和狭窄的交通壕里,敌我士兵时常扭打在一起,每占领一座房屋、一段壕沟,都要付出数人甚至十数人伤亡的鲜血代价。

然而,这种 “火炮犁地、坦克拆屋、工兵爆破、步兵清剿” 的扎实战术,效果显着。

第105师罗振武部接到的任务是主攻日军左翼的“蚂蝗箐”隘口。这里地势险要,箐沟深邃,两侧山坡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纠缠的藤蔓,浓密的树冠几乎遮蔽了天空。日军判断此地大军难以展开,易守难攻,因此部署的兵力仅为一个加强中队,且将主要火力点都设置在面向我方进攻路线的正斜面。

罗振武师长仔细研究了地图和侦察报告,决定复制高黎贡山战役的成功经验。他命令师属侦察连和一个步兵营在“蚂蝗箐”正面展开,摆出强攻架势。他们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猛烈射击日军前沿阵地,步兵则发出震天的呐喊,做出多次试探性冲击,成功地将守备日军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正面。

与此同时,105师麾下最擅长山地作战的第314团第一营,早已悄然从战场侧翼隐去。在特战小队“山魈”一组队员的引导下,他们踏上了一条连当地猎人都很少行走的隐秘小径。这条小路异常艰险,士兵们需用砍刀劈开荆棘,在湿滑的陡坡上攀爬,腐叶没过小腿,蚂蝗(当地旱蚂蝗)不断叮咬。他们轻装简行,留下了重机枪和迫击炮的底座,由士兵们拆分肩扛着炮管和弹药,付出了极大的体力代价。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一营官兵如同神兵天降,成功迂回到了“蚂蝗箐”日军主阵地的侧后制高点。他们迅速架起迫击炮和重机枪,步枪手们也占据了有利射击位置。

随着三发绿色信号弹升空,蓄势已久的一营从日军完全意想不到的侧后上方发起了致命打击!81毫米迫击炮弹精准地砸进日军的战壕和机枪巢,民二四式重机枪炽热的弹雨如同镰刀般从背后扫过日军阵地。正在全力应对正面佯攻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完全打懵,后方指挥所和炮兵观测点瞬间陷入混乱,士兵在狭窄的箐沟里惊慌失措,腹背受敌,阵脚大乱。

正面佯攻的部队看到信号,立刻由佯转实,发起了真正的猛攻。日军此刻首尾难顾,士气崩溃,防线迅速瓦解。105师正面与侧翼部队里应外合,一举夺占了“蚂蝗箐”这道险关,为整个江苴战局的突破,撕开了一个关键的口子。

第106师高镇远部面对的是日军一处极其顽固的据点——依托天然石灰岩溶洞群构建的“尖山岩”支撑点。这些溶洞内部结构复杂,四通八达,洞口狭窄且往往位于陡峭的岩壁上。常规的炮击和步兵冲锋难以奏效,炮弹大多只能在岩壁上留下白点,步兵则暴露在来自多个隐蔽洞口的交叉火力下。

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高镇远师长果断发挥了106师强化的工兵与化学战能力。他首先动用了师属化学战连(烟幕与喷火单位,非毒气),并得到了集团军炮兵烟幕弹的加强。

攻击伊始,并非猛烈的炮火覆盖,而是大量的M5烟幕弹被精准地射向“尖山岩”山体。很快,浓密的、乳白色的烟幕墙将整个山腰笼罩,有效地遮蔽了日军洞内观察哨的视线,并干扰了其射击精度。

就在这片人工制造的“雾障”掩护下,106师的工兵突击队和喷火兵开始行动。他们分成多个小组,利用地形和烟幕,悄然接近各自负责的洞穴口。

对于位置较低、可直接接近的洞口:喷火兵在工兵和步枪组的掩护下,匍匐至距离洞口二三十米的距离,突然跃起,M2火焰喷射器发出沉闷的咆哮,长达数十米的凝固汽油火龙猛地钻入洞穴深处。烈焰不仅瞬间吞噬了洞口附近的日军,更沿着洞穴通道向内蔓延,高温和剧烈的耗氧让深处的日军非死即伤,洞内往往随之传出凄厉的惨叫和弹药被引燃的殉爆声。

对于位置较高或难以直接喷射的洞口:工兵们则携带炸药包和爆破筒,冒险攀爬上去,将炸药紧贴洞口上方的岩壁或塞入裂缝中实施爆破。“轰隆”一声巨响,崩落的巨石和泥土往往能将洞口彻底封死,将里面的日军活埋。

有时,烟幕、火焰和爆破会结合使用:先以烟幕掩护接近,再用喷火器压制和杀伤,最后用炸药彻底封闭洞口。这种 “以烟障目,以火攻心,以爆封门” 的立体战法,给依托洞穴负隅顽抗的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和物理杀伤。许多日军士兵不是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就是在黑暗中窒息而亡,或被永远封存在冰冷的岩洞里。

106师凭借这种针对性的战术,高效地拔除了这些常规手段难以解决的“岩石钉子”,为整个江苴战线的推进扫清了又一个重大障碍。

日军指挥官深知此地失守,腾冲将无险可守,因此不断组织兵力,甚至发动了多次凶猛的反冲击,试图夺回丢失的阵地。战场上多次出现惨烈的白刃战和近距离交火。

新二军的官兵们以承受伤亡的坚韧和步步为营的扎实,一寸寸碾碎日军的抵抗。在惨烈的近距离交火中,装备优势显现无遗。当日军士兵高喊着“万岁”挺着刺刀冲来时,迎接他们的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爆发出的密集而持续的八连发射击,是BAR自动步枪毫不间断的压制性点射,是汤姆逊冲锋枪在巷战角落泼洒出的弹雨。日军依赖的三八式步枪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其射速和火力密度被完全压制,许多日军士兵甚至没能进入白刃战距离就被击毙。

集团军炮兵在这场攻坚战中,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在前沿观察所和空中校射机的引导下,炮火反应极其迅捷。一旦发现日军在后方洼地集结兵力,或某段战线出现日军小队规模的反冲击迹象,立刻就会招致毁灭性的打击。天空中,L-4“蚱蜢” 校射机如同敏锐的鹰隼,不断盘旋,无线电里传来观测员冷静的声音:“目标,坐标‘铁砧-4’,敌军约两个小队集结,请求效力射。” 片刻之后,105毫米乃至155毫米榴弹炮群的齐射便如同冰雹般砸下,将日军刚刚集结起来的队伍炸得人仰马翻,反扑屡屡在萌芽阶段就被炸得粉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经过三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激烈鏖战,江苴日军防线已是千疮百孔。“赵家营”、“尖山岩” 等主要支撑点相继被攻克,残存的日军被分割在几个孤立的区域。更致命的是,他们的补给线被驻印军空军频繁的P-47“雷霆” 战斗轰炸机扫射和远程炮火彻底切断,弹药见底,粮食匮乏,伤兵得不到救治。增援无望的消息像瘟疫一样在残兵中蔓延,日军士气彻底崩溃,许多士兵眼中只剩下麻木和绝望,有组织的抵抗正迅速瓦解。江苴,这座日军在滇西苦心经营的堡垒,其陷落已经进入倒计时。

残存的日军部队开始向腾冲城区方向溃退。李锦适时下令,孙立人的新一军投入战斗,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为前锋,沿溃敌退路迅猛追击,扩大战果,兵锋直逼腾冲城下。

日军遗弃的武器装备、尸体随处可见,而我军将士们也付出了相当的牺牲,救护人员正在紧张地抢救伤员。

“江苴已下,腾冲门户洞开。”李锦的声音平静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然城内倭寇,已成瓮中之鳖,必作困兽之斗。传令下去,各部抓紧时间休整补充,统计战果,总结教训。特别是江苴初战之经验,务必深刻汲取。下一步,将是更为残酷的城垣争夺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身边这些历经血火、面容坚毅的将领们,语气转为坚定:“告诉兄弟们,他们打得很苦,也很英勇!祖国和人民,等待着我们光复腾冲的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