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攻占江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桥头克复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的兵锋已如淬火的利刃,直指腾冲城下最后一道重要屏障——江苴。

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大幅军事地图上,代表敌我态势的箭头与符号密密麻麻。参谋长陈瑜手持教鞭,点向腾冲东北方向约十公里处的一个要点:“江苴。此地虽无高黎贡山之险峻,却是拱卫腾冲东北门户的最后一道坚固阵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残部与从各方溃退之敌在此汇合,兵力得到加强,并利用村落、丘陵及蚂蝗箐等险要地形,构筑了多层次、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其火力配系,尤其是迫击炮和隐蔽机枪巢,预计相当密集。”

驻印军副总指挥兼第一集团军司令李锦,目光沉静地审视着地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松山、高黎贡、桥头,一连串的胜利,并未让倭寇放下屠刀,反而使其如受伤的野兽,更加疯狂。江苴,将是腾冲决战前,最残酷的一次热身。我军挟连胜之威,士气正盛,然亦需警惕骄兵之念。告诉孙立人、沈德威,此战,不仅要胜,更要‘巧胜’,要以最小的代价,砸碎这颗硬钉子!”

“是!”命令迅速下达。刚刚经历桥头恶战的新一军、新二军,在得到部分兵员和弹药补充后,再次如绷紧的弓弦,进入了临战状态。集团军庞大的支援力量,也开始向江苴外围机动。

基于桥头之战的成功经验,以及江苴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形,主攻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决定,再次以装甲部队为先锋,辅以机械化步兵,试图以一场迅猛的突击,撕裂日军防线。

第七军军长楚南河接到配属命令,立即派出麾下第1装甲师周胜部的一个装甲营,加强一个装甲步兵营,组成先遣突击集群。数十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3半履带装甲车,引擎轰鸣,卷起漫天尘土,沿着道路向江苴外围日军前沿阵地扑去。阳光下,坦克的炮管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气势逼人。

然而,日军在连续遭受驻印军重拳打击后,也已总结了教训。他们不再执着于在远距离与驻印军强大的炮兵对射,而是采取了更为狡猾和致命的战术。

当前沿观察所报告中国坦克集群接近时,日军阵地上异常沉寂。当装甲集群浩浩荡荡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看似无障碍的谷地时,异变陡生!

“轰!”

“轰!”

“轰!”

接二连三的猛烈爆炸,在坦克集群的前方和侧翼响起,并非来自炮弹,而是预先埋设的巨型地雷和炸药包!冲在最前面的几辆“谢尔曼”坦克瞬间被火光和浓烟吞噬,履带被炸断,底盘受损,瘫在原地动弹不得。

几乎同时,从看似平静的丘陵反斜面、经过巧妙伪装的掩体内,突然喷吐出炽烈的火舌!日军的47mm反坦克炮、37mm速射炮,以及大量九九式磁性反坦克手雷的投掷小组,从极近的距离发起了攻击!

“谢尔曼”坦克的侧面和尾部装甲相对薄弱,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即便是日军的47mm炮也能构成致命威胁。一辆坦克的侧面被击中,装甲被撕裂,内部弹药被引爆,发生了剧烈的二次爆炸,炮塔被掀飞。日军的步兵则利用交通壕,快速接近被地雷阻碍的坦克,试图投掷磁性手雷或燃烧瓶。

伴随的装甲步兵营的M3半履带车也遭到了日军密集的轻机枪和掷弹筒的火力压制,步兵下车作战的动作受到了严重干扰。

先遣突击集群瞬间陷入了混乱和被动挨打的境地。虽然坦克和步兵们奋力还击,摧毁了数个日军火力点,但损失仍在不断扩大。指挥官通过无线电急促地呼叫炮火支援和步兵增援。

后方观战的孙立人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脸色凝重。

“停止进攻!装甲部队后撤至安全地带,呼叫工兵和炮兵!”

他意识到,日军采取了诱敌深入、近战歼敌的新战术,传统的装甲突击在此地遇到了麻烦。

初战的挫折,给士气正盛的驻印军敲响了警钟。李锦闻报后,并未责备前敌指挥官,而是立即指示:“敌变我变!充分发挥我集团军多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由‘砸铁锤’转为‘手术刀’。”

集团军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首先登场的是王大山的特种作战司令部。更多的“山魈”侦察小队被投入战场,他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侵略性。利用夜色和江苴周边稻田、沟渠与灌木丛的复杂地貌,这些小队像水银泻地般渗透到日军防线极近距离,甚至潜入其各阵地之间的结合部。他们不仅仅是远观,而是冒险抵近,用油脂铅笔在防水板上细致勾勒出日军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位轮廓,标定九二式重机枪的射界死角,用特殊标记记录下雷场的大致范围和密度,并通过观察天线布局和人员往来,推测其中队或大队级指挥所的方位。这些极其宝贵、近乎“透明”的情报,通过他们背负的SCR-694便携电台,以加密短波形式,源源不断地传回后方指挥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紧接着,集团军工兵司令刘毅的部队开始大显身手。在夜暗和不时发射的M5烟幕弹掩护下,工兵特种爆破团的精英们,在步兵警戒分队的掩护下,匍匐前进至白天让坦克和步兵付出代价的雷场边缘。他们使用AN/PRS-1探雷器小心翼翼地扫描,一旦确认地雷位置,便由后续队员放置M1爆破索。随着一声声沉闷的爆炸,雷场中被硬生生撕开了一条条狭窄但至关重要的安全通道。与此同时,其他工兵部队则在更靠前的位置,挥汗如雨地构筑新的前进炮兵观察所和用沙袋加固的步兵冲击出发阵地,将攻击的触角尽可能抵近日军鼻子底下。

在他们身后,集团军炮兵司令周振邦麾下的重炮群已然完成诸元调整。根据侦察兵传回的精确坐标和白天作战的血的教训,炮火变得更加耐心且极具针对性。M115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负责拔除坚固点目标,而数量更多的M101型105毫米榴弹炮则对已知和可疑的日军反坦克阵地、机枪火力支撑点进行了持续而有节奏的压制射击,既摧毁工事,更折磨守军神经。为了提供更及时的支援,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M7“牧师”自行火炮营被前推至机动阵位,它们将伴随步兵进攻,充当随叫随到的“钢铁救火队”。在阵地侧翼,反炮兵雷达连的官兵们紧紧盯着雷达屏幕,他们的SCR-584雷达严阵以待,只等日军迫击炮开火,便能迅速定位并将其扼杀。

一场经过精密筹划、充分准备的致命打击,已然箭在弦上。

电子情报旅也加强了监听,试图捕捉日军调动和补给的信息,干扰其指挥通信。

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准备,一张针对江苴日军防线弱点的大网已经悄然撒开。

新的总攻在次日拂晓发起。这一次,进攻的主角换成了新二军沈德威部。孙立人的新一军则负责牵制和高机动作战,随时准备投入扩张战果。

攻击开始前,集团军炮兵进行了新一轮的猛烈火力准备,但重点更加明确,持续时间也更长,力求最大限度地摧毁已标识的日军目标。

炮火延伸后,新二军的步兵们在师属坦克营(部分装备了新增的M36歼击车,其90mm炮对日军工事威胁更大)的掩护下,发起了攻击。但他们不再是宽正面平推,而是选择了数个被认为是日军防线结合部或相对薄弱的点位,实施了重点突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