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浪子回头1(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土星的光环,如同一幅亘古不变的巨大星图,在墨黑色的宇宙绒布上静静旋转,冰冷、璀璨,带着一种漠视时间的永恒感。

五十年,对于这片自太阳系诞生之初便已存在的奇观而言,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

然而,对于站在“盘古”基地巨大观测窗前的李擎风来说,这五十年,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重量,是他与父亲林淼两代人理想与心血的刻度。

他凝视着窗外那座庞然巨物——“盘古”高维矩阵聚变装置。

它深藏于土卫二厚厚的冰层之下,是人类工程学上的奇迹。

六十四颗人造太阳般的光球,被束缚在错综复杂的超导磁环阵列之中,沿着精密的轨道无声滑行,散发出令人心悸的能量波动,将这座地下空洞映照得亮如白昼,却又带着一种宗教殿堂般的肃穆。

控制终端上,能量读数的曲线平稳得近乎一条直线,标志着稳定到极致的输出。

任何一个工程师或科学家看到这一幕,都会为之震撼、倾倒。这是文明的巅峰之作。

可是,李擎风的眼中,除了倒映的炽热光芒,更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化开的迷离与疲惫,如同土星环阴影处的冰尘,挥之不去。

成功了。

毫无疑问,从任何可量化的标准来看,他们都取得了超越时代的成就。

六十四个聚变核心的稳定矩阵运行,能量输出功率达到了令人瞠目的量级,让现有任何聚变堆都显得如同烛火比之烈日。

理论上的持续运行时间长达万年,这几乎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永恒能源”的雏形。

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甚至改写历史的伟业。

但在他灵魂深处,在那个只有他和已故的怀特教授才完全理解的蓝图里,这辉煌的成就,仅仅是一个宏伟交响乐的序曲,而且是一个未能奏出最核心乐章的不完整序曲。

他们追求的,从来不是这庞大能量本身。

能量只是基石,是燃料。

他们真正渴望的,是点燃燃料后,那能照亮宇宙更深层秘密的火焰,是能与宇宙底层规则产生共鸣的“钥匙”,是打开一扇通往高维世界、让人类文明真正拥有星际远航能力的“终极引擎”的开关。

那理论模型中完美的一丝频率同步,那最后百分之零点零零几的微妙偏差,如同一条无法逾越的哲学鸿沟,横亘在他面前三十年。

任他呕心沥血,集合了人类最顶尖的智慧与资源,那扇门依旧紧闭。

“盘古”再强大,也只是一台空前高效的机器,而非他梦想中能与宇宙共呼吸的“生命体”。

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感,伴随着深深的倦意,悄然袭来。

“也许……这就是极限了。”

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沉重地砸在他的心湖上。

这或许就是当前人类文明等级:

2级文明初阶

——所能触摸到的天花板。

是现有物理范式下,智慧生命的极限。再向前,需要的可能不是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而是如同牛顿到爱因斯坦那样的范式革命,甚至是……一丝可遇不可求的、属于造物主的运气。

而他,50年的呕心沥血,鬓角已染霜华,跟随他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团队,包括他那曾经挺拔如山、如今背影已略显佝偻的父亲林淼,他们的青春与热血,都在这看似无尽的攀登中消耗殆尽了。

思绪不受控制地飘远,回到了三年前,土卫六上那场肃穆的葬礼。

怀特教授,他学术上的另一位引路人,也长眠在了这片异星的土地上。

就是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面对面地见到了他的爷爷,林氏深空土星集团的实际掌控者,林肯。

与他想象中那种被岁月和权柄压弯了腰的垂暮老者截然不同,林肯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正值鼎盛年华的中年人,身材保持得极好,面容上的皱纹被某种强大的生命技术淡化,唯有那双眼睛,深邃得像土星的大气旋涡,沉淀着数十年掌控亿万人生死、纵横星海的沧桑、威严与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

这便是林氏深空,或者说其背后源自“华夏生命科技”的、远非外界流行的机械改造或粗浅基因优化可比的力量。

葬礼上,爷爷穿过肃立的人群,向他走来,甚至露出了一个堪称温和的、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或许是善意的微笑。

那一刻,李擎风心中五味杂陈,有陌生,有疏离,甚至有一丝自幼年便根植的、对这位“家族领袖”的畏惧,但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了然。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五十年来,“盘古”项目那堪比无底洞的、海量到近乎无限的科研经费,那些需要动用星际级别力量才能调集的稀有材料、那些被各大势力视若珍宝的顶尖人才和设备,背后都源自于这位老人无声却坚定的支持。

他甚至通过一些极其隐秘的渠道得知,当年母亲病重垂危,地球上最好的医疗机构都束手无策时,爷爷并非如他童年所误解的那般冷漠旁观,而是动用了林氏深空的庞大资源网络,在广阔的殖民地里搜寻可能的救治方法,只是最终,未能逆天改命。

理智上,他早已拼凑出真相,明白爷爷并非父亲口中那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家族符号。

但情感上,那层由漫长分离、父母过往的悲剧以及童年缺失的亲情所筑起的厚重冰墙,依然让他无法自然地表现出亲近。

葬礼上,他们只是遵循着最标准的礼节,短暂地握了握手,说了几句关于悼念与节哀的、干巴巴的客套话,仿佛隔着一条无形的星河。

如今,又是三年在技术停滞的僵局中过去。

这迫不得已的“休息”,反而让他有了更多余暇,去审视科研之外那片更为广阔和复杂的图景。

他想起了父亲林淼,那个才华横溢却最终与家族决裂的工程师。

决裂的导火索,正是一项被集团元老会以“风险过高”、“偏离主流应用前景”、“投资回报率不确定”为由,强行中止的高能粒子混合引擎技术。

那是父亲视若生命的心血,是他认为能带领林氏深空走向下一个时代的钥匙。

抗争无果后,心灰意冷的父亲才带着年幼的他和他病弱的母亲,毅然离开了那个庞大的家族机器。

而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那项被贴上“不切实际”标签的技术,在被封存冷藏了近五十年后,才被重新评估、论证,最终改良应用,成为了林氏深空新一代中型舰艇的核心动力,证明了父亲的远见,却也无比讽刺地凸显了大型组织中创新所面临的阻力与时机的重要性。

那么,自己呢?

自己的“盘古”项目,虽然未能达到最终极的、近乎玄学的目标,但其已然实现的技术成果,无疑是足以改变整个文明进程的无价之宝。

如果将其转化为现实应用,足以让林氏深空集团,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在能源科技和星际推进技术领域,建立起领先对手数十年的绝对优势。

这项研究本身,名义上属于“基石计划”,由总部设立的公益基金支持,理论上的最终成果应属于全人类,应用层面也优先服务于林氏深空的公共事业网络。

但谁都明白,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强的推广能力,无疑紧紧握在林氏深空土星集团手中,握在爷爷林肯执掌的这片广袤疆域之中。

五十年的持续投入,早已远远超出了补偿父亲当年那项技术价值的范畴,那更像是一种不计成本的、沉默的期许和投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